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份打包下载】10-11版初中化学新课标金榜学案课件: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5份打包下载】10-11版初中化学新课标金榜学案课件: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04 19:40:4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2009·长春中考)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解析】选B。生物体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
2.(2009·临沂中考)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出发寻找数据偏小的原因。
答案: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尽 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只要合理均可)
考点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
3.(2009·湘潭中考)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西瓜汁 D.“香飘飘”奶茶
【解析】选B。矿泉水、西瓜汁和奶茶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其他物质,属混合物;而蒸馏水只由水这一种物质组成,属纯净物。
考点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4.(2009·兰州中考)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市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可吸入颗粒物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解析】选A。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粉尘,是空气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四、氧气的性质、制法与用途
5.(2009·南通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解析】选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无火焰产生;硫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6.(2009·乐山中考)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请从下列仪器中选用适当仪器用H2O2与MnO2制取并收集O2。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产生并收集气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有(填代号)_____,装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O2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应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故可选用仪器a、g组成制取装置,然后与集气瓶连接;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常用“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的方法来进行。
答案:(1)烧杯 (2)a、b、g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过氧化氢 水+氧气
(4)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集满
二氧化锰
考点五、水的组成
7.(2009·北京中考)关于电解水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
A.电解水是分解反应
B.电解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C.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体积小于氧气体积
D.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解析】选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体积与氧气体积比为2∶1,即H2体积大于O2体积。
考点六、水的净化
8.(2009·盐城中考)河水分别通过下列净化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过滤 B.蒸馏
C.静置沉淀 D.吸附沉淀
【解析】选B。蒸馏时,只是河水中的水以水蒸气形式分离出去,而河水的杂质不能逸出,故再经冷凝后得到水为纯净物,因此蒸馏净化程度最高。
9.(2009·黔东南中考)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___(填物质类别)。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______。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实验室常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填序号)___________。
①带铁圈的铁架台 ②酒精灯 ③漏斗 ④玻璃棒
⑤量筒 ⑥烧杯 ⑦滤纸
【解析】空气中由于含有多种物质,属混合物;氧气能氧化体内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①、③、④、⑥,需要的用品有滤纸等。
答案:(1)混合物 供给呼吸 (2)①③④⑥⑦
考点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0.(2009·芜湖中考)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存在
B.水对调节地球温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在生物体内起着运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D.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淡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解析】选D。尽管地球上储水总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短缺,因此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1.(2009·株洲中考)下列做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造成危害的是( )
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B.农业上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C.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解析】选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应适量施用。
考点八、CO2的制取和性质
12.(2009·苏州中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解析】选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不宜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因碳酸钙和硫酸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量多时可沉积在石灰石表面,从而使反应停止,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只是二氧化碳,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13.(2009·芜湖中考)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1)要制取二氧化碳,小明同学应该从以上药品中选择_______和_______反应。
(2)选择以上药品的理由是_____(填序号)。
①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氯化氢气体混入二氧化碳气体中。
②一般不选用碳酸钠粉末,因为它与酸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
③可用木炭和氧气反应,因为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
④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因为反应速度适中,条件要求不高,气体产物纯净,易于收集。
(3)写出用你选择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小明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标号,下同)______,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制取二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其他气体。请举出一例:可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制取该气体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说明为什么可用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制取该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此反应速率适中,反应持久,适于实验室制取CO2。制取气体时,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药品时,应先加固体,再加液体,验满时应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放入瓶内。实验室制CO2,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必加热,而用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O2,也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因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相同。
答案:(1)石灰石 稀盐酸 (2)①②④
(3)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4)cabd d
(5)氧气(O2) 双氧水 水+氧气
因为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锰
考点九、CO2对环境的影响
14.(2009·厦门中考)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列做法不利于节能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
A.使用节能的LED路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
B.发展BRT快速公交,以减少汽油的消耗
C.提高现有火电厂煤的利用率,增加单位质量煤的发电量
D.多建燃烧煤或天然气的火电厂,以保证电力的供应
【解析】选D。煤、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目前面临枯竭的危机,应减少使用、合理使用,多建燃烧煤、天然气的火电厂会消耗很多的化石资源,加重化石能源的危机;煤、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含碳元素,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火电厂燃烧煤或天然气,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共68张PPT)
【例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
验探究中,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实
验。将红磷盛放在燃烧匙内,点燃
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并塞上瓶塞。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此时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
是__________,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3)小明通过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与正常值相比偏小,请你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答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蜡烛代替红磷做以上实验,你认为能否成功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成功,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若成功,该问不用做答)
【自主解答】(1)红磷燃烧时有五氧化二磷固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白烟。
(2)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被红磷消耗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推出氮气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3)小明的实验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装置漏气;读数不准确等。
(4)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与瓶外压强相差不大,因此也就不能准确测出氧气的体积。
答案:(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氮气 不活泼
(3)红磷的量不足 没有冷却到室温 装置漏气 读数不准确等(答两点即可)
(4)不能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例2】(2009·雅安中考)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冰水混合物 D.矿泉水
【规范解答】选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的判断。
解题思路:
一、选择题
1.空气中体积含量居第二位,且能供给生物呼吸的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解析】选B。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氮气78%,氧气21%等;还要知道它们的用途,如: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2.薯片等易碎食品的包装袋中常充入氮气用
于防腐(如图所示),主要是因为氮气( )
A.没有颜色 B.没有气味
C.化学性质稳定 D.不支持燃烧
【解析】选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时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
3.(2009·连云港中考)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解析】选D。饮用酒中含有水和酒精,故属混合物;食盐中加入含碘物质后成为混合物;食醋中大部分物质是水,同时又含有其他物质,故属混合物;干冰只由二氧化碳这一种物质组成,属纯净物。
4.甲、乙、丙、丁是四种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气体甲在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乙通常用在测电笔和霓虹灯里,气体丙可用于填充气球或飞艇,气体丁与甲混合充入灯泡里,使灯泡经久耐用,则甲、乙、丙、丁四种气体依次是( )
A.氮气、氖气、氦气、氩气
B.氩气、氦气、氖气、氮气
C.氮气、氦气、氩气、氖气
D.氦气、氩气、氖气、氮气
【解析】选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氦气密度较小常用于填充气球、飞艇;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填充灯泡。
5.(2009·兰州中考)如图所示
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解析】选D。由实验现象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时红磷要过量,可防止由于氧气消耗不完,造成进入集气瓶的水量偏少,从而使测定结果偏小;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可防止由于装置漏气,造成空气进入集气瓶,造成进入集气瓶的水量偏少,从而使测定结果偏小;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因此会出现白烟,而不是白雾,且火焰熄灭后,需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可防止集气瓶内温度高、气压大,进入的水偏少,造成读数偏小。
6.环境问题是2010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下列情况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①煤的燃烧 ②工业废气的排放
③动植物的呼吸 ④汽车尾气的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烟尘;工业废气及汽车尾气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中,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A。
7.下列Ⅰ和Ⅱ中,前者和后者的搭配呈现因果关系的
是( )
A.①—d B.②—c C.③—b D.④—a
【解析】选D。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二、非选择题
8.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饼干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软:_________;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_________________;
(3)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混浊: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水蒸气;
(2)制造氮肥的原料是氮气;
(3)小白鼠呼吸作用需吸入氧气,待消耗完氧气就不能存活了;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答案:(1)水 (2)氮气 (3)氧气 (4)二氧化碳
9.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
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
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弹簧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还能得出氮气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解析】红磷燃烧时,由于有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小颗粒生成,因此产生白烟,且由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应从实验原理、装置、实验中注意事项等方面找原因;由于实验中烧杯内的水不能继续进入集气瓶,说明剩余的氮气难溶于水,当氧气被消耗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发生化学反应,即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答案:(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时,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约占水面上容积的1/5
氧气+红磷 五氧化二磷
(2)红磷点燃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 装置的气密性差(答案合理即可)
(3)难 不活泼
点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09·沈阳中考)有些汽车为增强安全性配有安全气囊。当汽车受到一定力量的撞击时,某些物质迅速分解,释放出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使气囊弹出并迅速膨胀,以保护车上人员的安全。这种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解析】选A。抓住题目的关键点:“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就能判断出该气体是氮气。
2.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解析】选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空气不只含有氧气与氮气,并且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3.(2009·海南中考)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纯蓝墨水 B.生理盐水
C.蒸馏水 D.葡萄糖水
【解析】选C。纯蓝墨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水中都含有水,但又不等同于水,说明其中含有其他物质,故均属混合物;而蒸馏水中只含有这一种物质,属纯净物。
4.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解析】选C。红磷的量不足装置内的氧气消耗不尽,使测量结果偏小,影响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装置漏气会使外界空气进入装置,使水面上升的高度偏小,使测量结果偏小;将红磷改为碳,因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使测量结果偏小。
5.2009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
运会在济南圆满落幕。建设美丽
泉城,是每一位济南市民义不容
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泉城空气质量的
是( )
A.在大明湖附近焚烧垃圾
B.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用具
C.规定机动车辆按车牌尾号单双号限行
D 实施绿化工程,防止扬尘污染
【解析】选A。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不能改善空气质量;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机动车辆按单双号限行,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实施绿化工程,减少了粉尘等污染物。故答案为A。
6.下列有关稀有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说明它的性质不活泼
B.填充稀有气体可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C.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D.氦气密度小且性质较为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
【解析】选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填充灯泡而经久耐用,故A、B正确;虽然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反应,故C错误;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得多,且性质稳定,可以填充气球,故D正确。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19分)
7.(8分)现有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稀有气体四种物质,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其中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生产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_____,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____虽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也有很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电光源等;______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解析】熟记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及他们的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③ ① ④ ②
8.(6分)有以下几种物质:
①氧气 ②人呼出的气体 ③五氧化二磷 ④空气中的稀有气体 ⑤二氧化碳 ⑥新鲜的空气
(1)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
(2)请选出一种混合物并分析其中的成分________;
(3)请再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混合物__________。
【解析】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人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属于混合物,稀有气体是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的总称,属于混合物,空气无论新鲜与否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1)①③⑤
(2)新鲜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答案合理即可)
(3)大理石,雨水(答案合理即可)
9.(5分)某市环保部门收到市民有关改善空气质量的大量来信。其中部分建议如下:
(1)安排洒水车在城市主干道洒水;
(2)植树造林,增加小区绿化面积;
(3)将公交车由汽车改为电车;
(4)关闭火力发电厂;
(5)将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烟囱加高;
(6)将有污染的化工厂搬迁至郊区;
(7)不允许采购、运输劣质煤入城市;
(8)加速城市燃气化建设,改烧煤为烧燃气。
以上八条建议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合理化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你对不合理的建议的回复理由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无水力发电条件的地区,未建成核电站等新电力设备前关闭火力发电厂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所以(4)的方案不合理;将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烟囱加高以及将有污染的化工厂搬迁至郊区只是将污染搬迁或扩大范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答案:(1)(2)(3)(7)(8)
(4)在无水力发电条件的地区,未建成核电站等新电力设备前关闭火力发电厂是不切实际的做法;(5)(6)并未消除污染,只是将污染搬迁或扩大范围,是不合理建议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3分)
10.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集体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填编号)____。
A.蜡烛 B.红磷 C.硫粉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两套装置, 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填编号)。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________。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都不符合条件,白磷燃烧只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符合题目要求。要使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药品需足量。
(2)两套装置的不同点是燃烧匙在集气瓶中的位置不同,B装置中的燃烧匙在集气瓶的上部,容易使反应发生不完全,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3)集气瓶的容积为100 mL,大多数同学测得的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20 mL,由此可以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完全反应后水不再上升,说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也难溶于水。
答案:(1)B 足量 (2)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20%(或1/5) 不支持燃烧(或难溶于水)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
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
实验。待燃烧、冷却后打开止
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小组成员们推出减少的体积中有氮气。
【提出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镁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
【反思与交流】用镁条能否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
【交流共享】你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药品、仪器的选择有哪些认识?
【解析】【假设二】水能进入瓶内,说明镁能与氧气反应;但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和理论值21%相差太大,说明不是简单的误差造成的,可能是镁与空气的主要气体氮气也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瓶内的其他物质反应而减少。
【反思与交流】查阅资料表明镁条在氮气中也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所以假设一是有道理的,因此不能用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交流共享】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而不与氮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而且反应应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以保证进入装置的水的体积等于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答案:【假设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瓶内的其他物质反应而减少
【反思与交流】不能镁条除与氧气反应外,还与氮气反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故不能用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交流共享】
① 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而不与氮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② 反应应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共67张PPT)
【例1】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
地球日,其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中与此主题不相符的是
A.提高森林覆盖率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 D.开发新能源
【自主解答】选B。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加强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的CO2,减弱温室效应;化石燃料都含有碳元素,燃烧都会产生CO2气体,CO2增多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熄灯可以节能,节能可以减少CO2等气体的排放,可以减弱温室效应;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能减弱温室效应。故选项B符合题意。
【例2】(2009·兰州中考改编)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加热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和水,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反应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规范解答】选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氧气的性质以及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
关键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分类依据不同。
解题思路:
【例3】(2009·陕西中考)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请你参与下列的探究并回答问题。(提示: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
【提出问题】上述的酸和碳酸盐的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方案设计】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讨论后大家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与结论】(1)请你填写实验报告中①、②处的内容。
(2)根据探究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自主解答】浓盐酸挥发性强,虽能和大理石反应产生CO2,但同时也挥发出HCl气体,使收集到的CO2中混有HCl气体;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速率适中,且能持久,适于实验室制取CO2。
答案:【方案设计】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使产生的CO2中混有HCl气体
【实验与结论】(1)①产生气泡,速率适中且持久
②能持续产生CO2,适于实验室制取CO2
(2)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一、选择题
1.二氧化碳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
A.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且密度大于空气
B.它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且能降低该物质的着火点
C.通常情况下,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略小
D.通常情况下,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略大
【解析】选D。能灭火的物质必须具备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另外密度比空气大,喷在着火物表面,不易上升,使之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2.(2009·苏州中考)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解析】选C。水能吸收二氧化碳,但生成碳酸,A错;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故B、D也错;光合作用将CO2和H2O转化为淀粉和O2,故选项C符合题意。
3.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B.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D.碳+氧气 二氧化碳
【解析】选B。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即一种反应物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分析四个选项,A、C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D属于化合反应,B属于分解反应。
点燃

点燃
点燃
4.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CO2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
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解析】选D。CO2通入水中,一部分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光合作用是利用CO2和H2O,在光、叶绿体等条件下转化为淀粉和O2,是化学变化;石灰浆变硬是和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生成CaCO3;将CO2气体变为干冰,是把气体CO2变为固态的CO2,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5.“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上海世博会的三大主题。为了尽享低碳世博,游览时下列出行方式不提倡的是( )
A.乘做园区提供的新能源汽车
B.骑自行车
C.能步行到达时尽量步行
D.为节省行走时间,多开私家车
【解析】选D。要减少CO2的排放,就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出行时多开私家车,势必造成汽油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增加CO2的排放,因此此方式不提倡。
二、非选择题
6.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
下易升华,如图是干冰升华时的情
景,根据图中信息,从“物质性质
物质用途”这一角度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质和用途。
(1)干冰升华时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2)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作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干冰升华是固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的热;CO2增多,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此时CO2作气体肥料;另外,CO2常被利用的性质还有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等。
答案:(1)吸收 (2)气体肥料
(3)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或CO2溶于水形成碳酸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7.(2010·房山检测)如图所示,
某化学课外小组将紫色石蕊试液
浸泡并晾干的紫色纸人,进行以
下实验:
①左右两袖分别用毛笔涂上稀醋酸和稀盐酸,可观察到两袖均变红色;
②将“a”裤腿涂上蒸馏水;
③将纸人放入盛有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④将纸人取出用热宝加热。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中观察到的现象:“a”裤腿呈______色,“b”裤腿呈______色。
(2)步骤④中未看到两袖有明显变化,你认为其他部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可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或具有酸性的物质)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该二氧化碳性质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一实验探究题。由实验①知,稀醋酸和稀盐酸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即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②是将“a”裤腿上的石蕊溶于水,使a裤腿变成湿润的紫色。纸人放入到干燥的CO2气体中后,“a”上的水分与CO2反应生成碳酸。而b上的干燥的石蕊与干燥的CO2不反应。故“b”裤腿不变色,因加热条件下,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CO2和H2O,从而使纸人的“a”裤腿又变成红色。
答案:(1)红 紫
(2)“a”裤腿由红色变为紫色;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
(3)石蕊遇酸变红色。步骤②中蒸馏水不能使石蕊变色,步骤③中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存在时使石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酸(或具有酸性的物质)
二氧化碳+水→碳酸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如图所示的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
【解析】选D。A能证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B能说明CO2能和石灰水反应;C能说明CO2能和水反应;而D只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证明CO2的化学性质。
2.(2009·莆田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D.我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解析】选D。CO2没毒,但含量多会使人窒息;CO有毒,吸入肺内会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3.有关CO2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观察CO2的颜色
C.用碳单质和氧气反应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是否是二氧化碳,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选D。用碳燃烧制取CO2,制取的CO2杂质多,且难收集;CO2验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CO2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混浊,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CO2,并且利用的是CO2的化学性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凡是氧化反应一定不属于化合反应
【解析】选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不存在从属关系,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有的氧化反应也属于化合反应,如白磷、铁、硫的燃烧等。
5.(2010·江西师大附中检测)在左右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左瓶没有任何变化,右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左右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两瓶都变瘪
C.左瓶变瘪,右瓶试液变红
D.左右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左瓶变瘪,右瓶外形不变
【解析】选D。两装置的特点是导管伸入瓶中的位置不同,左瓶振荡前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不充分,振荡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量增大,故左瓶变瘪,右瓶振荡前就已充分吸收,故振荡后外形不变。两瓶中二氧化碳与水都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溶液均变红。
6.(2010·房山检测)如图所示是收集气体的装置,现若用它收集气体X,当气体X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b口排出,则气体X可能为:①H2 ②O2 ③CO2( )
A.①②③均可 B.只有①
C.只有③ D.只有②和③
【解析】选D。由题中信息知,X气体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即所选气体的密度须大于空气的密度,而三种气体中只有O2和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选D。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7.(8分)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6日
晚,哥本哈根举行“地球一小时哥
本哈根之夜”活动,全城熄灯一小
时,旨在提高人们对低碳经济的重
视。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
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请问: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
_____,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填序号);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④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3)请你另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自然界中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2)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分析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及减少照明用电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有很多,如随手关灯,步行代替乘车,提倡使用太阳能器具等。
答案:(1)矿物燃料的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或海水的吸收) (2)② (3)随手关灯(或步行代替乘车)
8.(8分)(2009·临沂中考改编)已知A、E、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则A、E的名称为A______,E______。
(2)请你写出以下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A+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已知B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B为H2O,又因A、E为单质,所以它们分别是氧气和氢气,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且B、C、D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的化合物,可知D为碳酸,C为二氧化碳,则F为碳单质。
答案:(1)氧气 氢气 (2)碳+氧气 二氧化碳
碳酸 二氧化碳+水
点燃
9.(6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能观察到纸花变化的是____________,纸花不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进行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通过多个对比实验,观察纸花颜色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水作用的结果,也不是CO2作用的结果,而是酸作用的结果,证明CO2溶于水一定生成了具有酸性的物质。
答案:(1)Ⅰ、Ⅳ Ⅱ、Ⅲ
(2)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证明水和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溶于水可生成酸
(4)b (5)二氧化碳+水 碳酸
10.(10分)(2009·河北中考改编)某学生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进行了改进(如图B)。
(1)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2)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将D中的CO2倒入C中做性质实验时,操作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H2CO3具有酸性,而CO2不具有酸性,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请写出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试纸________ 现象:试纸_______
问:你认为他通过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解析】A、B都是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B装置可控制反应进行,也节约药品;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发生反应CO2+Ca(OH)2 CaCO3↓+H2O,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将CO2倒入烧杯中,由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燃着的蜡烛会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将CO2通入装有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CO2不具有酸性,所以石蕊试纸不变色;而将CO2通入装有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通入CO2之前,湿润的蓝色试纸不变色,这说明水不具有酸性;再通入CO2,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所以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证明H2CO3具有酸性,CO2不具有酸性。
答案:(1)便于控制反应的进行,节约药品
(2)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3)沿烧杯右侧内壁慢慢倒入 燃烧着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4)不变色 变红色 能
【我会探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探究。现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雪:在试管中加入2 mL蒸馏水,用一支玻璃导管插入水中吹气,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现象。
小宁:在试管中加入2 mL澄清石灰水,用玻璃导管向试管中的溶液吹气,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根据他们的方案和实验,小雪方案中的实验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宁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小雪的方案若继续实验,也能得到与小宁同样的结论。请你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实验操作及产生的现象)。
【解析】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CO2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生成白色难溶的CaCO3,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故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CO2。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把CO2通入蒸馏水中没有明显现象,这时可往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此方法也能检验CO2的存在。
答案:【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解释与结论】二氧化碳+水 碳酸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
【评价与反思】往小雪实验过的蒸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共69张PPT)
【例1】(2009·常州中考)有关电解
水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1∶2
D.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自主解答】选C。水电解时生成的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反应物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故A正确;与电源正极相连、且体积较小的气体为氧气,故B正确;正、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而不是质量比,故C错误;由于水的导电性较差,若电解纯净的水,现象不明显,因此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增加水的导电性,故D正确。
【例2】(2009·株洲中考)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
(1)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下述四项指标:
a.不得呈现异色b.不得有异味c.应澄清透明
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其中“c指标”可以通过____操作达到。
(2)生活中可以采用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通过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水的用途广泛,许多化学实验中用到水,请你列举一例: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填序号)。
①矿泉水 ②自来水 ③蒸馏水 ④汽水 ⑤糖水
(5)小明家长期饮用“××牌纯净水”,专家认为这是不科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解答】(1)混浊的水中含有较多不溶性固体杂质,经过滤可除去这部分杂质,使水变得澄清透明;(2)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4)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糖水中含蔗糖和水等,故都属混合物,只有蒸馏水只由水这一种物质组成,属纯净物;(5)长期饮用纯净水,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1)过滤 (2)肥皂水 煮沸 (3)电解水(或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或实验室制取氧气等合理即可)(4)③
(5)纯净水中矿物质太少,长期饮用不利于人体健康
【例3】(2009·陕西中考)渭河被称为“陕西的母亲河”。长期以来,渭河的污染情况严重,如今政府已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是互联网上网民对污染治理的一些建议,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坚决杜绝使用农药和化肥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到标准后再排放
C.严禁在河边随意堆放生活垃圾
D.严禁在河两岸新建化工、造纸等重污染工厂
【规范解答】选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防治水污染的途径及生产、生活实际的认识。
解题思路:
A项中杜绝使用农药和化肥违背了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故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水能溶解多种物质
B.水在100 ℃时变成水蒸气
C.水在通直流电作用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水在4 ℃时密度最大
【解析】选C。A中物质的溶解性属物理性质,说明水能溶解其他物质,属于水的物理性质;B选项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物理变化;C中水通电时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化学变化,该变化中体现的性质属于水的化学性质;D中水的密度属物理性质。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当电解完a mL水时,在正极收集到了b mL的气体,则他们在负极可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为( )
A. mL B.b mL
C.(a-b) mL D.2b mL
【解析】选D。电解水时,在正极收集的气体是氧气,且其体积为负极收集到氢气体积的1/2,故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为2b mL。
3.造成淡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
①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②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总水量的1%
③工农业污染严重
④不加节制,任意开采水源
⑤浪费太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造成淡水资源危机的因素有人为因素如③、④、⑤,也有自然因素如①、②。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不能去除水中所有的杂质
B.雨水通常是软水
C.硬水中含有大量的铝、铁化合物
D.锅炉长期使用硬度大的水有很大的危害
【解析】选C。明矾净水原理是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下来,不能去除所有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雨水中由于不含或含较少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通常是软水;锅炉长期使用硬度大的水会使管道局部过热,引起管道局部变形或损坏,甚至爆炸。
5.去年入秋以来,贵州遭遇了近几年来最
严重的秋冬连旱,持续的旱情让贵州部分
地区的群众出现了饮水难的问题(如图)。
面对水资源危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增强
节约用水意识,珍惜、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B.加强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
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将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
【解析】选D。D中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会污染水质,不利于保护水资源,A中做法属一水多用,可节约用水;B中做法可防止水体污染;C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二、非选择题
6.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注: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B管内液面均高于图中D线)。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闭合开关后观察到:①A、B管内的现象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管中的现象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检验A管内生成的气体应该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A、B两管内生成的气体在上方聚集,使气体压强增大,把水压入C管内,使C管内水面上升;(2)由于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难溶于水,因此会在A、B管的上方得到气体;
(3)由于A管与电源正极相连,因此得到的是氧气,而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答案:(1)①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②液面上升 水通电分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使A、B管内压强增大(或A、B管内气压增大,大于管外大气压),把水压入C管中,所以C管内液面上升
(2)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且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3)带火星的木条
7.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大,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其中可利用的淡水量就更少,还不到总水量的1%。
(1)根据下面两张图表提供的有关数据,我国首都北京水资源紧缺指标属于_______范围。
图表一:我国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人均水量
图表二:水资源紧缺指标
(2)我国人均水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表一可知,北京人均水量<500 m3/年,对照图表二可知,北京应属极度缺水地区;爱护水资源应从两个方面做起,即防止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
答案:(1)极度缺水
(2)防止水体污染 节约用水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使用节水龙头(答案合理即可)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南水北调”工程说明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生活中接触的天然水中纯净水多,含杂质的水少
【解析】选D。天然水中都含有杂质,只有人工制得的蒸馏水是纯净水,且一般不用于日常生活中。
2.“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自然界中的水属于混合物
C.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水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选B。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属于混合物;元素不能论个数;在通电条件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3.(2009·河南中考)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水通电分解和水的蒸发都是化学变化
C.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
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解析】选B。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需要水,故A正确;水蒸发时生成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故C正确;常用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故D正确。
4.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使地震灾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我国救援队员指导当地居民采用下列几个步骤能将受污染的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以下处理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解析】选C。受污染的水,先通过自然沉降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物,再用明矾吸附水中悬浮的较小的固体颗粒物;然后投放漂白粉杀菌消毒,最后经煮沸进一步进行杀菌消毒,并降低水的硬度。
5.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海水得到氢气的新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技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源
B.该技术使水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
C.该技术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该技术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解析】选D。这项技术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源,实现了能量的转化;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描述为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激光
6.2010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
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
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选B。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一水多用和用节水龙头体现了节约水资源;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可能造成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用大量水冲洗汽车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7.(10分)如图Ⅰ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Ⅱ是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甲中生成气体A,乙中生成气体B):
(1)图中a、b两极分别是电源的____极和____极。
(2)气体B可以利用该气体______的性质进行检验。
(3)0~5 min内,甲、乙两个量筒内汇集的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
(4)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为电源的负极,b为电源的正极;由图Ⅱ可知,由于B气体体积为A气体的体积的1/2,故B气体为氧气,可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检验;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空气或氧气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需检验纯度。
答案:(1)负 正 (2)支持燃烧 (3)2∶1
(4)检验纯度
8.(8分)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贮存、净化、输水。水库将雨水、江河和溪流里的水汇集贮存起来,净化时首先在水中加入絮凝剂如明矾等,这些物质可以使悬浮在水中的不溶性颗粒逐渐地沉降下来。如图是水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中是小卵石和黄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
(2)若B中是粒状活性炭层,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通入氯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进入水管网或水塔中的水是否是纯净物,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卵石和黄沙能起到过滤作用,可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固体颗粒;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层,不仅可以进一步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还可吸附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并除去臭味;氯气可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经过上述净化过程只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细菌病毒,但仍然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仍然属于混合物。
答案:(1)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固体颗粒
(2)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和臭味
(3)将微生物杀死
(4)不是,水中仍然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合理即可)
9.(8分)某校科技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居民区附近的一条河(如图甲)进行溶解氧和藻类的测定,并根据所测结果绘成图乙,发现在AB段溶解氧和藻类大量减少。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河流A上游附近有一个酿造厂将污水直接排入该河流。
请据此回答:
(1)在河流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段后,水中的溶解氧和藻类的量基本恢复,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此污染问题的处理,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乙可看出,河水中溶氧量减少的同时,藻类的数量也较少,由此得出,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水中大量藻类的死亡,从而减少了藻类经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2)未经处理的河水,在D段后藻类和溶氧量又出现了升高的趋势,是水体自净能力造成的。
答案:(1)污水的排放导致藻类的大量死亡,从而使水中溶氧量减少
(2)自净能力
(3)令酿造厂对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或搬迁酿造厂)
10.(6分)如图中A、B均为节水标志。
(1)其中______图为我国新千年
启用的“国家节水标志”,同时
也是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标识。根
据你的理解谈谈该节水标志的两点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护水资源,引发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自去年年底开始,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陆续奏起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请你说出两条自来水涨价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B为新千年启用的“国家节水标志”,图中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和“S”的变形,是“节”和“水”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寓意为节水需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集成江河。自来水涨价的原因较多,可从生产成本及提高人们节水意识等方面回答。
答案:(1)B 节水需公众参与,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滴水汇集成江河(或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等)
(2)遏止浪费,节约水资源 由于水体污染的影响,净化水的投资加大(或淡水资源减少或自来水生产需大量用电,而电价上调等)
小明同学家在农村,为了解决饮用水的问题,最近打了一口井,请你帮助小明对这口井里的水进行探究:
(1)小明取了一杯水样,发现有些混浊,于是他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明矾,用筷子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肥皂粉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出现,衣服不易洗干净,说明这种水是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3)为了喝到放心水,小明的父亲买来了一台活性炭净水器,如图是净水器的一部分,其入水口为_____(填“a”或“b”)。
(4)小明在用这种水做饭时,发现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少量气体并得到一种难溶性的固体。小明向老师请教时,得知这种固体是碳酸钙,小明打算自己探究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_________中,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析】混浊的水中悬浮着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而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该杂质,然后沉降出来,从而使水变得澄清;由于这种水能与肥皂作用产生浮渣,可知应属硬水;如果水从上面的口进入净水器,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会聚集在活性炭的表面,这样长期使用后,会将上层活性炭表面堵住,影响净水的速率和质量,从下面的口进入净水器,沉淀物会沉降在净水器的下方,不会堵塞活性炭表面;检验CO2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使用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能变混浊。
答案:(1)水杯下面沉降出固体物质,上层水变得澄清
(2)硬水 (3)b (4)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共48张PPT)
【例题】(2009·天津中考改编)下列
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自主解答】选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由于生成白色固体小颗粒五氧化二磷而出现白烟,不会出现白雾;铁丝在氧气中才会燃烧,而在空气中不会燃烧,故选C。
一、选择题
1.(2009·北京中考)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选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据此可检验氧气。
2.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B.氧气不溶于水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液态氧是淡蓝色液体
【解析】选B。氧气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30 mL的氧气,故B错误。
3.如图所示是氧气的几种用途,其中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的是( )
【解析】选A。A中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使火箭中的燃料迅猛燃烧产生巨大能量,从而推动火箭上升;B、C、D则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
4.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酿造米酒 B.呼吸作用
C.蜡烛燃烧 D.食物腐败
【解析】选C。缓慢氧化是进行得很慢,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氧化反应,如A、B、D;蜡烛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5.(2010·新泰检测)“黑块块,烧就红,投入宝瓶仙气中,金光耀眼银光闪,无影无踪瓶中空;一杯钙泉入宝瓶,化作牛奶无人用。”以上描述的实验现象是指下列哪种物质发生的变化( )
A.木炭 B.硫 C.铁 D.磷
【解析】选A。从题中信息知,该物质是一黑色固体,在“宝瓶仙气”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CO2,对比题中四种物质,只有A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用相应的序号完成最后两个空白。
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
③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实验中,加热氧化汞生成了氧气和汞: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反应物,题中红磷和酒精在空气中燃烧都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然后由红磷、木炭、铁丝、酒精燃烧这一事实,可确定这四个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再由题中信息确定生成物,最后正确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由反应物中是否有氧参加确定反应是否为氧化反应。
答案:①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②碳+氧气
二氧化碳 ③氧化汞 氧气+汞 ①②
点燃
点燃
加热
7.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还有能量的转化,分别举出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热能、光能的一个实例。(两个实例不能重复)
热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变化,人们常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热能、光能的获得经常是来自于燃烧,因为物质燃烧时一般既会发光,又会发热。
答案:煤燃烧放热,用于取暖、做饭 蜡烛燃烧用于照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09·山西中考)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A.N2 B.O2 C.CO2 D.空气
【解析】选B。N2、CO2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而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易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造成食品变质。故选B。
2.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性质不变
D.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必须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解析】选A。有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B错;只有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而物质的性质中还包括物理性质,故C错;氧化铜等也可作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故D错;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故A正确。
3.证明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出大量的热 D.硫粉逐渐减少
【解析】选B。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惟一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不同于硫的新物质,据此可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选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无火焰生成,A项错误;B项为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无白烟生成,C项错误;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正确。
5.对于木炭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地反应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需要点燃
【解析】选C。木炭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而食物腐烂是缓慢氧化,两者都有氧气参与,故均属氧化反应,并都放出热量;缓慢氧化中的热量逐渐放出,不发光;木炭燃烧需要点燃,而食物腐烂在常温下就能进行。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
①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②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③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关于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需要点燃 B.生成物都是固体
C.均为化合反应 D.都放出热量
点燃
点燃
点燃
【解析】选B。由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知,反应条件均为点燃,故A正确;生成物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四氧化三铁和五氧化二磷都是固体,故B错;由于三个反应均具有“多变一”的特点,故都属化合反应,故C正确;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故D正确。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22分)
7.(8分)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1)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实例:______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有变色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实例:_______在过程中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不是化学变化。
(3)氧化反应都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
实例:_________是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4)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氧气。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在液化过程中由无色变为淡蓝色,但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反应(即燃烧)和缓慢氧化反应,前者进行剧烈且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后者进行缓慢且会伴随放热现象,但不会发光。无色无味的气体不只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均可。
答案:(1)氮气
(2)氧气液化
(3)食物腐烂(或呼吸作用等)
(4)氮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8.(8分)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的这一特性,使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也正是由于氧气的这一性质,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要使物质与氧气隔绝。请你从以上两个方面各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1)应用氧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绝氧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应用氧气可从氧气的两方面化学性质即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考虑其用途;隔绝氧气应从氧气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方面考虑。
答案:(1)供给人和动物呼吸 使燃料燃烧,用于取暖、做饭
(2)食品真空包装 锅内食用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9.(6分)如图所示,装满氧气的集
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
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瓶中,观察到
木条都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
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放置。
【解析】甲、乙两瓶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因为甲瓶中比乙瓶中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说明甲瓶中氧气的浓度比乙瓶大,因为乙瓶的瓶口向下,部分氧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从而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氧气能支持燃烧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瓶口朝上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0.已知铁丝在氧气中可以发生反应: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反应时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如图所示,试回答:
点燃
夹取细铁丝的仪器叫_____,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考虑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1)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应有的现象,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答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原因: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情况不同,铁丝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而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说明化学反应与_______有关。
【解析】(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能燃烧,这就要求集气瓶中氧气纯度要高;如果铁丝有锈,则不能使铁与氧气接触,反应不能进行。
(3)铁丝在空气中和纯氧气中反应的产物不同,显然是氧气在它们中的含量不同造成的。
答案:坩埚钳 化合
(1)收集到的氧气纯度太低 铁丝表面生锈(或铁丝受热温度太低)
(2)集气瓶底部没有铺细沙或放水(或燃着的细铁丝碰到了瓶壁)
(3)反应物浓度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进行实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1)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保留1位小数);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探究的问题为:是否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题中以“氧气含量达到多少时带火星的木条才能复燃”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
(1)以编号1为例,可在集气瓶内先加入
120 mL 水,然后采用如图所示的操作,
用氧气将水排出即可。
(2)计算方法是:
氧气的体积是瓶内空气中氧气
与充入的氧气的体积之和,故氧气的体积是:97 mL+
220 mL×21%=143.2 mL,因此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45.2%。
(3)由表格可知,当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百分数大于
或等于41.9%时,就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45.2%
(3)当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或等于41.9%时,就能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