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7.声音的产生(课件1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7.声音的产生(课件1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15:13:08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青岛版科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
打击乐器:大鼓、定音鼓、三角铁…
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双簧管…
弦乐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竖琴…
生活中的物品
实验要求:
1.选择材料一中物品做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做实验要有秩序。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
2.仔细观察,思考:①怎样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②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③这种变化和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小组组长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记录单。
4.实验时注意安全。
实验探究
实验要求:
1.选择材料一中物品做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做实验要有秩序。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
2.仔细观察,思考:①怎样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②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③这种变化和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小组组长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记录单。
4.实验时注意安全。
物品名称
发声办法
现象
猜想声音产生原因
橡皮筋
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
产生的。






塑料袋
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
物品名称
发声办法
现象
猜想声音产生原因
橡皮筋
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
产生的。






塑料袋
①怎样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②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
③这种变化和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直尺颤动
哨芯滚动
塑料袋抖动
振动
振动
猜想
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请小鼓和绿豆帮忙
请小鼓和绿豆帮忙
音叉
实验物品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猜想
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
用科学的耳朵聆听世界,
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科学的头脑思考世界,
用科学的行动创造世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2)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3)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绿豆、锣、烧杯、塑料袋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科学课堂。我们要做什么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一探究竟。
教师播放音乐。首先来到音乐厅,同学们仔细听音乐,这段雄壮的交响乐都有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学生:有钢琴声、号声、有小提琴声...
教师:还有鼓、萨克斯、三角铁...这么多共同演奏出美妙的声音,让人心中无比震撼。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与声音有关,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音乐导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2、制造声音,观察现象,提出猜想
(1)利用塑料袋,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塑料袋。
教师:有什么办法使它发出声音?
学生尝试,可以抖动、拉一拉、搓一搓、拍一拍...
教师:方法很多,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
生活中还可以找到找到很多像塑料袋一样容易做实验的物品,如:橡皮筋、哨子、梳子、直尺...
接下来,利用这些物品做一个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了解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现有水平,便于教师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制造声音。
1.学生做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
(1)选择材料一中物品做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做实验要有秩序。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
(2)实验时仔细观察,思考:①怎样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②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③这种变化和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3)实验时小组组长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记录单。
(4)实验时注意安全。
2.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记录单
物品名称
发声办法
现象
猜想声音产生原因
橡皮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塑料袋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熟悉且容易操作。实验前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解提出实验要求,特别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时,适时给予指导,这样便于实验的汇报与总结。】
3.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小组1:实验选择的物品一是哨子,发声的办法是吹哨子,现象是哨芯滚动。实验选择的物品二是橡皮筋,发声的办法是拨动橡皮筋,现象是橡皮筋在颤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滚动产生的。
小组2:实验选择的物品一是直尺,发声的办法是在物体上拍一拍或者桌子边拨动,现象是直尺颤动。实验选择的物品二是塑料袋,发声的办法是拍一拍或者搓一搓,现象是抖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颤动或抖动产生的。
......
4.教师小结。
做实验室时,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然后动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同学们汇报,拨动直尺颤动、吹哨子哨芯滚动、拍塑料袋抖动...像这样给物体施加外力,使它快速反复的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为振动。于是同学们的猜想可归纳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齐读猜想)
猜想是否正确,需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为接下来的实验打好基础。教师小结,把学生的猜想提炼成我们归纳的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科学化语言。】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做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请小鼓和绿豆帮忙。教师敲鼓,学生观察体会。鼓锤敲击鼓面,鼓面振动,鼓发出声音,振动微小,把手放在鼓面上感受振动。把绿豆撒在鼓面上,鼓面振动,观察绿豆的变化。
播放教师录制的小视频,学生观察。体会鼓面振动,小绿豆的滚动和跳动。
教师:鼓面振动,绿豆滚动或跳动,鼓发出声音;鼓面不振动,小绿豆停止跳动,鼓没有声音。
鼓面振动,微乎其微,借助绿豆变化扩大振动的现象,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借助法。
教师: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借助法扩大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做实验,动手操作和视频播放,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让学生明确猜测要用实验去验证。】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学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材料二中的物品,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演示,汇报交流,教师给予帮助。
学生1:敲锣,锣面振动,借助乒乓球扩大振动,锣发出声音。
学生2:从小烧杯往大烧杯中倒水,水振动,发出声音。
学生3:吹气球然后放气,气流振动,气球发出声音。
......
(3)教师小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了实验设计的层次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发声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认识并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课堂总结,思考延伸
1.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学习过程,这也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方法。
2.我们探究了“声音的产生”,关于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经历“突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把课堂向课下延伸。】
五、课外拓展,聆听声音
我们的生活正是有了声音才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聆听这些声音(悦耳的鸟叫声,清脆的流水声,优美的钢琴声,动听的歌唱声...)。让我们用科学的耳朵聆听世界,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头脑思考世界,用科学的行动创造世界。
【设计意图:紧扣本节教学重点,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聆听优美的声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