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3 10: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放大与缩小》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和比例、会解比例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生学习利用方格画图、以及比例尺打下良好的基础。“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形象的显示出比例的基本内涵。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小棒按要求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小棒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课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直观感受文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放大镜 小棒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西游记》片头曲。
(2)师生谈话,引出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放大和缩小。
(3)板书《放大与缩小》课题。
2.根据课题提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学生提出问题
3.探究新知
(1)同学们,看老师发给你们的放大镜,谁能说说它的作用?
验证小游戏:用放大镜看书中文字的变化。(师相机提问:那同学们观察放大镜里的文字和课本上的文字比较,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放大”。
(2)出示照片
学生说一说照片和实物比较有什么变化,理解“缩小”。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你能举例吗?
(4)教师出示放大图片,学生感知放大与缩小。
(二)解疑合探
动手小游戏:摆三角形,学生感知放大与缩小。
1.同学们,请小组合作拿出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分别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
2.同学们摆好后,请仔细观察摆成的三个三角形,小组内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表达不同意见:
(由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1/2后,得到第一个图形。)
3.讨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几倍后得到第三个图形?
交流: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得到第三个图形。
(三)质疑再探
1.教师出示四个长方形:一个是长12厘米,宽是8厘米;一个是长24厘米,宽8厘米;一个是长12厘米,宽16厘米;另一个是长24厘米,宽16厘米。
(1)小组内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能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表达清楚吗?
(2)全班交流
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
(1)把已知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把已知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2.
(3)全班交流
3.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自己不懂的,全班讨论、交流。
(四)拓展运用
1.练一练:用小棒摆出下面图形,使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
讨论:每个图形的各边用了几根小棒?缩小为原来的的1/2是几根小棒?用小棒摆一摆。
2.做教材47页2题。(学生独立完成)
3.拓展小游戏: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图形的左边摆一个原图形的放大图形,右边摆一个缩小图形。(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实物再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给同学们听一听好吗?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单 位:滦县榛子镇王官营小学
教 师: 周 丽 娟
联系电话: 139334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