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伐战争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建议 利用有关资料、地图上帮助学生学习本课。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 解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 握 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读图析图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
本课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归纳,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部分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第三次握手。当时,新浪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娘,大哥他回来了》。
……大哥他回来了 消息犹如闪电一般 传遍了大江南北 传遍了家乡的村村寨寨
想当初为推翻帝制 是你拉着我的手 在村口的大树旁 一同告别了咱娘 踏上北伐的战场 当取得胜利的时候 是你让我写信告诉咱娘 忠孝不能两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首诗在感动千万网民的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北伐战争那段历史的记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章:国共携手育英才。国共两党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
一、国共携手育英才云(北伐战争的背景)
1、国共合作(合作的背景:必要和可能。材料分析)
视频:“共和之殇”
视频结束出示材料1:“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出示材料2: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中共三大宣言
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已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那国共两党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
提问: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合作的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了。国共携手,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2.黄埔军校成立
国共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成立了黄埔军校。
出示图片1:黄埔军校遗址、对联、资料
教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要是依靠军阀打军阀,并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次次的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组织革命军队的重要性,提出:“借人之力量以干革命事业,并且终不可靠”,中国革命“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成立“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问题:反映出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出示图片2: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
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那你知道政治部主任是谁吗?
问题:领导人的组成说明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
出示资料及图片3:黄埔军校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
其中,第一期学员中有十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前五期共约7400人,成为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构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基础,用数字说明)。
问题:黄埔军校成立为国民革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这六期的学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四人出自黄埔军校。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图片)
过渡语:国共携手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黄埔群英创建的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基础。
出示地图: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了,并将两广、湖南南部作为根据地,并决定出师北伐。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章“北伐征战起波澜”。
二、北伐征战起波澜
(第一层次:知识与能力)
1926年北伐官兵高唱着《国民革命歌》,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指挥下,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出示歌词、背景音乐:《国民革命歌》
提出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之所以要“除军阀”,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背后还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也就意味着要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中国。北伐战争的性质就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除军阀”要除哪些军阀?
学生:
补充:吴佩孚在英国的支持下占据两湖、河南三省和河北南部,拥兵20万;孙传芳盘踞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拥兵20万;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以东北为基地,拥兵35万。对革命根据地构成正面威胁的就是吴佩孚,所以,北伐的作战方针就是:“北上扫吴东进歼孙最后灭张。”
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引下,北伐战争取得了哪些成果?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走进波澜壮阔的北伐战场。
出示问题:1、北上扫吴经历了哪些激烈的战斗?取得了怎样的胜利?
2、东进歼孙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最后是否完成了“灭张”的战略部署?
学生看书后回答:
北上扫吴:结合《战争形势示意图》补充: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这是一支大部分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队伍。
东进歼孙:在这一过程中,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有力支援了北伐;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有力配合了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军顺利进入上海。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
提问: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军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1、正确的作战方针
2、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
3、广大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4、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层次:情感)
让我们共同感受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播放视频:展现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无数的官兵牺牲在了北伐战场上,各地也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
出示一组图片:各地的北伐战争纪念碑。(黄埔军校北伐烈士纪念碑、贺胜桥、汀泗桥、岳麓山、郑州、武昌)
教师:战役结束后,在整理烈士遗物的时候,发现这些令人感动的遗书。
出示遗书,配乐。请学生起来朗读。
总结:国共两党师生在学校里同窗学习,在战场上并肩战斗,鲜血流在一起,遗骸葬在一穴。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是北伐战争得以胜利的重要原因,他们凝成的精诚团结、为国尽忠的黄埔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在看待国民革命的结果上,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两种观点,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教师选择其一:没有彻底完成革命任务,表现在:没有消灭张作霖;蒋介石叛变革命。
出示图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情感体验)
出示材料:“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材料)
新军阀代表了谁的利益?对内对外政策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握手仅仅持续了三年,便在四一二的血腥中宣告终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国共的第一次握手虽然以悲剧而结束,但民族的进步不容忽视。北伐战争的胜利与成功,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为日后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束了自清末以来中国大地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它的光辉将标榜史册,烈士的英名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永垂不朽。(图)
三、匡扶社稷齐向前
出示图片:第一次、第二次。
国共第一次握手,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共第二次握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又曾经两度反目。而每一次握手之时,便是中华民族走向进步之日;每一次反目成仇之日,便是中华民族陷入厄运之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的现代史就是国共两党的恩怨史。中华民族在现代历史中的荣与辱,衰与兴,无不与国共两党或亲密握手或怒目相向息息相关。因为在近现代史上的政党中,没有第三个政党能像国共这样左右一个民族的命运。
让我们期待着第三次握手,推动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播放《娘,大哥他回来了》:第三段
板书:
教后反思:
1、学生交流讨论较少,而老师的讲解过于繁索。
2、学生对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这一名词缺少认识,不懂得什么意思。所以在讲解时应该进一步加以明确。
3、个别问题的过渡还缺少过渡语句,在其他班级上课时要注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