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9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9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2 20:57:51

文档简介

九年级
历史
学科教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授课


32




11.30


【教学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苏联的成立。
3.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
4.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准备】
PPT
教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课前检测
课前提问上节课知识点。
2.
新课导入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为什么说“我们错了”?那么为了纠正错误,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平台使用: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本47--50页内容,找出以下知识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2.时间
3.内容:4.意义:
5.启示: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2.实施时间:3.过程:
4.成果: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自学检测
把课本上简单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问并串讲知识点。
平台使用:
三、【合作探究】
苏联模式评价
读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方面: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平台使用:
四、【检测提升】
根据本节内容,设计习题,PAD推送,白板展示。
平台使用:
五、【课堂小结】
1.
知识梳理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答、或者绘制只是结构图等形式,归纳总结、补充完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
课堂评价
班长对本节课表现较好的小组、个人进行总结,给与肯定表扬。
课后作业:复习本课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共29张PPT)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为什么说“我们错了”?那么为了纠正错误,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学习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苏联的成立
3.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
4.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社会矛盾尖锐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列宁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1.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想一想: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1.背景:
2.时间
3.内容:
4.意义:
5.启示:
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921年春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标志
请注意区别:
沙俄(

—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实施时间: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过程: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果: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4.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5.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1.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农业集体化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4.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联模式评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方面: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C
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

A.工业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B
2.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英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这些有助于(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
D
3.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C
4.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为此他(

A.
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计划
D
5.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