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3.6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及其应用
叠石头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个物体受两个或多个力作用,这些力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共点力
F1
F2
F3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
知识回顾:
二力平衡: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只要两
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则这两个力合力为零,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三个共点力平衡条件
[问题设计]
四人合作,用三个测力计拉住小环O,使小环保持静止,如图所示,记下三个测力计的拉力的方向及大小,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表示出各个力,请先研究其中某两个力的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关系,然后找出三个共点力平衡时满足的条件.
实验原理: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对物体受到的力进行合成,求出合外力。
F23
F13
F23=F1
F12=F3
F13=F2
探究结果:
一个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合外力为零)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物体在三个共点力
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
F合 = 0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力为零
F合 = 0
结论:
推论:
(1)共点的三力平衡时,表示三力的矢量可以形
成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2)物体受n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n-1个
的合力一定与剩下的那个力等大反向。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F合=0
二力平衡
三力的合力为零
例题1. 如图所示,如果小球重3N,光滑斜面的倾角为30°,求斜面及竖直放置的挡板对小球的作用力。
解:小球的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
G
F
代入数据解得:
即斜面对小球的作用力为3.5N,挡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为1.7N
例2: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利用风力仪直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右图所示。仪器中有一根轻质金属丝,悬挂着一个金属球。无风时,金属丝竖直下垂。当受到沿水平方向吹来的风时,金属丝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风力越大,偏角越大。通过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偏角的大小指示出风力的大小。那么,风力的大小F跟小球质量m、偏角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θ
风
方法一:力的合成法
如图乙所示,风力F和拉力FT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F=mgtanθ.
方法二:效果分解法
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使金属球抵抗风的吹力和使金属丝拉紧,所以可以将重力沿水平方向和金属丝的方向进行分解,如图丙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
F=F′=mgtan θ.
方法三:正交分解法
以金属球为坐标原点,取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建立坐标系,如图丁所示.由水平方向的合力Fx合和竖直方向的合力Fy合分别等于零,即
Fx合=FTsinθ-F=0,
Fy合=FTcosθ-mg=0,
解得F=mgtanθ.
方法四:三角形法
三个力的示意图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戊所示,由三角函数可求得F=mgtan θ.
由所得结果可见,当金属球的质量m一定时,风力F只与偏角θ有关.因此,偏角θ的大小就可以指示出风力的大小.
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
力的三角形法 对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个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
2.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
300
1 一个质量为50Kg的物体,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作用下,沿倾角为300的斜面匀速运动(如图),已知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3。求拉力F为多大?
G
N
F
G1
G2
f
解:
在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列力的平衡方程
F = G1+ f = G sin300 + μN
N = G cos300
F = mg sin300 +μ mgcos300
= 50×9.8×(0. 5 +0. 3×0. 87)N
= 37 2. 9 N
解上面的方程组,可得
x
y
练习
37°
F
2. 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木箱重G=680N,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一个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向下的力F推木箱,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推力F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FN的大小。(已知sin37°=0.6, cos37°=0.8)
木箱受力如图。
对木箱由共点力平衡条件,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且:
由上面三式解得:
x
y
3. 用水平方向的推力F ,使重为G的物体沿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上升,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推力F的大小。
对物体由共点力平衡条件,
平行于斜面方向:
垂直于斜面方向:
且:
由(1)(2)(3)解得:
物体受力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