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i1《沁园春 长沙》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i1《沁园春 长沙》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5 10:20:09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 ,这里指 。
2.“粪土”的意思是 ,用法是 。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整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六)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温柔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乙: 沁园春 雪
1936年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
答:
2.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答:
3.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
答:
(七)阅读叶延滨《想飞的山岩》,完成下列问题。
一只鹰,一只挣扎的鹰/向江心伸直尖利的嘴物/爪子陷进山腹/两只绝望而又倔强的鹰翅上/翼羽似的松林/在凄风中颤动/一块想飞的山岩/数百年还是数千年啊/永远只是一瞬
一个酝酿在诗人心中/来不及写出的悲壮的史诗/你是自由前一秒的囚徒/又是死亡前一秒的存在/是延续数千年追求的痛苦/对岸是亭亭玉立的神女峰/是听凭命运的安排/那颗心早已是石头了/她早已不会动/也永远不会动
想飞的鹰,你想飞吗/当你挣脱这浓缩千年的一秒/你的自由将需要你/用耸立千年的雄姿换取/你将消失/和禁锢你的死神一起消失/你,你会飞的/你的飞腾是一场山崩地裂/你的身躯会跃入大江/你的灵魂是真正的鹰/骄傲地飞越神女峰的头顶
1.这首诗中写到了一块怎样的山岩,写它的用意是什么?
答:
2.作者写这块山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3.作者写神女峰的用意是什么?
答:
4.画线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意象是鲜明的,但是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是含蓄朦胧的。
B.诗的开关就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静止的山岩写活了。
C.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写山岩,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壮志豪情
D.诗的语言自然,最后一节采用呼告修辞,面对山岩直抒胸膛。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意象”及其解读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不”“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内涵。一个意象的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关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挖出诗意来的。有人说,一条林间小道比一个赌徒要有诗意。
朱红的抒情诗《恋》,围绕着“你”和“我”,塑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意象,生发出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意:我是旧帆,你就是港口的灯火。/我是优游的天鹅,你是湖泊。/你是朱唇,我就是缠绵的热吻。/你是苦泪,我就是碎裂的心魄。……这些诗句,无异于柔情蜜意恋人的绵绵情话,无异于坚贞不移的海誓山盟。此诗虽然长达八节,推出数十个意象,仿佛仍未尽意。谁知,诗人却是卒章显志,最后一节诗意陡转:“你是我的主宰,我仰望的星座,/我是你幸福的奴仆啊,我的祖国!”原来,“你”并不是“我”的恋人,而是“我的祖国”。全诗意在倾吐对祖国的爱恋。其强大的感染力来自那遍布全诗的内涵丰富的意象。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诗要动人,自然要选取那些较多和较浓的浸染情思的意象。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意象必须反映诗的主题。因为具体到一首诗,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特定的情思。选择意象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那种特定情思的意象。请读书黎明的《给乙》:我们是黑夜相错而过的船/我们是白昼没有标记的帆/我们是同一次潮汐搁浅沙滩的贝壳/我们是同一次喷发中冷却的火成岩//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
此诗中的“我们”,也许是一对未曾互相表白抱憾终生的男女。诗人推出四个富有情思的意象:“我们”是“船”,“我们”是“帆”,“我们”是“贝壳”,“我们”是“火成岩”。这四个意象都包含着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而痛切的遗憾:“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排比句统摄着四个意象,不断地积聚情感。诗人让那感情的湖水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涨,人们在堤坝外面看不真切,而只是从什么船呀帆呀的隐约感到情感澎湃。终于,湖水超出了警戒线,冲决了堤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诗人的主旨原来如此。本该早就发现的,却直到“有一天”才“终于发现”。星转斗移,物是人非,诗人在篇末表达的惋惜之情显得格外强烈。
(参照刘福智《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
见《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文字稍有变动)
1.梳理文章思路,并简要写出内容提要。
答:
2.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不超过20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答:
参考答案
一、1.C 2.C 3.C 4.D
二、(一)1.满江 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 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1.A 2.D
(六)1.a.写美景,抒豪情 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b.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c.语言极富表现力
2.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 秋景
3.甲诗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乙诗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七)1.一块像鹰一样想飞的山岩,用意是为了抒发作者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2.比喻拟人。作用:使山岩的形象更具体,突出其勇敢、倔强的形与神。
3.用神女峰那颗早已是石头的心来反衬山岩那刚毅不屈的灵魂。
4.真正的自由必须挣脱传统的勇毅与刚强去实现,而为此将付出巨大的牺牲。
5.C
(八)1.略 2.相思、离别
PAGE
- 8 -(共37张PPT)
向青春举杯
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吟诵青春”板块中,即将要学习的这些诗歌。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3.学生自由读
预习作业检测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10)浪遏飞舟
研读上阕
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
补充:”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具体哪些景色 (见板书)
补充:”意象”,写进诗歌的已经融入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1\定点换景
2\动静结合
3\对比鲜明
4\注重炼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同学评价是否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检查默写
2\内容回顾
(1) 有同学说“上阕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研读下阙
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先感受体会
明确:进一部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奋发有为.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少年同学)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者有什么差别?
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气概.
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二、典型例题
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领略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力求当堂成诵。
【活动过程】
◎导入与背景
(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导入新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标题或剧情导入、齐背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导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关于“词”
词,又称长短句,是配音乐歌唱的诗体。始于唐,盛于宋,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词调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依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59-90)沁园春: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被外戚窦宪夺。双调,114字,上13句四平韵,下12句,五平韵。
◎活动一:整体感知全词
1. 自由诵读课文2遍,要求:放开声音,读准句读,尽量读出感情。
2. 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标注在课本上。(加点字注音,划线词解释)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方遒( )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组内推举代表进行诵读,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指正。
◎活动二:自主研读上阕,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自然界宏阔的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怀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有人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上文,有人说是开启下文,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字面意思是什么?它在上阕中是怎样具体呈现的?)
2.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这种“竞自由”的意境?体会并分析。
3. 从上阕开篇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它唤起你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
4. 面对“寥廓”的宇宙自然,作者为何反生出“怅”的情怀?
◎活动三:自主研读下阕,品读诗歌语言,感知想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忆”字领起哪几句?试从内容的角度说说这几句的层次安排。
2. 这是怎样的一群“同学少年”的形象?(抓住词语分析)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4. 小结这首词的内容与情感。
◎活动四:当堂背诵全词
(在梳理全词结构的基础上,促成背诵。可结合《沁园春 雪》)
1. 想一些巧妙的办法来背诵这首词。(哪些词在结构中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哪些语句彼此间存在着呼应?)
2. 将难写易错的词语在书上作好记号,并多写几遍。
【课堂反馈】
1. 下面是对《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2. 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有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忆”领起,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3. 默写《沁园春 长沙》
【课后作业】
试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首写作上异同点。
(景物描写、抒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