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物理选修3-5课后提升作业 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人教版物理选修3-5课后提升作业 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02 16: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5~8题为多选)
1.关于半衰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比单质中长
B.升高温度可以使半衰期缩短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D.氡的半衰期为3.8天,4克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
g
解析:考虑到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又考虑到半衰期是一种统计规律,即给定的四个氡核是否马上衰变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支配.因此,正确答案只有D.
2.由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可知( C )
A.放射性元素一次衰变可同时产生α射线和β射线
B.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化学性质不变
C.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的快慢不可人为控制
D.放射性元素发生正电子衰变时,新核质量数不变,核电荷数增加1
解析:一次衰变不可能同时产生α射线和β射线,只可能同时产生α射线和γ射线或β射线和γ射线,A错;原子核发生衰变后,新核的核电荷数发生了变化,故新核(新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应发生改变,B错;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故C对.发生正电子衰变,新核质量数不变,核电荷数减少1,D错.
3.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τ,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C )
A.经过两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了
B.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发生了衰变
C.经过三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
D.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
解析:经过两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应该还有,A、B项均错误;经过三个半衰期后还剩,C项正确.因为衰变产物大部分仍然留在该矿石中,所以矿石质量没有太大的改变,D项错误.本题选C.
4.U衰变为Rn要经过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则m、n分别为( B )
A.2,4     B.4,2     C.4,6     D.16,6
解析:衰变前后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α粒子为He,电子为e,U衰变为Rn,质量数变化238-222=16,电荷数变化92-86=6,所以m==4,n==2,即经过4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故选B.
5.关于原子核的衰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
A.α粒子来自于原子核,说明原子核里含有α粒子
B.β粒子来自于原子中的电子,正如光电效应一样
C.某些原子核发生衰变说明它们是不稳定的
D.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解析: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B错误,D正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并不含有α粒子,A错误;某些原子核的核子间结合不太牢固、不稳定,会放出α粒子,C正确.
6.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是原子核质量数减少一半所需时间
B.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时间
C.与外界压强和温度有关,与原子的化学状态无关
D.可以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等
解析:原子核的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与外界环境无关.原子核的衰变有一定的速率,每隔一定的时间(即半衰期),原子核就衰变总数的一半.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其半衰期也不同.若开始时原子核数目为N0,经时间t剩下的原子核数目为N,半衰期为T,则有如下关系式:N=N0
eq
\s\up15()
,若能测出N与N0的比值,则可求出时间t值,依此公式就可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或考察出土文物存放年代等,故B、D正确.
7.天然放射性元素Th(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变成Pb(铅).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BD )
A.铅核比钍核少24个中子
B.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C.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解析:铅核核子数比钍核核子数少24个,而不是中子数少24个,A项错误;铅核质子数为82,钍核质子数为90,故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B项正确;钍核的衰变方程为Th→Pb+xHe+ye,式中x、y分别为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有4x+208=232,2x-y+82=90,解得x=6,y=4,即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C项错误,D项正确.
8.钍Th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新的粒子而变为镤Pa,同时伴随有γ射线产生,其方程为Th→Pa+x,钍的半衰期为24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x为质子
B.x是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产生的
C.γ射线是镤原子核放出的
D.1
g钍Th经过120天后还剩0.2
g
解析:根据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判断x的质量数为234-234=0,电荷数为90-91=-1,所以x是电子,选项A错;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来自于原子核内部,电子是由原子核内部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而形成的,选项B对;γ射线同β射线一样都是来自于原子核,即来自于镤原子核,选项C对;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衰变的一个统计规律,1
g钍Th经过120天即5个半衰期,剩余的质量为5
g=
g,不是0.2
g,选项D错.
二、非选择题
9.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某放射性物质中未衰变的原子核数(N)与原来总原子核数(N0)的比值,横坐标表示衰变的时间,则由图线可知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3.8天;若将该放射性物质放在高温、高压或强磁场等环境中,则它的半衰期将不变(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解析:从图中知每经过3.8天,原子核数目减半,故半衰期为3.8天,半衰期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无关.
10.在匀强磁场中,一个原来静止的原子核,由于放出一个α粒子,结果得到一张两个相切圆的径迹照片(如图所示),今测得两个相切圆半径之比r1∶r2=1∶44,求:
(1)图中哪一个圆是α粒子的径迹?(说明理由)
(2)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是多少?
答案:(1)圆轨道2 (2)90
解析:(1)在匀强磁场中,有qvB=m,即r=.
又因为动量相等,所以轨道半径与粒子的电荷量成反比,所以圆轨道2是α粒子的径迹,圆轨道1是新生核的径迹.
(2)设衰变后新生核的电荷量为q1,α粒子的电荷量为q2=2e,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衰变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所以原来原子核的电荷量q=q1+q2
根据轨道半径公式有=
以上联立解得q=90e.
即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为90.
11.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用来断定古生物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C(很不稳定,易发生衰变,其半衰期为5
730年),放出射线.试写出有关的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C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此遗骸的年代约在距今多少年前?
答案:(1)N+n→C+H,C→N+e
(2)17
190
解析:(1)N+n→C+H,C→N+e.
(2)活体中C含量不变,生物死亡后,C按其半衰期衰变,设活体中C的含量为ρ0,遗骸中为ρ,则由半衰期的定义得ρ=
eq
\s\up15()
·ρ0,即0.125=
eq
\s\up15()
,得=3,所以t=3τ=17
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