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2单元《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2单元《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02 22: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唱歌《可爱的家》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家》。
2.能听辨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3.认识弱起,并能准确起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家》。
难点 能听辨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生共同做律动
2.放图片问:“这是在哪里?都有谁?干什么呢?”你的家都有谁?你为爸爸妈妈做哪些力所能及的活?
3.我们都有一个可爱的、温馨的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英国歌曲“可爱的家”。
4.随音乐做动作听一遍,想想这首歌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放音乐)
(二)聆听歌曲 1
1.这首歌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歌是几拍子的?什么叫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老师示范,师生共同拍手打拍子。
2.四四拍怎样指挥呢?老师示范做动作,师生共同做动作。
3.我们变换各种动作听音乐再来一遍。
(三)学习弱起小节
1.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呢?仔细看老师,一般四四拍歌曲都是“强弱次强弱”,这首歌曲看老师的动作落在了哪拍上?
2.这首歌的开始落在了弱拍上起唱,这就叫做弱起小节。出示图片
弱起:即歌曲由弱拍或弱部分开始。弱起歌曲的第一个小节线之前的部分叫作“弱起小节”。
3.把你们的笔拿出来,做动作,注意弱起小节。(放音乐)
(四)学唱歌曲
1.老师出示音阶卡片,跟琴唱第一乐句音阶,注意弱起小节,唱准附点音符。
2.跟琴唱第二乐句音阶。
3.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音阶哪个小节相同?哪个小节不同?
4.老师唱前面相同的部分,同学们接唱最后一小节不同的音阶。
5.老师边唱边划旋律线,师生共同划旋律线。
6.老师在黑板上画旋律线,指学生画第二句结尾旋律线。
7.跟琴唱第三乐句音阶,第四乐句音阶,看看第三、四乐句音阶哪个小节不同?
8.老师唱前面相同的部分,同学们接唱最后一小节的音阶。
9.老师边唱边划旋律线,师生共同划旋律线。
10.老师指学生共同画第三、四乐句旋律线。
11.跟琴唱第五乐句音阶,这句的音阶有什么特点?注意唱足时值,接着唱第六乐句音阶。
(五)完整演唱
1.学生完整地填词随琴演唱歌曲,唱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
2.随琴按节奏演唱一遍歌曲。
(六)表现歌曲
1.学生有感情地完整随音乐演唱歌曲,老师提示注意弱起小节,第五乐句用较弱的声音演唱,要唱满时值,保持较长的气息。
2.分小组演唱
3.让学生们自由做动作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总结:我们都有一个可爱的家,温馨的家,我们还有一个大家是谁呀?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我们的小家,还要爱我们的大家。
课标分析: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级而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这节课《可爱的家》我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可爱的家》是一首经典的英国歌曲,选自歌剧《克拉丽》,它是19世纪英国作曲家比肖普和美国诗人、剧作家培恩合作,为歌剧《克拉丽》写的主题歌。歌曲为大调式,四四拍,一段体结构,共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其余五个乐句的开始都是弱起小节,形成一种流动感。第一、二乐句旋律基本相同,以级进为主,在中音区环绕,营造了一种柔和的氛围。第三、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向上发展形成一个小高潮。第五乐句节奏舒展,使歌曲情绪更加优美、温暖,第六乐句为第四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表达了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宁静家庭生活的向往。
课件设计:先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想到家的温馨,再谈谈自己的家。出示音乐知识图片时,能学会弱起。再次出示歌谱,同时播放音乐,师生互动,二者结合,就会使学生容易理解。运用电教媒体和网络信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与音乐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音乐学习兴趣,为教学打下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能力的增强,我会试着让学生唱音阶的基础上,不单个学音阶,而是一句一句唱音阶,随后了解旋律线,并划旋律线,到黑板上画重点音的旋律。采用多种形式听音乐。如划四四拍,后用笔来掌握弱起及四四拍,最后有感情地唱,分组唱等效果较好。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保持对音乐的兴趣。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四拍子的律动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
课后反思:《可爱的家》歌曲表观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基础上,课后我反思如下:教学重点是用优美、安详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中学生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歌唱习惯的日常培养。根据乐曲旋律特点,从聆听入手,分句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听力,音乐记忆力、注意力。创设对比法学乐谱,采用不同的聆听方式,结合情感渗透。教学通过聆听音乐、分句教学、音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的感受中来体验音乐,充分的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存在的问题:本节音乐课我的感染力还不够,有点拘谨,学生对音乐知识理解的少,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准确率不高,如问“歌曲的情绪什么样的,学生有的说欢快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思考,在课堂中灵活渗透音乐知识,并在快乐的教学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快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