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04 23:36:41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13日电 (记者梁鹏)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涉及7省28个城市。中原经济区实现了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平起平坐”的国家战略定位,实现了与其他区域发展交相呼应的格局,使中部崛起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其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这是河南人盼望了多年的梦想,犹如春风化雨,久旱甘霖,为河南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讨论:1、中原经济区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区?
2、区域发展的主要区域优势有哪些?
3、区域发展有何特征?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
 近三年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知识点的命题有以下特点:
1.从考查内容来看:该部分内容在近三年高考中涉及的内容逐渐增多。
2.从命题角度来看:以表格为切入点考查某地区的特点。
3.从考查能力来看:主要考查对区域地理的自然特征的掌握程度。
考情分析
发展阶段
区域
含 义
主要特征
产业结构及变化
空间结构及演变
发展水平
特征及发展
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
发展
阶段
特点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 处于______阶段 加速推进 水平比较高
经济方面 发展水平_______,内部差异_____,处于___________状态 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态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________的水平
相当低
起步
比较高
较小
低水平均衡
不平衡增长
 发展
阶段
特点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__________占较大比重,主体工业部门为_______工业和____________加工制造业 _________比重迅速上升,__________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劳动力开始由_____向_______和服务业转移 ____________占相当大的比重,_________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向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全面升级
技术密集型
传统农业
资源型
劳动密集型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农业
制造业
第二、三产业
第三产业
资金密集型
发展
阶段
特点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 缺乏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出现一系列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_________,_________规模较小,典型的__________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程度低
对外贸易
自给自足
讨论:1、中原经济区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区?
2、区域发展的主要区域优势有哪些?
3、区域发展有何特征?
河 南
湖北
河北
山东
江苏
山西
安徽
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方法突破
如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思 考:
(1)中国最早选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为:
①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港澳地区;
②该地为我国著名侨乡。
(2)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①引进国外及港澳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及
管理经验和资金,发展新兴工业;
②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
口加工业。
例1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最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答案】 (1)B (2)D
例2 (2010·广东)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图),完成(1)~(2)题。
(1)人口数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答案】 (1)C (2)B
例3 (2009·上海地理)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苏州、徐州1990年~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
(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1)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徐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年份和地区
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14 112.84 1540.68 616.95 4820.26 1428.80
人均GDP(元) 3617 1438 26692 6948 78801 15363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
(2)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 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3)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共10张PPT)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练习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13日电 (记者梁鹏)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涉及7省28个城市。中原经济区实现了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平起平坐”的国家战略定位,实现了与其他区域发展交相呼应的格局,使中部崛起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其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这是河南人盼望了多年的梦想,犹如春风化雨,久旱甘霖,为河南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讨论:1、中原经济区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区?
2、区域发展的主要区域优势有哪些?
3、区域发展有何特征?
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方法突破
如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思 考:
(1)中国最早选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为:
①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港澳地区;
②该地为我国著名侨乡。
(2)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①引进国外及港澳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及
管理经验和资金,发展新兴工业;
②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
口加工业。
例1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最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答案】 (1)B (2)D
例2 (2010·广东)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图),完成(1)~(2)题。
(1)人口数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答案】 (1)C (2)B
例3 (2009·上海地理)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苏州、徐州1990年~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
(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1)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徐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年份和地区
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14 112.84 1540.68 616.95 4820.26 1428.80
人均GDP(元) 3617 1438 26692 6948 78801 15363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
(2)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 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3)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