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至之市 而忘操之
C.郑人有欲买履者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D.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解析】选A。A项均为“他的”;B项分别为:到……去/
量好的尺码;C项分别为:……的人/……的地方;D项分别为:自己/从。
﹒
﹒
﹒
﹒
﹒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
(2)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
(3)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有涉江者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量长短 (2)鞋 (3)雕刻 (4)乘船渡过
﹒
﹒
﹒
﹒
3.翻译下列句子。
(1)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有欲买履者
B.何不/试之/以足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解析】选D。D项应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阅读两则寓言,回答5~9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 )
(2)及反 ( )
(3)遂不得履 ( )
(4)遽契其舟 ( )
(5)何不试之以足 ( )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答案:(1)拿,携带 (2)到,等到 (3)终于
(4)立即,匆忙 (5)用、拿 (6)到
﹒
﹒
﹒
﹒
﹒
﹒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7.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人最可笑的“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宁信度,无自信也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的,而把两者都看成动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9.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悯:__________ (2)长:__________
(3)揠:__________ (4)谓:__________
(5)予:__________ (6)趋:__________
(7)槁:__________ (8)非徒:_________
答案:(1)担心、忧虑 (2)生长、发育 (3)拔
(4)告诉 (5)人称代词,“我” (6)快步走
(7)干枯 (8)不仅只是
11.对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反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D。①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③而:表顺接;④而:表转折,然而、但是。
﹒
﹒
﹒
﹒
12.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3)不仅没好处,反而害了它们。
13.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却使得禾苗干枯了。
14.读完这则寓言后,想一想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从宋人拔苗的行为出发,结合禾苗的枯死来答,说出不顾客观实际的危害,意合即可。
答案:这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