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分水果”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整理、比较,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在情境中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及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故事导入:小猴毛毛在森林大赛中夺得了冠军,心里高兴极了!于是请来了他要好的两个朋友来家里做客。看,毛毛买了这么多水果来招待朋友,毛毛可真是热情啊!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毛毛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
生:看图回答问题。
2.师:提出问题“如果每只小猴想分得一个水蜜桃、一个香蕉、一个梨,请问这些水果够分吗?哪些多?哪种少呢?”。
生:自主回答。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与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比大小。(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猴子 梨 桃子 香蕉
3 4 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和“=”的?
2、出示第17页下面做一做: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两种东西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4,谁会读?
(4)一只小熊吃一个玉米,玉米够吗?
三、课堂练习
第18页练习三的第3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四、归纳新知
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外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6、7、8题。
六、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3>2 3<4
读作: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大大的嘴巴朝大数,尖尖的嘴巴朝小数。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