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1: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如何突出中心
七年级上册
自学指导
默读《突出中心》知识短文,思考:
1、什么叫中心?
2、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文章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的主旨所在。
有了中心,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怎样才能做到突出中心?
1、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围绕这条线来写。
2、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知识回顾
回顾一下,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猫》
《动物笑谈》
《狼》
《走一步,再走一步》
1、《猫》:
做事不能单凭印象和主观臆断,更重要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要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
2、《走一步,再走一步》:
通过记叙“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好每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明确
明确
3、《动物笑谈》
赞颂了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4、《狼》
人类的勇敢智慧,最终会战胜一切恶势力。
写作指导
(1)审题:
先审题目的限定性:走出校园(非校内,时间、地点不受限制)。
(2)提炼中心:
事情或者是景物如何触动你的内心,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3)选材组织:
筛选素材,再组织材料。确定人物主次,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展开叙述,点名中心。
聚焦要求
为达到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提醒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多动点脑筋,花点力气。
1、多用对比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盘点本单元的名家名篇,不难发现,对比是写作上的关键词。
2、详略得当须知
详略的安排不是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在这方面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说了算。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在这一点上的确需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
3、卒章显志:
(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通过抒情议论揭示主题是记叙文突出中心的常用笔法。对表现中心来说,如果说记叙是暗示的话,那么议论抒情就是明示。在文章的关键位置。比如结尾,用一两句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强化中心,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4、反复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题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主题词在文中频繁的出现,如乐曲的主旋律不断响起,这样一方面能增加主题词对读者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能增加文字语言的主题含量。
范文引路
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提示:
地点:“电视机前或者餐桌旁”
人物:“一家子”
时间:早晨,还是晚上?是周末,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一家人在干什么?是其乐融融的吃饭或观看电视节目,还是一次激烈的争论,抑或是一次郑重的讨论?总之,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就需要你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首先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电视机前的一家子
俗话说得好,“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这不,晚饭刚过,我们一家子便“各奔东西”了:奶奶把门轻轻一关,便进入了自己的“戏剧天地”。不一会儿,她的房间便依稀传出了“咿咿呀呀”“咚咚锵锵”的声音,不用说,又在看戏剧片了!时不时地,还能听到奶奶那沙哑的嗓音——看到高兴处,奶奶便会跟着哼几句;老妈刚进自己的卧室,门还没关紧,“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歌声便响了起来;而客厅,则是我和老爸的体育世界。 
每每说起这惬意的时刻,我便会想起几年前,电视机前那可笑而温馨的一家子——  
终于,我家也买电视机了!一家老小都十分开心,以前蹭电视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于是,嘴巴里还嚼着饭呢,一家四口便围着那“受宠若惊”的电视机了。收看什么节目呢?老爸把遥控器递给老妈——老妈是这个家的女主人,这类爸爸所谓的“小事”,当然得由她作主。 
“看看,有没有好的电视。”老妈眼中“好的电视”,就是那些扭扭捏捏,一到关键处便“请看下集”的电视剧。没看一会儿,老妈突然又把遥控器塞给了我——老妈最疼我了,看着我无精打采的样,肯定心疼了。我也不客气,赶紧调到体育频道,生怕错过了精彩的赛事。“快传,射门!……加油,只剩5分钟了!”我看了看表,急得差点跳了起来。就在看表的一刹那,无意中瞥见了一旁太师椅上的奶奶:眯着眼睛,微张着嘴,盯着电视机,不知道在看什么。是呀,奶奶怎么看得懂这些?帮奶奶这个老越剧迷找找越剧吧,我又拿起了遥控器……
唉,折腾了半天,什么也没看成,谁也没看成。干脆,一家子就早早睡觉吧。想起这些,便觉得好笑。再想想现在的日子,真是……用奶奶的话说,“享福了”。不是这样吗?
点评
1.对比手法的运用。小作者从现实写起: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属于自己的电视机前,看着自己喜欢的节目。由此,作者联想到从前;先是家里没有电视,去别人蹭电视;然后好不容易买回来一部电视,全家人守着一部电视,却不能尽兴观赏自己喜欢的节目……通过前后对比,体现出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快速大幅度提升,歌颂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2.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先从过去写起,而是从现在落笔,先写一家人晚饭后看电视的幸福场景,然后插叙以前的家庭情况,最后再回到现实之中。这样写来,文章篇幅虽短,但是摇曳多姿,曲折有致。
餐桌旁的一家子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最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去厨房再换一双,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儿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着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丁零零!”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心地吃顿饭啊!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
点评
一家子人热烈的议论着,她只是静静地听着;有人忘拿汤勺了,她赶紧起身去拿;儿子的筷子掉地上了,她赶紧去换……
作者就是用这一幕幕发生在餐桌旁的最最平常的场景,表现出了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初读之,似觉无味;再读之,让人动容;深读之,则令人潸然泪下。只要我们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最最平常的琐事,也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习作演练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500的作文。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