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白天与黑夜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观察日期
8月6日
8月20日
9月3日
9月17日
10月1日
10月15日
初次观察
2周后
4周后
6周后
8周后
10周后
日出时间
5:26
5:37
5:47
5:58
6:08
6:20
日落时间
19:12
18:55
18:38
18:17
17:57
17:38
【学习目标】
1、我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我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我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白天
黑夜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就是托勒密提出
的“地心说”
托勒密
(约90年—168年)
地心说体系
托马斯.阿奎那
(约1225年—1274年)
哥白尼
(1473年—1543年)
哥白尼的“日心说”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且地球每天都在自转。
日心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为建立完善的宇宙概念奠定基础。
地心说
日心说
(托勒密)
(哥白尼)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
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
模拟实验结论: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就是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白天和黑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是
地球
转动的结果.
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银河系中2000多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颗,太阳率领太阳系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飞旋。而迄今为止,人们仍旧没有发现宇宙的边缘。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设计
1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每天不同时间人们通常从事的日常活动,初步了解昼夜变化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重点)
2、通过模拟实验和小资料,初步认识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体验白天与黑夜有规律地交替变化着。(难点)
3、通过查阅小资料,初步了解天文学家哥白尼。
【教学过程】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问:今天的日出是什么时间?日落会是什么时间?
济宁地区日出日落时间
9月1日
9月15日
9月29日
10月13日
10月27日
11月10日
初次观察
2周后
4周后
6周后
8周后
10周后
日出时间
5:43
5:53
6:04
6:15
6:27
6:44
日落时间
18:39
18:19
17:58
17:39
17:22
17:07
(解释日出日落时间表)
课本43页,学生涂格
呈现学生涂的
问:你有什么发现?(黑夜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
为什么黑夜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课本39页,学生读
第14课,白天与黑夜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我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我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我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1、师:从43页的图表可以看出,在一天24小时中,会出现白天和黑夜。
问题:白天和黑夜是怎么样出现的?(交替出现)
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问题: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
问题: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昼夜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引导学生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
我们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方法:打开手电筒,把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
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操作注意要点。
模拟实验:以地球仪替代地球,电筒替代太阳,转动地球仪。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2、交流:各自的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设计意图:此项实验难度较大,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是能否做好实验的关键所在,此次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细,比较多,学生很难讨论完整,老师可以选择适当时机讲解。另外,合作精神在此项活动中尤为重要,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人人都感到对方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愿意合作,善于合作。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质疑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当我们处于中午12点时,地球上的哪些地区是黑夜?
借助地球仪和手电筒,观察:当中国是白天时,哪些国家是夜晚?当中国是夜晚时,哪些国家是白天?我们这里是中午时,东面的国家大致是什么时候?西面的国家大致是什么时候?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设计意图:分三步指导学生体会昼夜变化的规律:1先体会最容易理解的中午和黑夜;2体会黎明与黄昏的位置;3最后模拟连续的昼夜交替,即一天中黎明到中午到黄昏到深夜的变化。】
四、介绍科学史。
介绍资料,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认识哥白尼及其学说。
1、讲述过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学说,第一种是“地心说”。
学生读41页
2、这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大胆地猜测,大量的实验,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地心说”是错误的,并提出“日心说”。
学生读41页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读41页资料卡
科学发展到今天,你认为“地心说”正确吗?(不正确)
“日心说”
正确吗?(不正确)
(师边介绍边用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转),就是这种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设计意图:此处科学史的介绍中,通过哥白尼对信奉上千年的学说提出怀疑,渗透对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作业:
对日出、日落时间作长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看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板书:
白天与黑夜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