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混合运算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混合运算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20: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程序性知识的理解)
2.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对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任务分析:
目标2: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对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一)使能目标分析:

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会脱式计算
会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表内乘法口诀
(二)起点能力分析:
1、掌握表内乘法口诀;
2、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会脱式计算;
3、会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
4、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目标分类
表: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活动1
活动2
活动2
测评1
测评2
活动2
活动3
元认知知识
(二)学习结果类型分类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此项学习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规则学习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
(三)学习过程与条件分析
支持性条件: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卡通奖励贴纸,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红笔、塑料直尺、触控笔、磁贴、磁铁、中方格纸片、三角板、抹布、酒精喷雾、黑色(红色)油性记号笔、麦克风、数码摄像机(师);中方格本、直尺、铅笔、橡皮擦(生)。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3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ppt展示)
师:“想好的同学请举手,请看看这位同学怎么说?”
师:“其他同学认为他说得对吗?”
师:“下一题,哪位同学能像他那样说一说?请举手!”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师:“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
揭示课题:
师:“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第一级运算,又有第二级运算,那怎么办?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学生拿出堂上本做题。
生:“先算15减10等于5,再算5加8等于13。”
生:“先算6乘2等于12,再算12除以3等于4。”
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28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情境导入
出示例2,师: “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我们看看他们在玩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举手回答?”(同时在ppt中圈一圈,提醒学生如何数数,再请学生单独回答)
师:“有同学看到跷跷板太好玩了,他们也想来玩,请看!”(用红色圈圈出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大家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好,大家同桌互相说一说?”师:“请同学举手说一说?”
师:“怎样列式计算?请大家拿出堂上本,开始!”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活动2:呈现算法、反馈交流
师:“请三位同学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指定列分步式、乘加综合算式、(如果有)列加乘算式的学生展示)
方法一:(分步算式)
4×3=12(人) 12+7=19(人)(板书)
方法二:(乘加综合算式)
4×3+7
=12+7
=19 (板书)
方法三:(加乘综合算式)
7+4×3
=7+12
=19 (板书)
请列式的学生站上讲台讲,教师引导。
师重点讲解7+4×3的脱式计算过程,师:“7+4×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请说先算7+4这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数一数图里面有没有33人?”
师:“先算7+4对吗?”
师:“我们先算哪里人数?”
师先写等于号,再板书画横线强调:“先算4×3。”再画箭头强调:“4×3的积12写在4的正下方,7+照抄在下面。”
活动3:通过比较4×3+7、 7+4×3的相同点和计算16-4÷2引出含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大家观察4×3+7、 7+4×3。”
师:“有那些相同点?”师:“4×3+7、 7+4×3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大家一起回答!”
师:“这些算式有没有括号?”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 又有加、 要先算乘、 后算加、
出示:16-4÷2
师:“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把加法换成减法,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请大家在堂上本列式计算!”
投影展示学生错题与正确的写法,集体批改提醒要注意脱式计算书写格式。
16 – 4 ÷ 2
= 16 - 2
= 14 (ppt投影显示)
师:“谁来小结16 – 4 ÷ 2的运算顺序?”
师:“刚才老师把乘法换成除法,所以在乘后面填?”
师:“剩下的空格填?”
总结计算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板书补充剩下的空位)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
生集体回答:“同学在玩跷跷板。”
生:“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有3个跷跷板。”
生:“又来了7位同学。”
生:“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生:“先求跷跷板的人数:4×3=12(人),再求一共多少人:12+7=19(人)。”
在堂上本列式解答。
生:“我列分步式(综合算式),先求跷跷板的人数:4×3=12(人),再求一共多少人:12+7=19(人)。”
生:“先算7+4=11,再算11×3=33。”
生:“只有19人。”
生:“不对。”
生:“先算跷跷板的人数。”
生:“先算4乘3。”
生:“都有乘法和加法。都有数字4、3、7。”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没有括号。”
生:“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生:“如果有减法、又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生:“除法。”
生:“减法、除法、减法。”
利用同学们对跷跷板乐园的兴趣,过渡到新授。

拆分主题图逐步引导学生有序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分析解决,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呈现学生的三种算法,并在情景的支撑下引导学生要知道先用乘法计算。通过正反例相结合,设置7+4×3先算7+4=11,后算11×3=33(反例)人与图中的人数19人的冲突来突出7+4×3先算4×3,教师板演正确的脱式计算过程(正例)。
打破学生之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思维定势。
先明确4×3+7、 7+4×3的运算顺序,再利用16-4÷2引出含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把乘法换成除法,把加法换成减法,利用学生迁移能力和不完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检查学生脱式计算的书写是否规范。
(三)巩固练习(8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测评1:第一关:钓鱼大赛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 请举手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投影圈出来。
投影展示计算过程。组织集体批改。
测评2:第二关:我是小老师
师:“请大家做小老师,帮忙判一判。大家用手势表示。”
师:“哪位小老师说一说对在哪,错在哪?请举手!”
生:“。先算8÷2。”生:“先算7×5。”生:“先算4×6。”生:“先算81÷9。”
学生单独计算。
生:“错,应该先算20除以5。”
生:“错,应该先算4乘4。”
生:“对,先算2乘7。”
生:“对,先算25除以5。”
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结合游戏情景练习,增加题目的趣味性,以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的方式突出对运算顺序的练习。
再组织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最后判断,逐步增加难度。
(四)小结(1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再组织学生大声朗读。
生:“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及时复习,巩固新知。
(五)板书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4
×
3
=
12
4
×
3

7
7
+
4
×
3
12
+
7
=
19
=
12
+
7
=
19
=
7
+
12
=
19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