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研课题
1.观潮
主备教师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2
备课组长签字
时间
课标解读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课件,联系生活、字理等方式,认识“盐、屹、昂、顿、鼎、贯、浩、崩、震、要、余”等12个生字,能在语境中理解“人声鼎沸、屹沸、山前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写字经验,正确、端正地书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等15个汉字。
教学重点
1.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特色目标。通过想象,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教学难点
1.通过积累,能够利用古诗词互文理解、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效果。
2.通过学法指导,学习动态景的描写方法。
设计意图或集备标注
生成预设及处理方法
【前置研究】
作者写钱塘江大潮是什么顺序?
文中那些语句最吸引你?或者感觉很形象,有趣。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图片展示。图片展示人山人海的观潮场景。师: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观赏钱塘江潮。
2. 学生质疑。师: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观潮?钱塘潮是怎么回事呢?
3.板书课题。
(1)破题。理解“观”的意思,和下文“天下奇观”对比理解。师:“潮”指什么?
(2)补充。师:钱塘江和南美亚马孙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河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月球、太阳的引力作用使得钱塘潮成为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宋代词人苏东坡盛费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今天,我们就走进《观潮》这篇课文,领略钱塘潮的风采。
二、交流预习 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1)出示词语。
据说 大堤 宽阔 笼罩 屹立 顿时 逐渐 形成 犹如 横贯 霎时 余波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重点正音。贯(前鼻音)。
字理识字。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国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上面的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
人声鼎沸,是指声音很大,像水在鼎里煮沸-样。
2.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 重点指导。
教师写四个字:“滚”“逐”“要”“渐”。
滚:右边“衣”中间有一个“公”,“公”的撩变成点。
逐: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霎:上面是“雨"的变体。
渐:左中右结构要注意位置变化。
3.展评作品。
(1)学生书写。
(2)同桌互评。
(3)全班展示。同桌推荐写得好的展示,重点关注易错点。
三、初读课文 梳理画面
1.自主朗读。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观潮的哪几幅画面?
2.分读课文。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5个) 请五位同学分读5个自然段。
3. 抓住时间词,梳理画面。
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2自然段:圈出“这一天早上”,连上课题,就是写八月十八那天去海宁盐官镇观潮。这是潮来前的景象
第3、4自然段:圈出“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等词语,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
第5自然段:圈出“霎时”,写的是潮过后的景象。
1. 思堆导图。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圈画连线,领悟作
者是按照“潮水变化”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
2415540153670潮过后
潮过后
1490980160020潮来时
潮来时
576580134620潮来前
潮来前
217932043815129667060325
5. 描写顺序。
(1)潮水是不断变化着的景物,可以称为“动态景”,一般按照景物变化的过程来写。
(2)生活中哪些景物也是变化的,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写呢? (雷雨、日出、彩霞)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导入学习
1.听写词语。
据说 宽阔 笼罩 逐渐 犹如 顿时 余波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2. 复习导人。师:从上一节的读课文,我们发现了作者描写钱塘潮这一动态景的顺序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二、关注变化 重点突破
1.寻找句子。
(1)批注学习。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写潮水的句子。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年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 熟读句子。 自由读句子,读通读顺。
2. 填写表格。
(1) 梳理线索。师:这些句子都写潮水,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声音和样子)
(2)摘录词语。
何时何处
声音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何时何处
声音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的地方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
越来越近
山崩地裂,震得颤动起来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5)想象说话。师:看着这些词语,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可以选择横向看或者竖向看词语的变化来说说画面。
3.比较语言。
(1) 对比“横贯江面”和“横卧江面”的不同。“横卧江面”,很静;而“横贯江面”却是将潮水涌动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2)品味“白线、白色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比喻的精妙。
对比“白色棉羊”和“白色战马”。师:同样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用“色的绵羊”是否可以呢? (不可以,因为这样写不出澎湃的气势
(3)横向看表格,知道每一处的描写都有时间、地点、声香成果形状变化描写。
(4)竖向看表格,知道作者在写江潮这一动态景时,既按照时间顺序。又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
4.背诵句子。
(1)读读句子。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读出画面,
(2)汇报点评。
(3)提示背诵。
(4)讲解内容。出示钱塘江大潮视频,借助表格中的关键词进行讲解。
三、关注人物 体悟烘托
1. 浏览课文。课文题目是“观潮”,所以理由当然是写潮水,但是课文中除了写潮水,还写了什么内容呢?
2. 梳理情节。让学生画出写人的表现的句子: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人群又沸腾起来。
3.体悟烘托。师:请同学们找个段落,删去写人们表现的句子再读读,有什么不一样?
4. 合作朗读。
四、群文阅读 体会表达
1. 课内链接。
(1) 出示古诗。师:《观潮》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秋潮画面,其实,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也能让我们看到画面呢。
(2)读说古诗。自由读古诗,说说看到的画面。
(3)古今对照。从课文中找出古诗描写的句子。
对照朗读。
2.群文阅读。
(1)补充资料。 师:农历八月 十八是观潮的最佳时间,从吉至今有许多文人雅+写过有关江潮的诗文,同学们读一读。
资料:王在晋《望江台》、李廓《忆钱塘》、盂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李白《横江词》。
(2)对比写法。 师:这些诗句有没有写潮的声音、 形状呢?
(3)学习小结。师: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写动态景,都可以写声音和形状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破题开篇。教学伊始,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人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安排了图片展和教师介绍。接着安排学生质疑、思考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置身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对课题进行破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初步的感知。
[设计意图]基于预习,因学设教。语文课堂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根据学生自主预习情况,对难读、易错的生字词语予以指点和强化,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梳理画面。借助圈画时间词,梳理“潮来前、潮米时、潮过后”三幅画面,再借助思维导图发现动态景的写作顺序,并且做生活习作的迁移。
[设计意图]复习导人,扎实有效。直接听写词语,既是巩固生字词语,又是对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检测,为学生新的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这一学习支架,摘录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品味语士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视频画面进行讲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设计意图]写景的文章往往需要人物表现的烘托。这一板块剥离人物描写句子,通过对比、合作朗读等策略体悟烘托写法,为以后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营造浓浓的文化味。同时,又在群文阅读中明白动有景描写的一 般性方法,便于学以致用。




素养点归类举例
即教师下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