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3 10: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
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
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
和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
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
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学生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2.教师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分析概括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讨论后回答:
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情况极不平均,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土地,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5.合作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讨论后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可以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从而取得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6.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展示图片:
小结:
标志: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
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3.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
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小组合作探究后,交流成果:
答案:
5.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
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7.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第一,中国共产党决策英明,领导正确,抓住准确时机,发动战略决战,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
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第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启示:失民心,失天下;得民心,得天下。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本课知识内容前后逻辑性强,层层推进,最终要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并在恰到好处的问题设置中,让学生知道中共为争取和平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