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4.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习目标+知识清单+闯关全练+提升培优+实战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4.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习目标+知识清单+闯关全练+提升培优+实战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16:33: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了解物质的两类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
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
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依据。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学习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区分。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区分。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学习过程】
1.
物质的变化分为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两类。
1.
物理变化是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的变化,如
冰山消融
1.
化学变化是
有新的物质生成
的变化,如
金属生锈
1.
物理性质是指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的性质,如
颜色
等。化学性质是指
只在化学比那种表现出来
的性质,如
酸性
等.
1.
物质都有很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酸碱性、可燃性等,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酸碱性、可燃性
,判断的依据是这些性质只有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

才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
,判断的依据是
这些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答案】C
【解答】解: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一路一带”是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高铁高速运行
B.物联网信息交互
C.无人机电池充电
D.手机扫二维码支付
【答案】C
【解答】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A.高铁高速运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物联网信息交互,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无人机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手机扫二维码支付是利用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煤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答案】B
【解答】解:A、煤用作燃料,利用了煤具有可燃性,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利用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C错误;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利用了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B。
4、下列为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腐烂
【答案】D
【解答】解:A、紫红色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硬度大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常温下是气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错误;
D、会腐烂,有新物质生成,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下列是新昌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坑石雕B.梅渚剪纸C.澄潭香干D.后岱山布袋木偶
【答案】C
【解析】
A、西坑石雕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梅渚剪纸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澄潭香干制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后岱山布袋木偶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2.现有金属小刀、铅笔芯、食盐水、塑料尺、玻璃杯、篮球六种物品,小明将它们分成两类,如表所示。其分类依据是(  )
第一类
第二类
A.状态
B.颜色
C.硬度
D.导电性
【答案】D
【解析】
金属小刀、铅笔芯、食盐水,容易导电,具有导电性;
塑料尺、玻璃杯、篮球不容易导电。
由此知:第一类为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类没有导电性。他是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进行分类的。故选:D。
3.下列图片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
B.
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
菜刀生锈
【答案】B
【解析】A、苹果腐烂是有机物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成其他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榨取果汁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面包发霉有新的物质霉菌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的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钨丝用于制作灯泡灯丝
【答案】A
【解析】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A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
D、钨丝用于制作灯泡中的灯丝,是利用了钨丝熔点高,能导电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进行分析;由于七氟丙烷可以做灭火剂,所以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不助燃。故选:C。
6.铜是一有紫红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加热条件下能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紫红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答案】D
【解析】A、紫红色属于物理性质;
B、密度较大属于物理性质;
C、导电性良好属于物理性质;
D、铜能被氧化后生成氧化铜,能被氧化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7.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是描述性质的语句中有易、不易,可以、不可以,能、不能样。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
A酒精易挥发
?
?B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
C酒精易燃烧
?
?
D酒精挥发
【答案】C
A
B
D
【解析】A
酒精易挥发,酒精挥发,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物理性质。
B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
酒精易燃烧,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化学性质。
D
酒精挥发,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C,A,B,D。
8.小金制作叶脉书签的步骤如下:①选取叶脉坚韧、叶质较厚且硬的树叶;②将叶片放入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10分钟左右,如图甲;③将煮好的叶片用镊子取出,在水中清洗残留的溶液;④用试管刷轻轻将叶片上的叶肉去除掉,用水冲洗,如图乙;⑤将叶脉用吸水纸压干,即成叶脉书签。
(1)从结构层次看,选取的树叶属于______,叶肉属于______。
(2)一张成熟的树叶是由一张小树叶长成的,这是细胞______、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能腐蚀叶肉,这属于氢氧化钠溶液的______(选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4)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各举一例,化学变化:______,物理变化:______。
【答案】器官
营养组织
分裂
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腐蚀树叶
水分蒸发
【解析】(1)叶肉中含有叶绿体,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叶肉属于具有储存和制造营养作用的基本组织。植物叶的上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叶肉细胞是属于营养组织;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所以从结构层次看,选取的树叶属于器官,叶肉属于营养组织。
(2)叶元基——叶芽——幼叶——叶片。
叶由叶原基发育形成。叶原基发生于茎尖生长锥的侧面,一般由表面的几层细胞分裂形成最初的突起,接着向长、宽、厚三个方向生长。接着分化成各种组织,最终够成一片树叶。所以一张成熟的树叶是由一张小树叶长成的,这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能腐蚀叶肉,这属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性质。
(4)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氢氧化钠腐蚀树叶,物理变化:水分蒸发。
9.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Ⅰ: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_____。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_____。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_____。
【答案】(1)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合理猜想是: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通过分析可知,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是: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铱(Ir)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
,通常情况下,铱是银白色固体,硬而脆,但在高温下可压成薄膜或拉成丝。铱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块状铱在空气中加热时会生成二氧化铱薄膜。
阅读材料后,试写出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写一点)。
物理性质: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
【答案】铱是白色固体(或铱在通常情况下硬而脆;高温下延展性好)
铱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或铱在加热时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解析】(1)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填:铱是白色固体(或铱在通常情况下硬而脆;高温下延展性好).
(2)活泼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填:铱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或铱在加热时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1、(2020?汇川区一模)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易燃烧
B.能导电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A
【解答】解:A、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B、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B错误;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C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错误。
故选:A。
2、下列现象能成为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是(  )
A.蜡烛点燃后逐渐变短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蜡烛熄灭瞬间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时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翻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答】解:判断蜡烛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选项A、B、C均是描述了蜡烛燃烧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而选项D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D。
3、(2020?建水县二模)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爆竹声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4、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解答】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有:物质的硬度、密度、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能用小刀切下一块说明金属较软;能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的密度比水小;熔成一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说明金属是银白色的;立即熔成一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说明金属的熔点低.
化学性质有:该金属能和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质软、密度小于水、熔点低、银白色固体;能和水反应.
5、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一种制冷剂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的冷凝管里,在这里蒸气  成液体并  (“吸热”或“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成气体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  ,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解答】解: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
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液化;放热;汽化;吸热;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物质的变化分为

两类。
物理变化是
的变化,如
.
化学变化是
的变化,如
.
物理性质是指
的性质,如
等。化学性质是指
的性质,如
等.
物质都有很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酸碱性、可燃性等,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这些性质只有物质在发生

才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2、“一路一带”是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高铁高速运行
B.物联网信息交互
C.无人机电池充电
D.手机扫二维码支付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煤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4、下列为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腐烂
1.下列是新昌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坑石雕
B.梅渚剪纸
C.澄潭香干
D.后岱山布袋木偶
2.现有金属小刀、铅笔芯、食盐水、塑料尺、玻璃杯、篮球六种物品,小明将它们分成两类,如表所示。其分类依据是(  )
第一类
第二类
A.状态
B.颜色
C.硬度
D.导电性
3.下列图片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
B.
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
菜刀生锈
4.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钨丝用于制作灯泡灯丝
5.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6.铜是一有紫红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加热条件下能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紫红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是描述性质的语句中有易、不易,可以、不可以,能、不能样。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
A酒精易挥发
?
?B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
C酒精易燃烧
?
?
D酒精挥发
8.小金制作叶脉书签的步骤如下:①选取叶脉坚韧、叶质较厚且硬的树叶;②将叶片放入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10分钟左右,如图甲;③将煮好的叶片用镊子取出,在水中清洗残留的溶液;④用试管刷轻轻将叶片上的叶肉去除掉,用水冲洗,如图乙;⑤将叶脉用吸水纸压干,即成叶脉书签。
(1)从结构层次看,选取的树叶属于______,叶肉属于______。
(2)一张成熟的树叶是由一张小树叶长成的,这是细胞______、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能腐蚀叶肉,这属于氢氧化钠溶液的______(选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4)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各举一例,化学变化:______,物理变化:______。
9.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Ⅰ: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_____。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_____。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_____。
10.铱(Ir)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
,通常情况下,铱是银白色固体,硬而脆,但在高温下可压成薄膜或拉成丝。铱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块状铱在空气中加热时会生成二氧化铱薄膜。
阅读材料后,试写出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写一点)。
物理性质: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
1、(2020?汇川区一模)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易燃烧
B.能导电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2、下列现象能成为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是(  )
A.蜡烛点燃后逐渐变短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蜡烛熄灭瞬间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时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翻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2020?建水县二模)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5、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一种制冷剂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的冷凝管里,在这里蒸气 
 成液体并 
 (“吸热”或“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成气体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 
 ,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