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3.2地震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3.2地震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3 02: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震
【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了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形状、表面、内部之后对地球的显著地质变化的又一认识,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知识。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模研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监测和地震时自救的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板块学说、漂移理论,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且充满了岩浆和巨大的能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有很深的记忆,但学生对地震的成因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地震自救的知识比较匮乏,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等探究教学的思想为指导,重视从学生的亲身感受来展开研究,本课从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出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和亲身感受揭示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引发学生对灾民的同情之心,渗透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会模拟地震的形成,加强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2、通过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3、能够掌握地震自救的正确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知道科学是一项艰难和需要付出的工作。
2、通过对灾难的认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地震自救知识。
难点: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泡沫薄板若干、地动仪一个、课件。
学生分组准备:纸箱一个、积木若干、收集地震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3、播放:《512汶川地震》(课件)。
4、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板书:地震
谈话:关于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6、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7、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新知、展开活动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火山的成因,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2)播放:地震的成因(课件)。
(3)分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4)全班交流小结并评价。
(5)讲解:地震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就是当岩浆冲出地表的一刹那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是地下岩洞或采矿区上面的岩层支撑不住压力时而发生塌陷,这两种地震占地震总数的比例很小,影响的范围也不大,而90%左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构造地震,让我们也来做一个演示.
(6)演示:将泡沫薄板叠放几层,平放在桌上来代表一层一层的岩石。用手按住泡沫板的两头,不断的向中间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讲解:泡沫板代表地壳,用力挤压就产生了褶皱。 褶皱断裂时地震就发生了。
(8)小结板书:板块挤压 褶皱断裂 地震
(9)谈话:其实世界上经常都会发生地震,有的很强有的我们却感觉不到,如何来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呢?
(10)分组实验:纸箱模拟地震。
(11)讨论并评价:
?怎样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地震的强弱呢?。
?自我评价、小组内评价。
(12)展示:出示震源图片(课件)。
(13)总结:其实地球内岩层发生断裂的地方叫震源,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它在地球的表面上。人们也用震中的地名来给地震命名,而且震中的破坏力是最大的。
2、地震有哪些危害?
(1)谈话:地震是自然现象。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并评价。
(4)谈话:我这里有一段“地震危害”的图片,请大家来看一看。
(5)展示图片(课件)。
(6)讲解:地震的危害。
(7)板书: 危害
3、怎样监测地震?
(1)谈话:地震是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有没有办法来监测呢?你知道世界是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吗?叫什么?
(2)讲述:我国对地震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贡献,如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出示教具地动仪)。现在人们可以利用精密的仪器对地壳的变化进行监测,逐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是怎样监测的。
(3)播放:地震监测方法(课件)。
(3)谈话:人们利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到的地震是正在发生的地震。
4、震前预兆
(1)谈话:那么在地震前有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自然现象呢?谁来说说看。
(2)讨论并评价。
(3)讲解:地震前,由于地壳中的岩层受到压力增大,有一部分深层的岩石可能就会发生断裂,使得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所以地表温度就会升高,出现井水冒泡、动物有异常惊慌等现象;另外,由于地壳板块与板块挤压碰撞会有地声、磨擦(类似于产生静电)会有地光,云彩也会发生变化等。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异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来防震减灾。
(4)展示震前预兆:(课件)。
5、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1)讨论并评价:如果遇到地震时,你该如何自救呢?
(2)播放:《地震自救》(课件)。
(3)总结: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4)板书: 自救方法
(三)总结延伸、巩固应用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地震是无情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的应对之策,才能战胜地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课件)。
3、延伸:关于地震你还想知道什么?对“你还想知道的问题” 请在课后去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板块挤压 危害
地震
褶皱断裂 自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