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师说》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师说》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2 20:5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38250011595100师说

原文与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文章梳理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三、一词多义
(一)文内一词多义
1.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从而师之(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则耻师(动词,拜师)
2.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5.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二)拓展一词多义
1.贵
无贵无贱(《师说》:社会地位高)
不贵难得之货(《老子》:物价高)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贵重,重要)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之贲《山村臾》:地位显要的人)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晁错《论贵粟疏》:抬高物价)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礼?中庸》:崇尚,重视)
2.贱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价格低)
无贵无贱(唐?韩愈《师说》:地位低下)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杜甫《无家别》:自谦的用语)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鄙视,轻视)
3.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原来,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巩固,使坚固,加固)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专一)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安守,坚守)
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执意,坚决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必,一定)
4.益
有所广益(《出师表》:在某些方面增加)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韩非子?喻老》:更加)
谦得益(宋?欧阳修《五代伶官传序》: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
5.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赠送)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遗留)
四、文言虚词
本文涉及的主要虚词有14个:而、之、也、乎、于、其、或、则、焉、夫、此、是、矣、者。
1.而
(1)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承接,可译可不译。
吾从而师之/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
(3)连词,表并列,连接动词性词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连词,相当于“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
(5)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群聚而笑之
(6)而已,相当于“罢了”。
如是而已
2.之
(1)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彼童子之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②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状语之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代词,代指人或者事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
3.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吾未见其明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用在句中,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也欤,语气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其可怪也欤
4.乎
(1)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用在句末,表示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
5.于
(1)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必贤于弟子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从、向、对于。
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学于余
(3)被动句的标志。
不拘于时
6.其
(1)代词,代指人或事物。
其为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爱其子
于其身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余嘉其能行古道
(2)副词,用在句首,表示猜测.感叹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7.或
连词,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有的。
或师焉,或不焉
8.则
(1)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可是。
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2)连词,就。
问之,则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焉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犹且从师而问焉/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
10.夫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表示疑问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此
指示代词,这里。
其皆出于此乎
12.是
(1)指示代词,这.这样。
如是而已
(2)是故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3.矣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肯定.疑问.反诘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惑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4.者
结构助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曰弟子云者
五、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如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如动词,从师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9.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0.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12.君子不齿
齿,名词的用如动词,提及。
六、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句读”“惑”放在动词“知”“解”之前。)
2.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于余”,放在动词“学”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于”相当于“向”)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于师”,放在动词“学”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之后,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
3.判断句
(1)用“……也”表示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用“非”表示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4.省略句
吾从(之)而师之
(之)则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5.被动
不拘于时(“于”字结构表被动)
6.所字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组成名词性短语)

《师说》同步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孰(shú) 苌弘(Cháng)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
B.谀(yú) 句读(Dòu) 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
C.郯(Dàn) 严谨(jīn) 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huō)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3.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3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3分)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 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6.课文名句填空。(4分)
①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20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常师   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8.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11.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2~16题。(21分)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 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12.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B.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以言事斥守揭阳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乃不辞而承公命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C (C、均为副词,分别表反问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9.D(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
一、知识梳理:
⑴.通假字:?????传道受业--授??????????或不焉--否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风尚;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①用来……;②……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师(名作动,学习)???? ②齿(名作动,提及)????③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圣.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圣(形作名,圣人)????? ⑦小学.大遗(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⑷.文言句式: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
⑸.名言警句:
则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二、课后自测:
1.B????????
2.(1)AE(AE都是“流传”。B是“传授”,C是“解释经书的书”D是“传送”)(2)BD(BD都是“接受”。A是“教授”,C是“遭受”,)
3.C(砭Biān苌Cháng聃Dān蟠pán)???4.B(A.没有;无论,B都是“竟”,C,主谓间的,D.大概;那些)??5.B(A判断句C状语后置D定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句)??6.B
7.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问题探究:
1.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2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第3段: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嘉其能行古道”而为李蟠写《师说》。行古道: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4.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韩愈 韩昌黎 韩吏部 韩文公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2.议论文 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文风改革 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
同步训练
1.解析 A项砭Biān;C项郯tán ,谨jǐn,不fǒu;D项磋Cuō 。
答案 B
2.解析 ①③老师。②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
答案 B
3.解析 D项为副词;A.B.C项均为代词。
答案 D
4.解析 ①②代词,他;③⑥助词,的;④⑦代词,这一类;⑤⑧助词,用于主谓间;⑨⑩助词,提宾。
答案 B
5.解析 ①⑤“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②⑥⑦“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③④“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6.答案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解析 B项,贻:给予,赠送。
答案 B
8.解析 A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受业,古:传授学业。今:跟随老师学习。C项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项不齿,古今同义,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答案 D
9.解析 A项也: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B项则:均为连词,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C项之:前一个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起指示作用,表示近指,作定语,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D项乃:均为副词,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居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
答案 A
10.解析 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答案 C
11.答案 (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12.答案 C
13.解析 A项而:表转折,却;B项焉:语气词/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C项以:因为/相当于“而”,而
且,又;D项于是,就/却,竟然。
答案 A
14.解析 ②④⑥不属于原因。
答案 B
15.解析 D项韩愈不认为古文不如骈文
答案 D
16.答案 (1)我私下里高兴侥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管制,在您的手下做官。
(2)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你的接待之人?
(3)今天刚好一周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观赏的美景,只有滕王阁是第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写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元和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过往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管制,在您的手下做官,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满足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把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作为御使中丞的诏书下达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等地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都停止了,一切都正常运行。大的事情通过使者告知,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过了一些时日,在短时间内,百姓有美好的品德,然而您在很远的地方游山玩水。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你的府下听从命令,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你的接待之人?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来到达啊 。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您和监军让人设宴在这个地方,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周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您说:“是。”于是,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修治它就行;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荒废作为后人的景观。
工程已经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你为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然因为没有到达景观做叹息,又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您一起游玩,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袁州刺史韩愈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