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1《在山的那边》(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1《在山的那边》(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4 22:03:55

文档简介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哲理内涵。
2、品味诗歌凝练而形象的语言。
3、 培养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语调能表达文章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读一读,写一写”中自己未掌握的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一遍
二、学习研讨
(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范读,按要求领读、自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读后讨论:
(1)“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2)“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1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一词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6“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山顶的诱惑力的”?
7“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应在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诗句的含义,辨别诗句运用的修辞及重要词语的语境义。
(四) 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深刻的哲理说得形象而优美的?
1、
2 、
(五)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
三、整理板书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9题。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总共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读一读,写一写”中自己未掌握的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一遍
二、学习研讨
(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三、整理板书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4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学习过程]
(一) 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1、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2、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 (“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 ”。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
(三)思考:
1、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2、“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3、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五)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 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六)谈话、议论: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5——9题
3、《短文两篇》 (总共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读一读,写一写”中自己未掌握的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一遍
二、学习研讨
(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b、《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c、《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一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3、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具体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
三、整理板书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9题。
4、《紫藤萝瀑布》 (总共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读一读,写一写”中自己未掌握的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一遍
二、学习研讨
(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看看你是怎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的?
2、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4、了解写作背景,弄清对花的命运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三)修辞手法分析
1、全文紧紧围绕这树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
2、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它使用的妙处。文中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另外还有拟人和通感的方法。请到文中去找一找,动情地读一读,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它的精妙之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7)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5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局部品味第一部分
1、第一段独立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2~6段正面描写紫藤花,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
(2)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特点?
(二)局部品味第二部分
1、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3、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4、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5、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局部品味第三部分
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手法借鉴
1、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如何把景物写得细腻,写得生动、亲切?——修辞运用。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如何借景抒情?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二、整理板书
三、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6——9题
5、《童趣》 (总共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注意听好节奏;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3、学生齐读。
二、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参阅注释理解文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 ) ②果如鹤唳云端( )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
⑤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
⑦明察秋毫:
⑧怡然自得:
⑨庞然大物:
⑩夏蚊成雷:
4、口头翻译课文
三、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3、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4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1、 分析第1自然段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 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二)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二、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5——8题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
在空白处批注重点词义和句义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
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共33张PPT)
你看到“在山的那边”
这个标题会想到些什么呢?
1.加色字注音
痴想( ) 凝成( ) 喧腾( )
诱惑( )一瞬间( )隐秘( )
chī
níng
xuān
yòu
shùn
yǐn
2.词语解释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想。
隐蔽,不外露。
凝结形成。
吸引,招引。
喧闹奔腾。
一眨眼之间。
3.加色字注音
奔来( )枯干( )瞬间( )
奔头( )树干( )间接( )
bēn
gān
jiān
bèn
gàn
jiàn
4.词语辨析
稳( )
隐( )
惑( )
感( )
喧( )
渲( )
稳定
隐秘
困惑
感动
喧腾
渲染
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2、学会欣赏诗歌,揣摩品味重点语句。
3、体会文章的主旨。
朗读指导:
1、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
3、停顿合理
4、读出感情
(抑扬顿挫)
朗读小知识:
朗读需要综合运用语气、语调、语速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感情或强调句意。
用轻读、重读、升调、降调、快读、慢读等方式表达舒缓、激昂、快乐、悲伤等情感。
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
1、诗中两小节中的“山”和“海”意义相同吗?
思考讨论:
“山”和“海”分别有着什么象征意义?
2、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第一节中的“山”与“海”指自然界中的山与海。第二节中的“山”与“海”有象征意义:
山——困难和失败
海——理想和信念
爬山——奋斗和努力
2、第一节: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
  第二节: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象征
3、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
讨论交流: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炼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诗歌的感情就包含在字里行间,那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来共同赏析吧!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山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方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 他想
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 ??
课外阅读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讨论交流: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
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
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
两首诗给你的启示。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总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同步测试
测试目标
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 B.隐秘(bì) 凝成(nínɡ)
C.诱惑(xiù) 漫湿(màn) D.枯干(ɡū)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D.漫湿 飘来 扎根 一瞬间
★3、找出下列句子的有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1)给我的幼想打了一个零分。( )
(2)今天啊,我竞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括号中(3分)
(1)一颗从小( 飞、飘、投)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长、生、扎)下了深根。( )( )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 次(浸润、漫湿、滋润)了我枯干的心灵。( )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5、诗中所提到的“山”和“海”有什么具体含义?(4分)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比喻什么?(2分)
★★7、“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是“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是为什么?(3分)
★★8、诗歌第一部分,写童年时候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部分,写长大后我的拼搏和奋斗。尽管两个部分都写到了“山”和“海”,但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和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所指并不相同。你能说说前后两个部分的“山”和“海”的区别和联系吗?(4分)
★9.“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10.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分)
★★11.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2分)
★★12. 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3分)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5题。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3.为加粗字注音(3分)
疲倦: 遥远: 遗憾:
★★★14.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15.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四、提高训练
★★★16、仿照示例扩写句子。(4分)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句子:鸟在歌唱。
参考答案
一、1、A 2、C 3、(1)幼——幻 (2)竞——竟 (3)疑——凝
(4)慢——漫 4、(1) 飘 扎 (2) 漫湿
二、
5、山是重重险阻。海是理想境界,是信念,是可以照亮人的眼睛的一片新天地。
6、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7、因为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奋斗的路上会有失败、挫折,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因为“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只要理想在,信念在,信心在,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海”。
8、区别: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的境界。联系:第一部分的“山”和“海”是全诗的基本意象,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是对第一部分的拓展和升华。
9、拟人。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10、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11、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示例: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达到。
三、13、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 14、C 15 、A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