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容积实际含义的理解和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说乌鸦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质疑:放入石子后,水面真的会上升吗?
师动手实验验证。
师:出示一个空量杯,向量杯子里加些水(蓝墨水染的水),提问:里面还能继续放东西吗?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明确物体是占空间的)
板书:空间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空间有关的知识,问:看到这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体积的意义)
(1)实验一:实验操作,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师:取出两个同样大的空量杯,问:这两个量杯同样大,那么装的水一样多吗?(一样多)
师倒水验证:先将其中一个量杯倒满水,再将这满杯水倒入另一个量杯里,结果会怎样?(刚好倒满)
师:现在左边杯中放入一个土豆,如果将右边满杯的水往左边杯子里倒,直至倒满,猜测一下:结果会怎样?(杯中会剩一些水)
师倒水验证
提问:结果和大家猜的答案一样,那谁来说一说,杯中为什么还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说出:土豆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举例:你能说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占有空间?
学生自由地说。
质疑: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它占有空间吗?学生发表意见。怎么说明?(吹气球)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气球,同学们想不想上来吹气球(指名2名学生上黑板吹气球)问:气球有什么变化?气球为什么会变大?(空气占了气球里面的空间)
小结: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板书:物体 ?空间)
(2)实验二:操作比较,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师:出示两个同样大的量杯,边操作边讲述:还是这两个量杯,一个杯子里放的是土豆,另一个杯子里放的是石头,同学们想一想,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直至倒满,倒进哪个杯里的水会多一些呢?
学生猜测,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那实际的结果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师倒水验证。
师把两种物体拿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和你们刚才的预测一样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装石头那个杯子的水多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土豆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石头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师追问:这说明什么呢?
引导归纳: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二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对,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学生齐读体积的概念。
提问:那照这样说,什么是土豆的体积?什么是石子的体积?谁的体积大?
2、深度理解体积:
(1)你能在教室里找出两种物体,比一比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所占的空间越小,体积就越小。
(2)掂重量:师出示两个物体,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下谁轻谁重?猜:谁的体积会大些?
结论:物体体积的大小与重量无关,与所占的空间大小有关。
(3)捏橡皮泥:师拿出一块橡皮泥,先用它捏一个球形,再将这块橡皮泥捏成圆形,比较两次所捏的物体,形状一样吗?体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结论: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3、教学例7(容积的意义)
(1)出示:教师出示茶杯、粉笔盒、文具袋。问: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2)说明:像这样可以用来装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容器。(板书:容器)
举例: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容器?
学生自由地说。
(3)揭示容积的意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学生齐读容积的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所能容纳”的意思。(装满)
(4)完成“试一试”
师问:(课件出示题目)下面哪个杯子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学生倒水验证。
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对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满意吗?给自己奖励几颗星?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1、2、3、4题
六、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的认识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 比较方法:1.观察法 2.水测法 3.分割法? ?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