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提高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重 点: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
难 点:双线展开、结构巧妙, 新颖的写法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纪录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它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死亡工厂,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想要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请跟老师一起走进美国记者
罗森塔尔写的一篇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新课之前,先回顾新闻的特点、结构。
二、学生重温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五部分构成。
三、学生分析短新闻《多利羊患关节炎》的结构,体会一般新闻特点
【新华社12月5日电】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克隆技术而生的哺乳动物多利羊患上了关节炎,这是它的创造者维尔穆特博士昨天宣布的。
多利羊是在2005年7月5日出生的,现在还不到6岁,相对于羊的寿命还相当年轻。多利羊年轻时就患上一般在老年时才出现的关节炎,是很不一般的。维尔穆特是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透露这一消息的,他担心这可能与现在使用的克隆技术有关,从而更引起人们对克隆动物可能带有先天健康隐患的忧虑。维尔穆特在谈话中还指出,很多克隆胚胎在母体中或在降生时死亡,他虽然怀疑这些现象都与克隆技术有关,但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他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
(一) 结构
导语:第一自然段→概要事实, 背景:第二段第一二句→引起对“主体”关注
主体:第二段的其他部分 , 结尾:第三自然段→谈此事的“影响”
(二)特点
《多利羊患关节炎》还客观、及时报道了一个事实,让大家知晓了“年轻的克隆羊患关节炎可能与克隆技术有关”这样一个事实。
四、初探文本,学生分析《奥》文与一般新闻的相同点
1、有常见的新闻结构
导语(1—3段) 背景(4—5段)
主体(6—15段) 结语(16段)
2、客观报道了奥斯维辛的历史及见闻
※学生找出:“客观报道”参观见闻的句子。
十四年前,囚徒被剥光衣服走进毒气室 在这里进行集体屠杀波兰人说,共400万人死在那里 用人体做各种实验
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女牢房盒子里塞五到十人睡觉 在妇女身上搞不育实验
数以千计的囚徒们的照片 。。。。。。
※看客观报道句,结合纪录片,学生简单谈感触、心情。
可怕、可憎、惨绝人寰、应尊重人性、刽子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要反对战争、人类的顽强、生命不可虐杀、。。。。。。
过渡句:同学们离奥斯维辛有如此的距离,看了这些客观报道都有如此的情感反映,罗森塔尔是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记者,他二战后亲临现场参观,他必定有更强烈的情感在胸中涌动,他不由自主地写进了这篇新闻里。
五、再探文本,明确《奥》文与一般新闻的不同点
㈠ 学生找情感句(或主观感受句)→重点谈心情感受
1,(看见成堆的头发、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从副词“不由自主”、表动作的“浑身发抖”两词,我好像看到堆积的尸骨、杀人不眨眼的令人发指的行为。我感到恐怖、战栗、可怜、可憎。
2,(看到狭小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从表神态的“惊惧万分”和“叫不出来”的这一动作,我似乎看到对集中营女囚的无法想象的摧残,活受罪呀!囚室简直是人间地狱。我憎恨法西斯的无人性,同情女囚们的不幸命运。
3,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个议论句,我很赞同它的观点。纳粹的惨绝人寰的行径,已经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上帝不会保佑暴徒。
4,用恳求的目光,对解说员说“够了” →惨象确使我目不忍视,够了;对暴徒的恨也义愤填膺,够了;历史悲剧应结束,别再重演,够了。
5,看见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身难忘”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押进杀人场所,法西斯毫无人性,杀人场所令人恐怖。
6,年轻美丽的姑娘,似乎是为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一细节描写,让我惋惜她的命运,也控诉惨无人道的纳粹。她那内心充满梦想与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应尊重人性生命的思考。
7,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个议论句、判断句,恰好地总结了杀人工厂灭绝人性之处,它不就是人间地狱吗?
8,在杀人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了对比、象征手法,雏菊花象征正义之花。我内心赞叹生命的顽强、也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
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奥斯维辛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但历史不可忘却。列宁说,忘却历史等于背叛。
。。。。。。
过渡句:同学们的情感闸门被罗森塔尔打开了,才会有这样真切的言辞,踊跃的发言。这把钥匙就是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参观者的感受及心情写进了新闻,文字传达出的情感与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㈡ 老师归纳《奥》文与一般新闻的不同
1、《奥》文重主观感受的新颖写法,突破了传统新闻纯客观报道的模式,引起读者情感共鸣,显示出与一般新闻的不同。 此文一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广泛转载,还荣获美国最高的“普利策新闻奖”。 板书: 新 重主观感受 引情感共鸣
2、《奥》文把客观事实报道作为次要内容和次要线索,把见闻感受作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来写,次线主线同时展开,又巧妙结合,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显示出结构的与 众不同。 次线 :客观事实
板书: 巧 双线结构 主线: 见闻感受
六、拓展
无论是客观报道,还是主观感受,《奥》文的内容大都给人黑暗、悲惨的感觉,但这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全部。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文中也有体现光明、希望,责任、美好的一面的句子。
1,学生找句子并简要理解
(1)13段“姑娘为梦想而微笑” →绝境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2)6段,记者的有责任心、使命感→促人反思历史,那何愁看不到希望呢。
(3)3段,每天都有人来参观→不忘历史,向逝者致敬,反思历史,不重蹈覆辙。
2,老师理解、启发
“在杀人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就体现了希望的曙光。扼杀生命之处,竟有年轻的新的生命的绽放。我感叹生命的顽强,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后的那份和平、美好的希望。
然而这种美好、希望在那时的奥斯维辛是不能实现的,在当今的某些地方因为战争也不能实现。。。。。。那美好的景象只有在何种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呢?(和平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七、结语及作业
1,结语:同学们,奥斯维辛的历史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它的阴霾也渐渐散去。我们欣喜地发现,奥斯维辛已经有了“新闻”:那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是啊!只要我们拿起更多激情的笔,拥有一颗关注的心,就一定能发现奥斯维辛、世界各地的更多新闻。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只要每个人都去承担一份责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就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谢谢大家!
2,作业:写一则200字以内的短新闻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次线 :客观事实
巧 双线结构
主线: 见闻感受
新 重主观感受 引情感共鸣(共38张PPT)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波罗涅夫斯基(波兰)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60年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今天它还在默默滴着血泪。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人能逃脱魔爪,就算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梦魇,无法自拔。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里的遗物,还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卐 纳粹的罪恶 卐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讨论: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从表情茫然到后来“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毁灭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 的绽放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为梦想而微笑
美好而又隐秘的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
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 深藏于内心的信念和信仰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于1958年访问奥斯维辛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篇新闻荣获大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比较其他的新闻报道 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27日电(记者吴黎明)欧洲议会2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议上以617票支持、10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一项决议,隆重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严厉谴责大屠杀和各种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歧视。
决议指出,造成150万人被屠杀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仅让欧洲人铭记,它还提醒人们要高度警惕在欧洲时而发生的反犹事件。 从广义上说,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因种族、宗教、政治派别、社会阶层等差别而歧视他人。
决议认为, 纳粹建立的集中营是欧洲历史上“最可耻、最痛苦的一页”,为此,欧洲议会倡议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欧洲大屠杀纪念日”。
欧洲议会议长博雷利在出发前往奥斯威辛出席纪念活动前,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奥斯威辛被铭刻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演讲,呼吁人们要特别警惕反犹主义和各种种族仇恨的滋生和蔓延。
思考:
一般新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报道内容
情感倾向
比较的方面
比较的项目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罗森塔尔的报道突破新闻“客观报道” “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新闻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个人情感。作者没有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愤懑,字字句句敲打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我们也是“参观者”,这样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哪些思考与联想?
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
731部队用的骨锯
用于挂人肉的铁钩
被日军细菌弹杀死的中国青年
南京大屠杀后,日
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牢记历史血泪
南京市区被日机“无
差别级”轰炸后的惨景。
“南京大屠杀”
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1971年12月20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军国主义阴魂的犹存
靖国神社
小泉在靖国神社内参拜
小泉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历史教科书严重篡改侵华史实
学好本领,保家卫国
捍卫国家主权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自由与和平成为永恒!
我们要铭记历史,
又要忘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