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选择小组合作实验、小组观察讨论的方式,造成各种不同认识的交流和争论的局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习过程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提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归纳整理知识等能力。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有动物150多万种,其中节肢动物占了大部分。它们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对人类有益的又有对人类有害的。本节课是继“软体动物”之后的学习内容。本节主要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观察沼虾的形态结构,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没有形成一定的生物学习方法,本节有关昆虫的知识学生有所了解,但缺少系统知识。在此基础上,我注重采取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联系实际等方法,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点,使学习内容直观化、明确化、形象化,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学条件分析:学校实验条件很好,各种实验器具、多媒体齐全,但由于本节的讲授在12月份,所用蝗虫只能提前捕捉,做成浸制标本备用,所以探究蝗虫气门作用的实验不能真正实施。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②描述沼虾的形态结构特点。
③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学会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
3、情感目标:
①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②宣传生物治蝗,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设疑激趣,问题引导。
教学策略:观察分析法,解剖实验法,探究释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浸制蝗虫标本。课件主要包括:蝗灾的视频、蝗虫的口器图片、蝗虫的生活史图片及一些其他常见的农业害虫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蝗灾的新闻报导,引起学生思考,适时提出问题: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农业害虫? 学生认真观看蝗灾的报导,感受蝗虫的危害,
思考:蝗虫对农业有害的特征。 利用视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明确学习任务。
资料分析
建构新知
教师出示蝗虫图片、小组分发蝗虫的浸制标本,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蝗虫。
问题一: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有哪些结构特点?
问题二:蝗虫的头部有哪些结构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3)问题三: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各有哪些结构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学案,采取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整理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各结构的作用。 学生观察蝗虫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的浸制标本,讨论、解诀问题。
学生结合问题一:观察、触摸蝗虫的身体,得出体表特点、身体分部。
学生结合问题二:采取标本结合图片的方式,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得出蝗虫头部各器官的特点、作用。
为了加深对蝗虫口器的理解,采取实验的方法,解剖蝗虫的口器,得出口器组成,理解蝗虫肆虐农作物的口器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三:分析图片和标本,得出胸部各器官的特点、作用。
学生完成学案,对知识进行梳理。
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动脑去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实验:探究蝗虫气门的作用。
提出问题:气门是蝗虫的呼吸“门户”吗?
实验目的:气门是蝗虫的呼吸“门户”。
实验材料:蝗虫、试管、水。
及时点评与补充学生在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并对一些问题进行适时的纠正与总结。
完善实验步骤:
取两支相同的试管编号A、B。
取两只同样的蝗虫。
试管注满水,一只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另一只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
4、过几分钟后观察。
提出假设:气门是蝗虫的呼吸“门户”。
设计实验过程。
展示实验设计。
实施实验。
表述现象:头部浸入水中的蝗虫,安然无羌;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已经死去。
分析原因: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
得出结论:气门是蝗虫的呼吸“门户”。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过渡】蝗虫数量多对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播放蝗虫繁殖、发育的录像。
问题:治蝗的最佳时期?
问题:治蝗的方法?
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农业害虫?提出较好的治理方法。
小结:
蝗虫的生活史:卵 →若虫 → 成虫(不完全变态)。
分析得出:若虫期
讨论得出: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物防治等。
举例说出:各种农业害虫,提出生物防治的方法和益处。
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生物防治”的意义,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观察沼虾的形态结构特点 讨论得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拓展延伸,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回归:本节始终围绕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两条主线进行。
学生:分析图文资料 → 小组合作、观察、解剖、探究 → 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 ↓ ↓
教师:用问题带思维活动→善于引导,发挥小组合力→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问题研讨
1、蝗虫有哪些特点适于危害农作物?
2、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害虫的具体方法有哪些?该方法对环保有什么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