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蘸酒(zhàn) 峒(dònɡ) 泅水(yīn)
B.擂鼓(léi) 鹳(ɡuàn) 呐喊(nà)
C.缠裹(ɡuǒ) 税关(shuì) 码头(mǎ)
D.翘起(qiào) 缓促(cù) 干燥(zào)
【解析】选A。A项中“泅”应读qiú。
﹒
﹒
﹒
﹒
﹒
﹒
﹒
﹒
﹒
﹒
﹒
﹒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D.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解析】选C。C项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3.下列民俗活动分别在什么节日举行?
(1)吃汤圆,闹花灯 ( )
(2)扫墓祭祖 ( )
(3)吃粽子,赛龙舟 ( )
(4)吃月饼,赏月 ( )
答案:(1)元宵节 (2)清明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4.本文题目“端午飘香”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端午节粽子等食物香气诱人。(2)端午节充满浓浓风土人情,飘满风俗清香。
5.第一段中为什么说端午节“就像相熟的老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洒雄黄水,在这个节日中人们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因
此像相熟的老客,如期而至。
6.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风土人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时至今日,“圣诞节”、“愚人节”在国内盛行,人们已逐渐淡忘了中国的某些传统节日,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对于西方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照仿,我们一定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精华。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对我们传统的节日还应该坚持、保留和发扬。
8.2010年6月16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下面是初二·三班的同学关于节日活动的一则调查材料: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1)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节日习俗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_______________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面对联的上句,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下联。
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象: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原因:①媒体宣传不够;②有关部门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③西方文化的影响;④审美价值的多元化。 (2)元宵节 清明节 (3)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