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2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2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5 15: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学习目标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训诫( )陡峭( ) 嶙峋( )
啜泣( ) 纳罕( ) 迂回( )
寒颤( )屡次( ) 凸出( )
着眼( )头晕目眩( )
jiè

chuò
nà hǎn
qiào
lín xún
zhàn


zhuó
xuàn
字词积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7年前,费城的一个七月,因为天气闷热,玩腻了,“我”与伙伴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中,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走下悬崖的故事。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费城
“我”,5个男孩,父亲
悬崖遇险
天气闷热 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找新花样来玩
走一步,再走一步 脱险
2、本文的记叙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整体感知
3、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整体感知
4、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整体感知
遇险
脱险
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感悟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1、分别找出详写、略写的句子;写攀爬悬崖过程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深入探究
“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
“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我”在父亲的指引下爬下悬崖。
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详写
略写
详写
议论:
叙事
2、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崖 动作 心理
哭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继而:
最初:
随后:
最后:
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
激动啜泣
巨大成就感
4、文中写岩石架并不是很高,父亲完全可以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可他为什么没有上去救孩子呢?
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5、从课文内容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6、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关键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爬悬崖
毫无信心
萌发信心
信心大增
走 一 步
再走一步
启示:
冒险
脱险
(恐惧)
(有成就感)
化整为零
请你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来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引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都顺你意,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请你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挖掘思维潜力,张扬思维个性,续写故事。
例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