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20-2021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4.1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达标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20-2021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4.1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达标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03 03: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达标作业(含解析)
1.F1、F2是两个互相垂直的共点力,其中,,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为(  )
A.2N B.10N C.12N D.14N
2.两个大小分别为和的共点力,它们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
A. B. C. D.
3.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其中一个力保持恒定,另一个力从零开始逐渐增大,且方向保持不变。则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A.一定逐渐增大 B.一定逐渐减小 C.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D.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4.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B.合力的大小一定比每一个分力都大
C.合力的大小一定小于每一个分力的大小
D.合力的大小可能比一个分力大而比另一个分力小
5.两个力和之间的夹角为,合力为F,则(  )
A.合力F比力,中的任何一个都大
B.、大小不变,角越小,F越小
C.F的最大值等于
D.、的作用效果不可用F替代
6.有两个力,它们的合力为0,现在把其中一个向北的5N的力改为向南(大小不变),它们的合力大小变为(  )
A.0 B.5N C.N D.10N
7.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我们受力分析过程中重要的方法,下图是探究合力和分力关系的示意图,根据图中内容回答问题。本实验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细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通过细线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关于这两次拉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求将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
B.要求图乙中两个弹簧测力计所成角度为90°
C.要求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O拉到相同的位置
D.要求图乙中两个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
8.有两个力,一个是 14N,一个是4N,它们的合力可能等于 (  )
A.5N B.9N C.15N D.20N
9.两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保持两分力的方向不变,则(  )
A.F1增大一倍,F增大一倍
B.F2增加10 N,F增加10N
C.F1、F2同时增大一倍,F可能不变
D.F1增加1 N,F2减少1 N,F可能减小
10.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另一端系着绳套B、C(用来连接弹簧测力计)。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如图所示。以下关于此试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次实验都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的目的是实现作用效果相同
B.OB和OC两细绳长一些较好, 便于记录两个分力的方向
C.OB和OC两细绳应该等长,拉动时两绳要与AO夹角相等
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
11.一质点受到下列几组共点力的作用,一定能使质点产生加速度的是(  )
A.25N,25N,40N B.10N,5N,20N
C.10N,20N,40N D.3N,4N,5N
12.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其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
A.0N B.6N C.12N D.18N
13.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共点力,一个力的大小是3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8N,它们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
A.2N B.6N C.10N D.16N
14.两个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大小为6N,则F1与F2的大小可能是(  )
A.F1=2N,F2=3N B.F1=2N,F2=4N
C.F1=5N,F2=8N D.F1=6N,F2=6N
15.力,方向向东,力,方向向北,试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16.已知两个共点力,F1=10N,方向水平向右,F2=10N,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
(1)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2)若将F2绕O点逆时针旋转角,求这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图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质点所受F1和F2的合力大小为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当两个力同向时最大,两个力反向时最小,所以两个大小分别为和的共点力的合力范围为
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两个力夹角,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逐渐增大;当两个力夹角,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先减小后增大,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合力的大小一定小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选项A错误;
BC.合力的大小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大,也可能都小,也可能相等,选项BC错误;
D.合力的大小可能比一个分力大而比另一个分力小,选项D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合力F比力,中的任何一个可能大也可能小也可能介于二者之间,故A错误;
B.、大小不变,角越小,F越大,而不是越小,故B错误;
C. F的最大值等于,正确;
D.、的作用效果可用F替代,而不是不可用替代,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两力的大小为5N,方向相反时,此时合力为零;当一个向北的5N的力改为向南(大小不变),剩下的其它力的合力,大小为5N,方向向南,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它们的方向相同,大小相等,则其合力大小变为F合=10N,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本实验采用“等效法”,要求两次拉伸橡皮条时效果相同(橡皮条的拉伸方向和伸长量相同),即要求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故A错误,C正确。
BD.两弹簧拉力大小和夹角大小适度即可,大小不一定相等,夹角也不一定为90°,故B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分析】
根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详解】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为
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为
因此合力范围
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仅将F1增大一倍,F不一定增大一倍,选项A错误;
B.将F2同时增加10N,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之后,合力的大小增加不一定是10N,选项B错误;
C.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同时增大一倍,F增大一倍,选项C错误;
D.F1增加1N,F2减少1N,,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可能减小,选项D正确。
故选D。
10.A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次实验都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的目的是实现作用效果相同,故A正确;
B.OB和OC两细绳长一些较好, 便于记录两个分力的方向并能减小误差,故B正确;
C.为了让实验规律更具有普遍性,OB和OC两细绳不必等长,拉动时两绳要与AO夹角也不必相等,故C错误;
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ABD。
11.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25N,25N,40N三个力中25N与25N的合力范围为0N~50N,可以与40N的力平衡,合力可以为零,所以不一定产生加速度,故A错误;
B.10N,5N,20N三个力中10N与5N的合力范围为5N~15N,20N不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不平衡,合力一定不能等于零,所以一定产生加速度,故B正确;
C.10N,20N,40N三个力中10N与20N的合力范围为10N~30N,40N不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不平衡,合力一定不能等于零,所以一定产生加速度,故C正确;
D.3N,4N,5N三个力中3N与4N的合力范围为1N~7N,5N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可以平衡,合力可以等于零,所以不一定产生加速度,故D错误。
故选BC。
12.B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为
代入数据得
所以合力可能的值为6N和12N。
故选BC。
13.B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两力合成时,合力范围为:
|F1-F2|≤F≤F1+F2
一个力的大小是3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8N,故合力:
5N≤F≤11N
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14.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F1=2N,F2=3N,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
不可能是6N,故A错误;
B.F1=2N,F2=4N,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
可能是6N,故B正确;
C.F1=5N,F2=8N,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
可能是6N,故C正确;
D.F1=6N,F2=6N,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
可能是6N,故D正确。
故选BCD。
15.合力大小为10 N,方向为北偏东53°。
【解析】
【详解】
①用4mm长的线段代表2 N的力,作出表示的线段长16 mm,作出表示的线段长12 mm,并标明方向,如图所示
②以和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作出两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③用刻度尺量出后可知表示合力F的对角线的长度为20 mm,所以合力的大小:
④用量角器量得与的夹角,即合力方向为北偏东53°
16.(1)14.14N 45° (2)10N 60°
【解析】
【详解】
(1)当F1与F2垂直时,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由勾股定理可得:
合力的方向与F1的夹角θ为:
解得:
θ=45°
(2)当F1与F2互成120°角时,作出平行四边形,由于F1=F2,故所得平行四边形为菱形,且F平分F1、F2的夹角,由图所示:
F1、F2与F构成一等边三角形.即这种情况下:
F=F1=F2=10?N
?F与F1的夹角:
θ=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