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美国的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两者主张反映的实质是( B )
A.英国战后经济实力衰退
B.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美元要获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
解析: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也是世界上拥有黄金最多的国家,怀特计划的提出表明美国试图主导世界货币体系;英国主张“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说明英国想通过自己的优势来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故答案为B项。A项只涉及英国,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美国确立固定汇率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而材料所述只是提出怀特计划,排除C项;美国希望通过怀特计划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即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中心,排除D项。
2.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B )
A.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
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解析:A项不符和材料的主旨,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起到重大作用,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通,故选B项;C项与主要作用不符,排除;世界货币体系在1880年到1914年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
3.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D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以对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援助为前提,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这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遏制苏联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措施不是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C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
4.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B )
A.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B.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
D.意欲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解析:材料中“1971年8月”“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美国这一政策引起了世界金融秩序的动荡,故D项错误。
5.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这表明欧洲一体化( A )
A.根源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B.旨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C.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
D.得益于相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解析: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等关键的字眼,这些字眼均是在强调欧洲一体化其实是根源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其他几个选项是不能反映出材料的主旨的。故A项正确。
6.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7.有人用一幅漫画(如下图)来形容目前的“欧洲局势”。漫画意在表明( C )
A.美苏对峙使欧洲分裂
B.欧盟的分歧无法弥合
C.欧盟国家的联合困难重重
D.多极化趋势曲折漫长
解析:材料中的漫画是分裂的欧盟的象征,欧盟内部对难民的不同态度造成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存在困难,故C项正确。材料漫画反映的是欧盟,不是美苏对峙下的世界格局,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8.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B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解析:“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一致性,“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又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不能完全一致性,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盟内部政策,不是国际地位提高,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世界力量对比,得不出多极化趋势信息,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欧盟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一体化,D项错误。
9.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C )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据材料“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故C项正确。联合国属于政治组织,不等于区域集团化,故A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市场最终形成时间不符,故B排除。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排除。
10.据统计,若以国民生产总值为100,下列国家或区域集团组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60年后的变化如下表。据表可以推知,20世纪60~80年代初( A )
欧洲共同体国家
美国
经互会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
1960
20
53
11
13
1982
52
40
13
23
A.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
B.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C.亚太地区尚未吸收科技革命成果
D.新兴工业国兴起缩小了南北差距
解析:材料表明1960年美国一家独大,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表中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而1982年欧共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亚太地区国家同美国的差距在缩小,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遭到冲击,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故A项正确;由于两极格局的存在,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并不强,故B项错误;二战后亚太地区某些国家吸收了科技革命成果,故C项错误;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南北差距在逐渐扩大,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 D )
2010年以前
2010
2018
美国
15.9
15.9
15.85
日本
7.65
6.84
6.8
中国
2.77
4.22
5.7
印度
2.77
2.91
3.22
A.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了美国投票权的基本稳定
B.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
C.扭转了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
D.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
解析:世界银行投票权就是世行成员国在该行决定重大事项时所投票的代表性大小,表格显示美国和日本投票权逐渐下降,中国和印度投票权逐渐上升,投票权变化说明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界70年代曾经瓦解,故A项错误。投票权并不能决定国内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表格中虽然中国和印度投票权上升,并不能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故C项错误。
12.下表为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 B )
A.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受益于南北间合作的不断推进
解析:根据“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可知,跨国公司总部地点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仅有少量跨国公司存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化中的重要力量,而大部分跨国公司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故B项正确;跨国公司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排除C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南北合作,排除D项。
13.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A )
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1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解析: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会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项;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项。
15.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 )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解析: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下表是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B )
国家类型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可知,在1980、1996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各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问题,故D项错误。
17.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D )
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解析: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项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项。
18.如图是U型微笑曲线,它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国际产业分工趋于良性发展
B.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中游
C.国际经济新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D.发展中国家处于曲线左上角
解析:材料曲线图反映了现在的国际产业分工曲线弯曲度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大,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产业分工不合理性更突出,故A项错误;图中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上游和下游,故B项错误;国际产业分工不合理性愈发严重,这说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故C项正确;图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处于曲线中间,即“制造”端,故D项错误。
19.据1999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中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材料现象说明( A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B.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贸易
C.国际垄断公司阻碍了全球化
D.全球化排斥了发展中国家参与
解析: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载体,“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说明世界国际垄断公司都被发达国家占据,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主导者是发达国家,故A项正确;B项中垄断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中阻碍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排斥发展中国家说法不符合事实。
20.下面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下列选项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 )
A.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推动
B.经济区域集团化速度大大加快
C.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结果
D.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动的结果
解析:二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此时区域集团化才刚出现,B项中“速度大大加快”不准确,排除;C项中“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不符合史实,排除;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地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地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症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认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材料三: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国家类型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43%
4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国富”的认识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7分)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7分)
答案:(1)认识:“国富”标准:国民的普遍富裕。“国富”实现途径:增加生产。“国富”的手段:自由竞争。
(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原因: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根据“舒曼计划”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六国提出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进一步筹建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
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共同体条约》(1967年3月5日)
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1992年,欧洲共同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以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除欧洲煤钢共同体外,欧洲共同体还由哪两大机构合并而成?(2分)
(2)根据材料二,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归纳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标。(2分)
(3)材料三说明美国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美国在遇到西欧竞争前,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西欧?曾经是美国的扶持对象,后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除西欧外,还有哪国?(2分)
(4)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1)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对内:废除关税壁垒,实行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对外:实行共同的关税率和贸易政策。
(3)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或杜鲁门主义或马歇尔计划或成立北约组织)。日本。
(4)趋势:欧洲一体化趋势(或欧洲经济联合不断加强)。
影响:西欧经济实力增强;欧洲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过程、目标;马歇尔计划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本题考查对欧洲一体化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的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果: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2)二战后初期,为了主导经济全球化,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全球化使各个国家都受到强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4分)
答案:(1)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
解决: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
(2)措施: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英等国签署《关贸总协定》,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①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抓住全球化的机遇,申请加入世贸组织。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解析:(1)依据材料“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可知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2)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关所学可知为了主导全球化,美国牵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英等国签署《关贸总协定》,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结合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活动相关所学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且抓住全球化的机遇,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4.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的实质和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任答四点)(6分)
(3)对全球化谈谈你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2)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因素:①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②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⑤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⑥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任答四点)
(3)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迭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以论点展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专题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美国的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两者主张反映的实质是( )
A.英国战后经济实力衰退
B.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美元要获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
2.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
A.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
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3.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4.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
A.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B.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
D.意欲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5.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这表明欧洲一体化( )
A.根源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B.旨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C.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
D.得益于相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6.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有人用一幅漫画(如下图)来形容目前的“欧洲局势”。漫画意在表明( )
A.美苏对峙使欧洲分裂
B.欧盟的分歧无法弥合
C.欧盟国家的联合困难重重
D.多极化趋势曲折漫长
8.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9.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0.据统计,若以国民生产总值为100,下列国家或区域集团组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60年后的变化如下表。据表可以推知,20世纪60~80年代初( )
欧洲共同体国家
美国
经互会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
1960
20
53
11
13
1982
52
40
13
23
A.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
B.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C.亚太地区尚未吸收科技革命成果
D.新兴工业国兴起缩小了南北差距
11.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 )
2010年以前
2010
2018
美国
15.9
15.9
15.85
日本
7.65
6.84
6.8
中国
2.77
4.22
5.7
印度
2.77
2.91
3.22
A.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了美国投票权的基本稳定
B.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
C.扭转了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
D.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
12.下表为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 )
A.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受益于南北间合作的不断推进
13.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
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1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15.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16.下表是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17.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
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8.如图是U型微笑曲线,它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际产业分工趋于良性发展
B.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中游
C.国际经济新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D.发展中国家处于曲线左上角
19.据1999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中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材料现象说明(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B.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贸易
C.国际垄断公司阻碍了全球化
D.全球化排斥了发展中国家参与
20.下面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下列选项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
A.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推动
B.经济区域集团化速度大大加快
C.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结果
D.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动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地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地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症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认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材料三: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国家类型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43%
4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国富”的认识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7分)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7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根据“舒曼计划”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六国提出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进一步筹建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
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共同体条约》(1967年3月5日)
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1992年,欧洲共同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以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除欧洲煤钢共同体外,欧洲共同体还由哪两大机构合并而成?(2分)
(2)根据材料二,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归纳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标。(2分)
(3)材料三说明美国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美国在遇到西欧竞争前,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西欧?曾经是美国的扶持对象,后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除西欧外,还有哪国?(2分)
(4)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的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果: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2)二战后初期,为了主导经济全球化,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全球化使各个国家都受到强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4分)
24.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的实质和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任答四点)(6分)
(3)对全球化谈谈你自己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