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件(共47张PPT)+教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件(共47张PPT)+教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1:01: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的性格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中举是喜事,范进却发疯,这究竟是为什么?品析文章的范进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知道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人。
1、范进在中举前后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的性格也随之改变了,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变化具体有哪些?完成下表。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
送酒背米
捉鸡胡屠户送肉

茅草棚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50两
地位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性格特征
猥琐懦弱
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小结: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2、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说说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明确:(1)中举之前
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语言描写)
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反抗,逆来顺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
性格形成的原因:
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困顿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他的性格才会如此扭曲。
(2)中举之后
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好!我中了!”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④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语言描写)
⑤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语言描写)
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语言描写)
性格:世故圆滑。
小结:归纳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举前:迂腐无能,逆来顺受,猥琐懦弱。
中举后:攀附乡绅,高居人上,圆滑世故。
——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
3、对范进刻画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发疯”一段。朗读并思考。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加以梳理。
明确: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层: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写出了已经失常变态的范进,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极有讽刺意味。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2)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
明确:①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就往门外飞跑……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婉曲,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范进可笑而又可怜的腐儒形象如在眼前。
②侧面烘托。“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大眼望小眼……”有力地烘托出范进发疯的丑陋与可怕。
(3)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明确:家庭地位提高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以及给范进的贺礼的变化,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的变化,胡屠户的心理的变化。
邻里关系改善了——中举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热闹。
社会地位尊贵了——张乡绅送来了银子和房子。
物质生活丰富了——从此不缺银子。
(4)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本来是人生美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却喜极发疯,分析其发疯的原因?
明确:①.范进太贫穷
个人原因: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可以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之前穷困潦倒,中举之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改变,使他惊喜发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②.范进过于热衷功名利禄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科举制度严重毒害了范进导致他发疯。
(5).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范进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明确:通过对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说明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5、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作者痛感封建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6、学完课文后,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明确:可怜: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20多次,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他只是唯唯诺诺;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逆来顺受;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中举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下,让人感到世态的炎凉。
补充:小说描写范进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
可悲:中举前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面对尖刻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堂堂七尺男儿,本有谋生的能力,竟使家人“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对功名疯狂追求到这种程度,真是可悲!
补充: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读书人都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跃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可笑: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补充:范进是怎么会中秀才的呢?胡屠户说:“是宗师看见你老,舍与你的”,并非捕风捉影。范进的“宗师”周进和范进有类似的遭遇,所以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后来把范进的卷子硬着头皮看了三遍才看懂,别的卷还没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后来范进又中了进士,更是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地说:“苏轼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呢?”他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不知道。
可气: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可见,范进,绝不是个老实人,或者说,本来是个老实人,后来不老实了。
可叹: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7、你觉得范进中举却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是喜剧:因为范进苦读了多年,终于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③是悲剧:因为范进以及周围这些人因为科举制度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做人的本性。
④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范进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⑤我觉得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举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费在科考中,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被扼杀。其实范进只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相对于大多数人,范进算是幸运的了,毕竟,他中举了。但很多人,却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8、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②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③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小结: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毒害。
9、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1)夸张手法: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表现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凸显人物的丑态,强化了讽刺效果。
(2)对比手法。
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②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三、拓展延伸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四、文章主旨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多角度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腐蚀和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五、课堂检测
1.?对《范进中举》写作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文章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周围的各种人物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将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B.?文中多次使用肖像描写,如“方面大耳”“尖嘴猴腮”,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范进发疯的情节,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用众人的反应,烘托范进的疯狂,把范进发疯的丑态表现得十分充分。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句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胡屠户的恭敬殷勤,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B.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C.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菌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概率有效降低。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B?

A.?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B.?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C.?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明确:排比。增强语势,强调范进中举后众邻居都来献殷勤,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不良世风。
5.阅读《范进中举》第5-6段,回答后面文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五段除了从
动作

语言

外貌
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
侧面
描写。
(2)、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动作是
拍手
,表情是

,其表达作用是
以生动的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疯癫的状态

(3)、第六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4)、范进中举后众邻居的表现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中举前他们对范进的遭遇漠不关心,而中举后邻居们纷纷前来巴结,纷纷送酒送米,送鸡送,做饭,出主意。对比之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六、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儒林外史》
目录TOC
\o
"1-3"
\h
\u
正文
前言
2
正文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3
正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8
正文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12
正文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18
正文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22
正文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27
正文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31
正文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36
正文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40
正文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44
正文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48
正文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52
正文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56
正文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60
正文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64
正文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68
正文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72
正文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76
正文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80
正文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84
正文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88
正文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92
正文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96
正文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100
正文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104
正文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108
正文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112
正文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116
正文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120
正文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124
正文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128
正文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132
正文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136
正文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140
正文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145
正文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148
正文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152
正文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157
正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161
正文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164
正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168
正文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173
正文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177
正文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181
正文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184
正文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188
正文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192
正文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196
正文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200
正文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204
正文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207
正文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210
正文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214
正文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218
正文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222
正文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226
正文
前言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自《水浒》、《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以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后世作品,除了不多几部能与《水浒》、《三国》并驾齐驱外,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划上没有很令人满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由此可见,《儒林外史》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正因为如此,考据家们曾经把书中的人物一一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断出书中人物的艺术原形。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与伟大。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刊本。此后有清汪浦礼阁本、艺古堂本、苏州群玉斋本、申报馆排印本等。这次排印,是以卧闭草堂本为底本,依其它各本改正了个别错字。
洪江
一九九一年二月——
正文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磊落的人。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黹,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指著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柳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著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著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著一瓶酒,食盒上挂著一条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带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是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那穿宝蓝直裰的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那穿元色的一个胡子坐在上面,那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他想是主人了,坐在下面把酒来斟。
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
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大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著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乾鹿肉来赠予,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著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的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常和他亲热地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头带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乾爷,所以时常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并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那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吩咐要书二十四副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迳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著王相公,是必费心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再三怂恿。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副花卉题了诗在上面。翟头役禀过了本官,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回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照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说的都是甚么话!票子传著,倒要去;帖子请著,倒不去!这下是不识怡举了!”秦老劝道:“王相公,也罢;老爷拿帖子请你,自然是好意,你同亲家去走一回罢。自古道:‘灭门的知县。’你和他拗些什么?”王冕道:“秦老爷,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翟买办道:“你这是难题目与我做,叫我拿甚么话去回老爷?”秦老道:“这个果然也是两难。若要去时,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亲家又难回话。我如今倒有一法:亲家回县里,不要说王相公不肯;只说他抱病在家,不能就来。一两日间好了就到。”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彼此争论一番,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向母亲要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事,方才应诺去了,回覆知县。
知县心里想道:“这小斯那里害什么病!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著实恐吓了他一场;他从来不曾见过官府的人,害怕不敢来了。老师既把这个人托我,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我不如竟自己下乡去拜他。他看见赏他脸面,断不是难为他的意思,自然大著胆见我。我就顺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又想道:“堂堂一个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到:“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
当下定了主意,次早传齐轿夫,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夜役军牢。翟买办扶著轿子,一直下乡来。乡里人听见锣声,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著。翟买办抢上几步,忙去敲门。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著拐杖,出来说道:“不在家了。从清早里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翟买办道:“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快快说在那里,我好去传!”那婆婆道:“其实不在家了,不知在那里。”说毕,关著门进去了。说话之间,知县轿子已到;翟买办跪在轿前禀道:“小的传王冕,不在家里;请老爷龙驾到公馆里略坐一坐,小的再去传。”扶著轿子,过王冕屋后来。
屋后横七竖八条田埂,远远的一面大塘,塘边都栽满了榆树、桑树。塘边那一望无际的几顷田地,又有一座山,虽不甚大,却青葱树木,堆满山上。约有一里多路,彼此叫呼,还听得见。知县正走著,远远的有个牧童,倒骑水牯牛,从山嘴边转了过来。翟买办赶将上去,问道:“秦小二汉,你看见你隔壁的王老大牵了牛在那里饮水哩?”小二道:“王大叔么?他在二十里路外王家集亲家那里吃酒去了。这牛就是他的,央及我替他赶了来家。”翟买办如此这般禀了知县。知县变著脸道:“既然如此,不必进公馆了!即回衙门去罢:”时知县此时心中十分恼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来责惩一番,又恐怕危老师说他暴躁,且忍口气回去,慢慢向老师说明此人不中抬举,再处治他也不迟。知县去了。
王冕并不曾远行,即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怠慢他?”王冕道:“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著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结交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只是母亲在家,放心不下。”母亲道:“我儿!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我虽年老,又无疾病,你自放心出去,躲避些时不妨。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秦老道:“这也说得有理。况你埋没在这乡村镇上,虽有才学,谁人是识得你的?此番到大邦去处,或者走出些机遇来也不可知,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部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王冕拜谢了秦老。
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来,替王冕送行。吃了半夜酒回去。次日五更,王冕天明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秦老手拿灯笼,站著看著他走,走得望不著了,方才回去。
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迳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这山东虽是近北省分,这会城却也人物富庶,房舍稠密。王冕到了此处,盘费用尽了,只得租个小奄门面屋,卖卜测字,也画两张没骨的花卉贴在那里,卖与过往的人。每日问卜卖画,倒也挤个不开。
弹指间,过了半年光景。济南府里有几个俗财主,也爱王冕的画,时常要买;又自己不来,遣几个粗夯小斯,动不动大呼小叫,闹的王冕不得安稳。王冕不耐烦,就画了一条大牛贴在那里;又题几句诗在上,含著讥刺。也怕从此有口舌,正思量搬移一个地方。
那日清早,才坐在那里,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也有挑著锅的,也有箩担内挑著孩子的,──一个个面黄饥瘦,衣裳褴褛。过去一阵,又是一阵,把街上都塞满了。也有坐在地上求化钱的。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淹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这是些逃荒的百姓,官府又不管,只得四散觅食。王冕见此光景,过意不去,叹了一口气道:“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我还在这里做甚么!”将些散碎银子收拾好了,栓束行李,仍旧回家。入了浙江境,才打听得危素已还朝了。时知县也升任去了。因此放心回家,拜见母亲。看见母亲健康如常,心中欢喜。母亲又向他说秦老许多好处。他慌忙打开行李,取出一匹茧绸,一包柿饼,拿过去谢了秦老。秦老又备酒与他洗尘。
自此,王冕依旧吟诗作画,奉养母亲。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王冕百方延医调治,总不见效。一日,母亲吩咐王冕道:“我眼见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王冕哭著应诺。他母亲奄奄一息,归天去了。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衣衾棺椁。王冕负土成坟,三年苫块,不必细说。
到了服阕之后,不过一年有余,天下就大乱了。方国珍据了浙江,张士诚据了苏州,陈友谅据了湖广,都是些草窃的英雄。只有太祖皇帝起兵滁阳,得了金陵,立为吴王,乃是王者之师;提兵破了方国珍,号令全浙,乡村都市,并无骚扰。
一日,日中时分,王冕正从母亲坟上拜扫回来,只见十几骑马竟投他村里来。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那人到门首下了马,向王冕施礼道:“动问一声,那里是王冕先生家?”王冕道:“小人王冕,这里便是寒舍。”那人喜道:“如此甚妙,特来晋谒。”吩咐从人下马,屯在外边,把马都系在湖边柳树上;那人独和王冕携手进到屋里,分宾主施礼坐下。
王冕道:“不敢!拜问尊官尊姓大名,因甚降临这乡僻所在?”那人道:“我姓朱,先在江南起兵,号滁阳王,而今据有金陵,称为吴王的便是;因平方国珍到此,特来拜访先生。”王冕道:“乡民肉眼不识,原来就是王爷。但乡民一介愚人,怎敢劳王爷贵步?”吴王道:“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象,不觉功利之见顿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来拜访,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王冕道:“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吴王叹息,点头称善!两人促膝谈到日暮。那些从者都带有乾粮,王冕自到厨下,烙了一斤面饼,炒了一盘韭菜,自捧出来陪著。吴王吃了,称谢教诲,上马去了。这日,秦老进城回来,问及此事,王冕也不曾说就是吴王,只说是军中一个将官,向年在山东相识的,故此来看我一看。说著就罢了。
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统一,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乡村人个个安居乐业。到了洪武四年,秦致又进城里,回来向王冕道:“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和州去了;我带了一本邸钞来给你看。”王冕接过来看,才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墓去了。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说著,天色晚了下来。
此时正是初夏,天时乍热。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少顷,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当夜收拾家伙,各自歇息。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作官。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
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那官与他施礼,秦老让到草堂坐下;那官问道:“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秦老道:“他虽是这里人,只是久已不知去向了。”秦老献过了茶,领那官员走到王冕家,推开了门,见□蛸满室,蓬莴蔽径,知是果然去得久了。那官咨嗟叹息了一回,仍旧捧诏回旨去了。
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是年,秦老亦寿终于家。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
——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正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话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叫做薛家集。这集上有百十来人家,都是务农为业。村口一个观音庵,殿宇三间之外,另还有十几间空房子,后门临著水次。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
那时成化末年,正是天下繁富的时候。新年正月初八日,集上人约齐了,都到庵里来议“闹龙灯”之事。到了早饭时候,为头的申祥甫带了七八个人走了进来,在殿上拜了佛;和尚走来与诸位见礼,都还过了礼。申祥甫向发作和尚道:“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阿弥陀佛!受了十方的钞钱,也要消受。”又叫“诸位都来看看: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指著内中一个穿齐整些的老翁,说道:“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爷,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白白给你炒菜吃,全不敬佛!”和尚陪著小心。等他发作过了,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烧得滚热,送与众位吃。荀老爷先开口道:“今年龙灯上庙,我们户下各家,须出多少银子?”申祥甫道:“且住,等我亲家来一同商议。”正说著,外边走进一个人,两只红眼边,一副铁锅脸,几根黄胡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著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夏总甲坐在上席,先吩咐和尚道:“和尚!把我的驴牵在后园槽上,卸了鞍子,拿些草喂得饱饱的。我议完了事,还要到县门口黄老家吃年酒去哩。”
吩咐过了和尚,把腿跷起一只来,自己拿拳头在腰上只管捶,捶著说道:“俺如今到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想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著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打紧又被这瞎眼的王八在路上打个前失,把我跌了下来,跌得腰胯生疼。”申祥甫道:“新年初三,我备了个豆腐饭邀请亲家,想是有事不得来了?”夏总甲道:“你还说哩!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就像今日请我的黄老爷,他就是老爷面前站得起来的班头;他抬举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申祥甫道:“西班黄老爷,我听说,他从年里头,就出差去了;他家又无兄弟儿子,却是谁做主人?”夏总甲道:“你又不知道了。今日的酒,是快班李老爷请;李老爷家房子窄,所以把席摆在黄老爷家大厅上。”说了半日,才讲到龙灯上。夏总甲道:“这样事,俺如今也有些不耐烦管了。从前年年是我做头,众人写了功德,赖著不拿出来,不知累俺赔了多少。况今年老爷衙门里,领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我料想看个不了,那得功夫来看乡里这几把灯?但你们说了一场,我也少不得搭个分子,任凭你们那一个做头。像这荀老爷田地广,粮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们各家照分子派,这事情就舞起来了。”众人不敢违拗,当下捺著姓荀的出了一半,其余众户也都派了分子来;共二三两银子,写在纸上。
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红枣,和些瓜子、豆腐乾、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尊夏老爷坐在首席,斟上茶来。申祥甫又说:“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一个先生,就在这观音庵里做个学堂。”众人道:“俺们也有好几家孩子要上学。只这申老爷的令郎,就是夏老爷的令婿;夏老爷时刻有县主老爷的牌票,也要人认得字。只是这个先生,须要到城里去请才好。”夏总甲道:“先生倒有一个,你道是谁?就是咱衙门里户总科提空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进。年十多岁,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却还不曾中过学。顾老相公请他在家里三个年头,他家顾小舍人去年就中了学,和咱镇上梅三相一齐中的。那日从学里师爷家迎了回来,小舍人头上戴著方巾,身上披著大红□,骑著老爷棚子里的马,大吹大打,来到家门口。俺和衙门的人,都拦著街递酒。后来将周先生请来,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点了一本戏,是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顾老相公为这戏,心里还不大喜欢。后来戏文内唱到梁灏的学生却是十七八岁就中了状元,顾老相公知道是替他儿子发兆,方才喜了。你们若要先生,俺替你把周先生请来。”众人都说是“好。”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斤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
次日,夏总甲果然向周先生说了,每年酬金十二两银子;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到了十六日,众人将分子送到申祥甫家备酒饭,请了集上新进学的梅三相做陪客。那梅玖戴著新方巾,老早到了。直到巳牌时候,周先生才来。听得门外狗叫,申祥甫走出去迎了进来。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申祥甫拱进堂屋,梅玖方才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周进就问:“此位相公是谁?”众人道:“这是我们集上在庠的梅相公。”周进听了,谦让不肯僭梅玖作揖。梅玖道:“今日之事不同。”周进再三不肯。众人道:“论年纪也是周先生长,先生请老实些罢”。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那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称为“小友”。就如女儿嫁人: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算到头发白了,还要唤做“新娘”。闲话休提。
周进因他说这样话,倒不同他让了,竟僭著他作了揖。众人都作过揖坐下。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吃过了茶,摆了两张桌子杯筷,尊周先生首席,梅相公二席。众人序齿坐下,斟上酒来。周进接酒在手,向众人谢了扰,一饮而尽。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筷,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筷也不曾下般。申祥甫道:“今日先生为甚么不用肴馔?却不是上门怪人?”拣好的递了过来。周进拦住道:“实不相瞒,我学生是长斋。”众人道:“这个倒失于打点!却不知先生因甚吃斋?”周进道:“只因当年先母病中在观音菩萨位下许的,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梅玖道:“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做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诗。”众人都停了筷听他念诗。他便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我这周长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著口道:“秀才,指日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一个著!”说罢,哈哈大笑,众人一齐笑起来。
周进不好意思,申祥甫连忙斟了一杯酒道:“梅三相该罚一杯;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梅玖道:“我不知道该罚不该罚?但这个笑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但这吃斋也是好事。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大则降灾,小则害病。’只得就开了斋。俺这周长兄,只到今年秋季,少不得有胙肉送来,不怕你不开哩!”众人说他发的利市好,同斟一杯,送与周先生预贺,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只得承谢众人,将酒接在手里。
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扛子火烧。众人道:“这点心是素的,先生用几个!”周进怕汤不洁净,讨了茶来吃点心。内中一人问申祥甫道:“你亲家今日在那里?何不来陪先生坐坐?”申祥甫道:“他到快班李老爷家吃酒去了。”又一个人道:“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著实红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只是他老人家好赌,不如西班黄老爹,当初也在这些事里顽耍,这几年成了正果,家里房子盖的像天宫一般,好不热闹。”
荀老爷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从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再过两年,只怕也要弄到黄老爹的地步哩。”申祥甫道:“他也算停当的了。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要做几年的梦!”梅相公正吃著火烧,接口道:“做梦倒也有些准哩!”因问周进道:“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个什么梦兆?”周进道:“倒也没有。”梅玖道:“就是侥幸的这一年,正月初一日,我梦见在一个极高的山上,天上的日头,不差不错,端端正正掉了下来,压在我的头上,惊出一身的汗;醒了摸一摸头,就像还有些热。那时不知什么原故,如今想来,好不有准!”于是点心吃完,又斟了一巡酒。直到上灯时候,梅相公同众人别了回去。
申祥甫拿出一副蓝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观音庵里歇宿。向和尚说定,馆地就在后门里这两间屋内。直到开馆那日,申祥甫陪著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
晚间,学生回去。把各家的见面礼拆开来看:只见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周进一起包了,交与和尚收著再算。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的不得了。周进只得耐著性子,坐著教导。
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到河沿上望望。虽是乡村地方,河边却也有几株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看了一回,只见蒙蒙的细两下将起来。周进见下雨,转入门内,望著雨下在河里,烟笼远树,景致更妙。这雨越下越大,却见河上流处一只船冒雨而来。那船本不甚大,又是芦席蓬,所以怕雨。将近河岸,只见舱中坐著一个人,船尾坐著两个从人,船头上放著一担食盒。将到岸边,那人连呼船家泊船。带领从人,走上岸来。
周进看那人时,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三绺髭须,约有三十多岁光景;走到门口,与周进举一举手,一直进来。自己口里说道:“原来是个学堂。”周进跟了进来作揖,那人还了个半礼道:“你想就是先生了?”周进道:“正是。”那人问从者道:“和尚怎的不见?”说著,和尚忙走了出来道:“原来是王大爷。请坐,僧人去烹茶来。”向著周进道:“这王大爷,就是前科新中的,先生陪了坐著,我去拿茶。”
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张凳子,就在上首坐了;周进下面相陪。王举人道:“你这先生贵姓?”周进知他是个举人,便自称道:“晚生姓周。”王举人道:“去年在谁家作馆?”周进道:“在县门口顾老相公家。”王举人道:“足下莫不是就在我白老师手里曾考过一个案道的?说这几年在顾二哥家作馆,差是不差?”周进道:“俺这顾东家,老先生也是认识的?”王举人道:“顾二哥是俺户下册书,又是拜盟的好弟兄。”须臾,和尚献上茶来吃了。周进道:“老先生的殊卷,是晚生熟读过的;后面两大股文章,尤其精妙。”王举人道:“那两股文章不是俺作的。”周进道:“老先生又过谦了。却是谁作的呢?”王举人道:“虽不是我作的,却也不是别人作的。那时头场,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自己心里疑惑,说:‘我平日笔下最快,今日如何迟了?’正想不出来,不觉瞌睡上来,伏著号板打一个盹;只见五个青脸的人跳进号来,中间一人,手里拿著一枝大笔,把俺头上点了一点,就跳出去了。随即一个戴纱帽红袍金带的人,揭开廉子进来,把俺拍了一下,说道:‘王公请起!’那时俺吓了一跳,通身冷汗;醒转来,拿笔在手,不知不觉写了出来。可见贡院里鬼神是有的。弟也曾把这话回禀过大主考座师,座师就道弟该有鼎元之分。”
正说得热闹,一个小学生送仿来批,周进叫他搁著。王举人道:“不妨,你只管去批仿,俺还有别的事。”周进只得上位批仿。王举人吩咐家人道:“天已黑了,雨又不住,你们把船上的食盒挑了上来,叫和尚拿升米做饭。船家叫他伺候著,明日早走。”向周进道:“我方才上坟回来,不想遇著雨,耽搁一夜。”说著,就猛然回头。一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样。周进又不好问他,批完了仿,依旧陪他坐著。他就问道:“方才这小学生几岁了?”周进道:“他才七岁。”王举人道:“是今年才开蒙?这名字是你替他起的?”周进道:“这名字不是晚生起的。开蒙的时候,他父亲请求集上新进梅朋友替他起名;梅朋友说自己的名字叫做玖,也替他起个‘王’旁的名字发发兆,将来好同他一样的意思。”
王举人笑道:“说起来竟是一场笑话:俺今年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弟中在上面是不消说了;那第三名也是汶上人,叫做荀玫。弟正疑惑我县里没有这一个姓荀的孝廉;谁知竟同著这个小学生的名字,难道和他同榜不成?”说罢,就哈哈大笑起来道:“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那里有什么鬼神?”周进道:“老先生,梦也竟有准的:前日晚生初来,会著集上梅朋友,他说也是正月初一日,梦见一个大红日落在头上,他这年就飞黄腾达的。”王举人道:“这话更不作准了。比如他进个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像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著的了?”
彼此说著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随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安置后,各自歇宿。
次早,天色已晴,王举人起来洗了脸,穿好衣服,拱一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自这一番之后,一薛家集的人都晓得荀家孩子是县里王举人的进士同年,传为笑话;这些同学的孩子赶著他,就不叫荀玫了,都叫他“荀进士”。各家父兄听见这话,都各不平。偏要在荀老翁跟前恭喜,说他是个“封翁太老爷”。把这个荀老爷气得有口难分。申祥甫背地里又向众人道:“那里是王举人亲口说这番话!这就是周先生看见我这一集上只有荀家有几个钱,捏造出这话来奉承他,图他个逢时遇节,他家多送两个盒子。俺前日听见说,荀家抄了些面筋、豆腐干,送在庵里;又送了几回馒头、叉烧包,就是这些原故了。”众人都不欢喜。以此周进安身不牢,因是碍著夏总甲的面皮,不好辞他,将就混了一年;后来夏总甲也嫌他呆头呆脑,不知道常来承谢,由著众人把周进辞了。来家那年,却失了馆,在家日食艰难。一日,他姊丈金有余来看他,劝道:“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我如今同了几个大本钱的人到省城去买卖,差一个记帐的人,你不如同我们去走走;你又孤身一人,在客伙内,还是少了你吃的、穿的?”周进听了这话,自己想:“‘瘫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有甚亏负我?”随即应允了。金有余择个吉日,同一伙客人起身,来到省城杂货行里住下。周进无事,闲著街上走走。看见纷纷的工匠,都说是修理贡院。周进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晚间向姊夫说,要去看看。金有余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伙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请求行主人领著。
行主人走进头门,用了钱的并无拦阻。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导:“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来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只因这一死,有分教:‘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
未知周进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正文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只因这一句话道著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一笔钱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著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不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准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余将著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
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那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认识的,也来相认。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爷贺礼是不消说了。看看上京会试,盘费衣服,都是金有余替他设处。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
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
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著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
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著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山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范进又磕头谢了,起来立著。学道轿子,一拥而去。范进立著,直望见门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谢了房主人。他家离城还有四十五里路,连夜回来,拜见母亲。
家里住著一间草屋,一扇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著,妻子住在披房里。他妻子乃是集上胡屠户的女儿。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著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所以带瓶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太太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棚下坐著。母亲和媳妇在厨下做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业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著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几十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雨个,都来坐著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醉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挺著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访拜访乡邻。魏好古又约了一个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不觉到了六月尽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
辞了丈人回来,自己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刻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了不到两个时辰,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栓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么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著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挤著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请一个邻居去找他儿子。那邻居飞奔到集上,到处找不到;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著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恭喜你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哩。”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著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人,叫你回家去打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只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哄我?我又不同你玩,你自己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著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著,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怕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得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而今我们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款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著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只因他欢喜得很,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了这一惊,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人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著去寻他!”
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著胡屠户来;后面跟著一个烧汤的二汉,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进门见了老太太,老太太哭著告诉了一番;胡屠户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胡屠户把肉和钱交与女儿,走了出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王就要捉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不敢做这样的事。”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了!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王也不知叫判官在簿子上记了你几千条铁棍,就是添上这一百棍,又打什么要紧?只恐把铁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或者你救好了女婿的病,□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
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必须这般样,你没法子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拗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著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个自然,何消吩咐?”说著,一直去了。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著,散著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著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
弄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姚驼子的板凳上坐著,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著,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著。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众邻居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一个人道:“胡老爷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老爷,还怕后半世靠不著么?我时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我小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看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胡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著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老太太迎著出来,见儿子不疯,喜从天降。众人问报录的,已是家里把屠户送来的几千钱,打发他们去了。
范进见了母亲,复拜谢丈人。胡屠户再三不安道:“些须几个钱,还不够让你赏人哩!”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著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道:“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生,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张乡绅将眼睛四面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接著,在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小弟却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看。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方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还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胡屠尸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即将银子交给太太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银子;顺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给他道:“方才费老爷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爷拿了去。”屠户把银子置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著;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爷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如今结交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了用?他家里的银子,比皇帝家还多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著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去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哩。今日果不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著头笑眯眯的去了。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著银丝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著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裾;督率著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这些东西?”丫鬟和媳妇一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个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箸,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一事。只因这一番,有分教:‘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多事贡生,长为兴讼之人。’
不知老太太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正文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话说老太太见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家人媳妇和丫鬟娘子都慌了,快请老爷进来──范举人三步作一步走来看时,连叫母亲不应,忙将老太太抬放床上,请了医生来。医生说:“老太太这病是中了脏,不可治了!”连请了几个医生,都是如此说。范举人越发慌了,夫妻两个,守著哭泣,一面准备后事。挨到黄昏时候,老太太奄奄一息,归天去了,合家忙了一夜。
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大门上挂了白布球;新贴的厅联,都用白纸糊了。合城绅衿,都来吊唁。请了同案的魏好古,穿著衣巾,在前厅陪客,胡老爹上不得台盘,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著量白布、秤肉,乱窜。到得二七过了,范举人念旧,拿了几两银子,给胡屠户,托他仍旧到集上庵里,请平日认识和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梁皇忏,放焰口,追荐老太太升天。
屠户拿著银子,一直走到集上庵里□和尚家,恰好大寺里僧官慧敏也在那里坐著。僧官因有田在附近,所以常在这庵里起坐。□和尚请屠户坐下,言及:“前次新中的范老爷得病在小庵里;那日贫僧不在家,不曾候见,多亏门口卖药的陈先生烧了些茶水,替我做个主人。”胡屠户道:“正是,我也多谢他的膏药;今日不在这里?”□和尚道:“今日不曾来。”又问道:“范老爷那病随即就好了,却不想又有老太太这一变。胡老爹这几十天想总是在那里忙?不见来集上做生意?”
胡屠户道:“可不是么!自从亲家母不幸去世,合城乡绅,那一个不到他家来;就是我的主顾张老爷、周老爷,也在那里司宾。大长日子,坐著无聊,只拉著我说闲话,陪著吃酒吃饭。见了客来,又要打躬作揖,累的不得了。我是个闲散惯了的人,不耐烦做这些事;欲待躲著些,难道是怕小婿怪?惹绅衿老爷们看了,说道:‘要至亲做甚么呢?’”说罢,又如此这般,把请僧人做斋的话说了。和尚听了,屁滚尿流,慌忙烧茶下面。就在胡老爹面前,转托僧官去约僧众,并备香烛、纸马、写疏等事。胡屠户吃过面回去。
僧官接了银子,正待走进城,走不到一里多路,只听得后面一个人叫道:“慧老爷,为甚么这些时不到庄上来走走?”僧官忙回头来看时,是佃户何美之。何美之道:“你老人家这些时这等财忙!因甚事总不来走走?”僧官道:“不是,我也要来,只因城里张大房里想我屋后那一块田,又不肯出价钱,我几次回断了他;若到庄上来,他家那佃户又走过来嘴嘴舌舌,缠个不清。我在寺里,他有人来寻我,只回他出门去了。”何美之道:“这也不妨,想不想由他,肯不肯由你;今日无事,且到庄上去坐坐。况且老爷前日煮过的那半只火腿,吊在灶上,已经走油了,做的酒也熟了,不如吃了他罢。今日就在庄上歇了去,怕什么?”和尚被他说的口里流涎,那脚由不得自己,跟著他走到庄上。何美之叫太太煮了一只母鸡,把火腿切了,酒舀出来烫著。和尚走热了,坐在天井内,把衣服脱了一件,敞著怀,挺著个肚子,走出黑津津一头一脸的肥油。
须臾,整理停当,何美之捧出盘子,太太捻著酒,放在桌子上摆下;和尚上坐,太太下陪,何美之打横,把酒来斟。吃著,说起三五日内要往范府替老太太做斋。何美之太太说道:“范家老奶奶,我们自小看见他的,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那里看人去!”
正吃得高兴头,听得外面敲门甚凶,何美之道:“是谁?”和尚道:“美之,你去看一看。”何美之才开了门,七八个人一齐拥了进来,看见女人和尚一桌子坐著,齐说道:“好快活,和尚妇人,大青天白日调情!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何美之喝道:“休胡说!这是我田主人。”众人一顿骂道:“田主人?连你婆子都有主儿了!”不由分说,拿条草绳,和尚同妇人拴在一起;弄个贡子,穿心抬著,连何美之也带了。来到南海县前一个关帝庙前戏台底下,和尚同妇人拴在一起,等候知县出堂报状。众人押著何美之出去,和尚悄悄叫他通知范府。
范举人因母亲做佛事,和尚被人拴了,忍耐不得,随即拿帖子向知县说了。知县差班头将和尚解放,女人则交给美之领了家去;一班流氓带著,明日早堂发落。众人慌了,求张乡绅帖子在知县处说情,知县准了,早堂带进,骂了几句,扯一个淡,赶了出去。和尚同众人,倒在衙门口用了几十两银子。
僧官先去范府谢了。次日方带领僧众来铺结坛场,挂佛像;两边十殿□君。吃了开经面,打动铙钹叮当,念了一卷经,摆上早斋来。八众僧人,连司宾的魏相公共九位,坐了两席。才吃著,长班报客到。
魏相公放下碗出去迎接进来,原来是张周两位乡绅,乌纱帽,浅色圆领,粉底皂靴。魏相公陪著,一直拥到灵前去了。内中一个和尚向僧官道:“方才进去的,就是张大房里静斋老爷,他和你是田邻,你也该过去问候一声才是。”僧官道:“也罢了!张家是甚么有意思的人?想起我前日这一番是非,那里是甚么流氓,就是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弄送我。不过要簸掉我几两银子,好把屋后那一块田卖给他;‘使心用心,反害了自身!’后来县里老爷要打他庄户,一般也慌了,腆著脸拿帖子去说,惹得县主不喜欢。”又道:“他没常理的事多哩!就像周三房里做过巢县家的大姑娘,是他的外甥女儿;三房里曾托我说媒,我替他讲西乡里封大户家,好不有钱。张家硬主张著许给方才这穷不了的小魏相公。因他进个学,又说他会作个甚么诗词。前日替这里作了一个荐亡的疏,我拿了给人看;说是错了三个字。像这都是作孽!眼见得那二姑娘也要许人家了,又不知撮弄给个甚么人?”说著,听见靴底响,众和尚挤挤眼,僧官就不言语了。
两位乡绅出来,同和尚拱一拱手,魏相公送了出去。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才散了。
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范举人出门谢了孝。一日,张静斋来问候,还有话说,范举人叫请在灵前一个小书房里坐下,穿著丧服,头戴麻巾,出来相见,先谢了丧事里诸凡相助的话。张静斋道:“老伯母的大事,我们做子侄的,理应效劳。想老伯母这样大寿归天,也罢了。只是误了世先生此番会试。看来,想是祖茔安葬了?可曾定有日期?”范举人道:“今年山向不利,只好来秋举行,但费用尚在不敷。”张静斋屈指一算:“铭旌是用周学台的衔,墓志托魏朋友将就做一篇,却是用谁的名?其余殡仪、桌席、执事吹打,以及杂用、饭食、破土、谢风水之类,须三百多银子。”
正算著,捧出茶来吃了。张静斋又道:“三载居庐,自是正理;但世先生为安葬大事,也要到外边设法使用,似乎不必拘泥。现今高发之后,尚不曾到贵老师处问候;高要地方肥美,或可秋风一二。弟意也要去拜候敝世叔,何不相约而行?一路上车舟之费,弟自当措办,不须世先生费心。”范举人道:“极承老先生厚爱,只不知大礼上可行得?”张静斋道:“礼有经,亦有权;想没有甚么行不得处。”范举人又谢了。
张静斋约定日期,雇齐夫马,带了从人,取路往高要县进发。于路上商量说:“此来一者见老师;二者,先太夫人墓志,也要借汤公的官衔名字。”不一日,进了高要城;那日知县下乡相验去了,二位不好进衙门,只得在一个关帝庙里坐下。那庙正修大殿,有县里工房在内监工;工房听见县主的朋友到了,慌忙迎到里面客内坐著,摆九个茶盘来,工房坐在下席,执壶斟茶。吃了一回,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那人一进了门,就叫把茶盘子撤了,然后与二位叙礼坐下;动问那一位是张老先生?那一位是范老先生?二人各自道了姓名,那人道:“贱姓严,舍下就在附近。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朋友。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旧?”二位各道了年谊师生,严贡生不胜钦敬。工房告过失陪,那边去了。严家家人收拾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揭开盒盖,九个盘子,都鸡、鸭、糟鱼、火腿之类。严贡生请二位先生上席,斟酒奉过来,说道:“本该请二位老先生降临寒舍,一来蜗居恐怕亵尊;二来就要进衙门去,恐怕关防有碍;故此备个粗碟,就在此处谈谈,休嫌轻慢。”二位接了酒道:“尚未奉谒,倒先取扰。”严贡生道:“不敢,不敢。”立著要候乾一杯,二位恐怕脸红,不敢多用,吃了半杯放下。
严贡生道:“汤父母为人廉静慈祥,真乃一县之福。”张静斋道:“是,敝世叔也还有些善政么?”严贡生道:“老先生,人生万世都是个缘份,真个勉强不来的!汤父母到任的那日,敝处全县绅衿,公搭了一个彩棚,在十里牌迎接,小弟站在彩棚门口。须臾,锣、旗、伞、扇、吹手,夜役,一队一队,都过去了。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一个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里就晓得是一位恺悌君子。却又出奇,几十人在那里同接,老父母轿子里两只眼睛只看著小弟一个人。那时有个朋友,同小弟并站著,他把眼望一望老父母,又把眼望一望小弟,悄悄问我:‘先生可曾认得这位父母?’小弟从实说:‘不曾认得。’他就疑心,只道父母看的是他,忙抢上几步,意思要老父母问他甚么。不想老父母下了轿,同众人打躬,倒把眼望了别处,才晓得从前不是看他,把他羞的不得了。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搁下工作,叫请小弟去了;换了两遍茶,就像认识了几十年的朋友一般。
张乡绅道:“总因你先生为人有品望,所以敝世叔相敬;近来自然时时请教。”严贡生道:“后来倒也不常进去。实不相瞒,小弟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汤父母虽不大喜欢会客,却也凡事心照。就如前月县考,把二小儿取在第十名,叫了进去,细细问他从的先生是那个,又问他可曾定过亲事,著实关切!”范举人道:“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赏识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严贡生道:“岂敢!岂敢!”又道:“我这高要是广东出名县分;一年之中,钱粮、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又用手在桌上画著,低声说道:“像汤父母这个作法,不过八千金;前任潘父母做的时候,实有万金。他还有些枝叶,还用著我们几个要紧的人。”说著,恐怕有人听见,把头别转来望著门外。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使,走了进来,望著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斯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斯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斯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还是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两位整一整衣帽,叫管家拿著帖子,向贡生谢了扰,一直来到宅门口,投进帖子去。
知县汤奉接了帖子,一个写“世侄张师陆”。一个写“门生范进”。自心里沉吟道:“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但这回同我新中的门生来见,不好回他。”吩咐快请。二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因说道:“真是得罪的很。我这敝教,酒席没有甚么吃的,只这几样小菜,权且用个便饭。敝教只是个牛羊肉,又恐贵教老爷们不用,所以不敢上席;现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来牌票甚紧,衙门里也都没得吃。”掌上烛来,将牌拿出来看著。
一个贴身的小斯,在知县耳跟前悄悄说了几句话,知县起身向二位道:“外面有个书办要回话,弟去一去就来。”去了一时,只听得吩咐道:“且放在那里。”回来又入席坐下,说了失陪,向张静斋道:“张世兄,你是做过官的,这件事正该与你商量,就是断牛肉的事。方才有几个教亲,共备了五十斤牛肉,请出一位老师父来求我,说是要断尽了,他们就没有饭吃,求我略松宽些,叫做瞒上不瞒下,送五十斤牛肉在这里给我。却是受得受不得?”
张静斋道:“老世叔,这句话断断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一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就如雪夜访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你以为天下事都靠著你们书生。’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又用毒药摆杀了。这个如何了得!”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问道:“这事如何处置?”张静斋道:“依小侄愚见,世叔就在这事上出个大名;今晚叫他伺候。明日早堂,将这老师父拿进,打他几十个板子,取一面大枷枷了,把牛肉堆在枷上,出一张告示在傍,申明他大胆之处。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知县点头道:“十分有理!”当下席终,留二位在书房住了。
次日早堂,头一起带来,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衙,那鸡屁股里唰喇的一声,□出一泡稀屎来,从头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沾成一片,两边看的人都笑。
第二起,教将老师父带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才”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的紧紧的,只剩得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众回子心里不服,一时聚众数百人,鸣锣罢市,闹到县前来,说道:“我们就是不该送牛肉来,也不该有死罪!这都是南海县的光棍张师陆的主意。我们闹进衙门去,揪他出来一顿打死,派出一个人来偿命!”只因这一闹,有分教:‘贡生兴讼,潜踪来到省城;乡绅结亲,谒贵直游京国。’——
正文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话说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父,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口口声声只要揪出张静斋来打死。知县大惊,细细在衙门里追问,才晓得是门子泄漏风声;知县道:“我再不对,到底是一县之主,他敢对我怎样!设或闹了进来,看见张世兄,就有些开交不得了。如今须是设法先把张世兄弄出去,离了这个地方才好。”忙唤了几个心腹的衙役进来商议;幸得衙门后身紧靠著北城,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位系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了。
这里学师典史,俱出来安民,说了许多好话,众回子渐渐的散了。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禀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汤奉见了按察司,摘去纱帽,只管磕头;按察司道:“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太轻率些;枷责就罢了,何必将牛肉堆在枷上?这成何刑法?但此刁风也不可长,我这里少不得捉几个为头的,尽法处置。你且回衙门去办事,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汤知县又磕头道:“这事是卑职不是;蒙大老爷保全,真乃天地父母之恩,此后知过必改。但大老爷审断明白了,这几个为头的人,还求大老爷发下卑县发落,赏卑职一个脸面。”按察司也应承了。知县叩谢出来,回到高要。
过了些时,果然把五个为头的回子判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发来本县发落。知县看了来文,挂出牌去。次日早晨,大摇大摆的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一个叫做王小二,是贡生严大位的紧邻,去年三月内严贡生家一口才生下来的小猪,走到他家去,他慌忙送回严家。严家说,猪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逼著出了八钱银子,把小猪就卖给他。这一口猪,在王家已养到一百多斤,不想错走到严家去,严家把猪关了。小二的哥哥王大走到严家讨猪,严贡生说,猪本来是他的,要讨猪,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王大是个穷人,那有银子,就同严家争吵了几句,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杆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腿都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严贡生,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找著严二老官。二老官叫做严大育,字致和,他哥字致中,两人是同胞弟兄,却在两个宅里住。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严致和见差人来说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见哥哥又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忙打发小斯去请两位舅爷来商议。他两个阿舅姓王,一个叫王德,是学府禀膳生员;一个叫王仁,是县乐禀膳生员;都做著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听见妹丈请,一齐走来。严致和忙把这件事从头告诉一遍:“现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样料理?”王仁笑道:“今兄平日常说同汤公有交情的;怎么这一点事就吓走了?”严致和道:“这话也说不尽;只是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家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他也不肯回来。”王仁道:“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
王德道:“你有所不知,衙门里的差人,因妹丈有碗饭吃;他们做事,只拣有头发的抓,若说不管,他就更要的人紧了。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请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谅这也没有多大的事。”王仁道:“不必又去求人,就是我们愚兄弟两个去寻了王小二、黄梦统,到家替他分说开;把猪还给王家,再拿些银子,给他医那打坏了的腿;黄家那借约,查了还他。一天的事,都没有了。”
严致和道;“老舅说的也是,只是我家嫂也是个糊涂的人,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也不听教训。他怎肯把这猪和借约拿出来?”王德道:“妹丈,这话也说不得了。假如今嫂令侄拗著,你认晦气,再拿出几两银子,折个猪价,给了姓王的;黄家的借约,我们中间人立个字据给他,说寻出作废纸无用。这事才得解决,才得耳根清净。”当下商议已定,一切办得妥当。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过了几日,料理了一席酒,请二位舅爷来致谢;两个秀才,拿班作势,在馆里又不肯来。严致和吩咐小斯去说;“奶奶这些时身体不舒服。今日一者请吃酒,二者奶奶要同舅爷们谈谈。”二位听见这话,方才来。严致和即刻迎进厅上。吃过茶,叫小斯进去通知奶奶,丫鬟出来,请二位舅爷。
进到房内,抬头看见他妹子王氏,面黄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粟子、办围碟。见他哥哥进来,放下手边的事过来相见。奶妈抱著妾生的小儿子,年方三岁,带著银项圈,穿著红衣服,来叫舅舅。二位吃了茶,一个丫鬟来说:“赵新娘进来拜舅爷。”二位连忙道:“不劳罢!”坐下说了些家常话,又问妹子的病。总是虚弱,该多用补药。
说罢,前厅摆下酒席,让了出去上席;叙些闲话,又提起严致中的话来。王仁笑著向王德道:“大哥!我倒不解他家老大那宗文笔,怎会补起禀来的?”王德道:“这是三十年前的话。那时宗师都是御史出身,本是个员吏出身,知道什么文章!”王仁道:“老大而今越发离奇了我们至亲,一年中也要请他几次,却从不曾见他家一杯酒。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里扰过一席酒。”王德愁著眉道:“那时我不曾去。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出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分子,县里狗腿差是不消说,弄了有一二百吊钱。还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过两个月在家吵一回,成甚么模样!”
严致和道:“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逐日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梨花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你说这事如何是好!”二位哈哈大笑。笑罢,说:“只管讲这些混话,误了我们吃酒。快取骰盆来!”
当下取骰子送与大舅爷:“我们行状元令。两位舅爷,一人行一个状元令,每人中一回状元,吃一大杯。”两位就中了几回状元,吃了十几杯。却又古怪,那骰子竟像知人事的,严监生一回状元也不曾中,二位拍手大笑。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
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的重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总不见效。看看卧床不起。生儿子的妾在旁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他病势不好,夜晚时,抱了孩子在床脚头坐著哭泣,哭了几回。
那一夜道:“我而今只求菩萨把我带了去,保佑大娘子好了罢。”王氏道:“你又疑了!各人的寿数,那个是替得的?”赵氏道:“不是这样说。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他爷四十多岁,只得这点骨血;再娶个大娘来,各养的各疼。自古说:‘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这孩子料想不能长大,我也是个死数。不如早些替了大娘去,还保得这孩子一命。”王氏听了,也不答应。赵氏含著眼泪,逐日煨药煨粥,寸步不离。一晚,赵氏出去了一会,不见进来;王氏问丫鬟道:“赵家的那里去了?”丫鬟道:“新娘每夜摆个香桌在天井里,哭天求地,他要替奶奶,保佑奶奶就好。今夜看见奶奶病重,所以早些出去拜求。”王氏听了,似信不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带挈(qiè)
作揖(yī)
行事(háng)
星宿(sù)
B.兀自(wù)
解元(ji?)
痴心(chī)
簇拥(cù)
C.报帖(ti?)
拙病(zhuō)
踱步(dù)
攥着(zuàn)
D.腆着(ti?n)
桑梓(z?)
侥幸(ji?o)
相公(xi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尖嘴猴腮
平起平座
千恩万谢
狗血喷头
B.万惯家私
不省人事
东张西望
淋淋漓漓
C.不三不四
痰迷心翘
昏昏沉沉
喜从天降
D.方面大耳
今非昔比
不由分说
夹七夹八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B.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旅费)
C.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
D.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顾虑)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和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B.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C.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D.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5.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屠户把银子__________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__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__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__……
A.放



B.捏



C.攥



D.攥



6.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话表明胡氏对丈夫的关心。
B.“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这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这段话表现老太太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无奈心理。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句写张乡绅故意与范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7.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作者分别依次是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明末清初的张岱。他们各自都有内心的坚守,范仲淹坚守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醉卧琅琊看淡宦海沉浮,坚守“与民同乐”,张岱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坚贞,遗世独立,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C.《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短篇讽刺小说集《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文章以讽刺的笔法,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至深。此篇与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均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D.“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中的青鸟是信使的代称;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的辞藻。
8.学习了本文后,某班举行了一次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对联)
围绕《范进中举》一课的内容,语文课代表写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观点)
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息时报》6月3日消息:高考临近之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帖”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而中国古代名人一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键,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9.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文段的主要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甲】段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范进发疯的过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过程。(4分)
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
11.
【甲】段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造成他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本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12.
【甲】段选文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描写,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来,并选一处谈谈它的作用。(4分)
???????????????????????????????????????????????????????????????????????
??????????
?????????????????????????????????
???????
???????????????????????????????
????????????
13.【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胡屠户?
?????????????????????????????????
???????
???????????????????????????????
????????????
14.
请仔细揣摩范进发疯时说的“噫!好了!我中了!”中“好了”所蕴藏的深层含义。(4分)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杜慎等又走到山项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全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
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将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排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全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榎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赶路的人,也买了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一种水上燃放的花炮)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选自《儒林外史》,[清]吴敵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有删改)
15.
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
我最想到______去玩,因为__________
16.
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
17
小明在阅读中疑感:“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
18.
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诗作不超过六行)
19.
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南京味儿,如,鮑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家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一手拎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离开公园偏僻处的花圃,踏上了游区一条林间曲径。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和我交肩而过,一个个向花儿投来欣赏的目光。
嘿,两盆都是名种,怎会不具魅力:右手这“白和平”,就像和平鸽的银翎玉羽,素白无瑕;左手的“玉香”,宛若西子的凝脂粉面,尔雅娇媚。我在繁忙的的教学工作之余,喜欢养花育卉。这两个品种,我向往已久,今天靠着熟人的条子,找了花圃的主任,享受了优惠售价,终于觅求到手。
  “这月季多少钱一盆?”一位壮年游客在我面前停住。
  怎么回答呢?据花圃主任说,对外售价要五六元;我有条子,只算两元。这实情怎好向一个陌生人公开?于是我谎话脱口而出:“五六元。”但我感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凝涩,有些颤抖。
  “到底是五元还是六元?”问者似笑非笑,神情显得有些诡秘,不可捉摸。
  问得这样顶真,奇怪!讨厌!……呃,不对,这人穿戴和仪表显示的气派,像个领导干部。说不定就是这个大公园的负责人,甚至还可能是园林管理局长。万一真是,我若被追逼得吐出真情,岂不既要出自己的洋相,又可能给花圃主任添什么麻烦……我身子猛地一热,额上一下渗出了涔涔细汗。此时此刻,我真像一个受审者,但只得咬死假供:“是五元。”
  他微微一笑,两眼倏然一瞥,悠悠离去。他那目光里,分明蕴含着十分明显的生疑和轻蔑。
  难怪呵,规定的价格到底是五元还是六元,我并不清楚。这样肯定地回答是五元,不依旧可能给人留下一些可疑的痕迹?……
  我拎着花朝前踯躅,心儿在微微颤抖。
  又有三四个游客徜徉而来。他们老远就把目光投向我的月季。这一对对目光是表示的赞赏,爱慕?不,不像;像是询问,似乎还带有审鉴和疑虑的成份。也许言语查询随后就会袭来。我必须马上觅得可信的谎言准备招架。嗨,我的大脑是这样迟钝,什么话也想不出……不对,这以后一路上,这目光还会遇到多少次?我的心还要受多少次怀疑和蔑视的鞭挞?这是个值得忧虑的未知数。我不能再朝前走了,必须弄清这花每盆定价究竟是几元,必须谨慎想一想:到底该怎么办?
  我恨这盆花不能藏进衣袋,只能像小偷一样躲避着人们的目光,急匆匆溜回了花圃。我找会计查看了价目表。这两盆花,每盆应当是四元——并不是五六元。
  看我,崇拜了熟人的条子,相信了花圃的主任,受人诓骗,还去欺蒙别人,多可怜又多可笑!四十多岁的人,多年来屡见的是学生和家长尊敬的目光,从中品尝到的,总是自豪和安慰的蜜汁。而这一回,为占几元钱的便宜,在人格和精神上,却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何苦呢?
  我毅然从衣袋里掏出四元钱,重重地放到会计面前:“给我补开张发票!”……
  我带着补开的发票,拎着两盆月季,重新踏上那条林间曲径。
  “这花是多少钱一盆的?”又有人发问了。
  “四元。”我的嗓音变得特别清脆,响亮。
  投来的目光有怀疑也有相信,也许都不无道理,不管怎样,我还是巴望一路上所遇到的人都能把目光投来,都能向我发问。我还要尽量把花拎得高些,让它们更显眼些。我要堂堂皇皇地显出这名种的可贵!
20.
引号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A
表示引用,
B
表示特定称谓,C
表示强调,
D
表示否定,E
表示反语,有讽刺作用。文中“白和平”的引号属于哪一种用法?(

21.
“怎么回答呢?据花圃主任说,对外售价要五六元;我有条子,只算两元。”试分析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的?
22.
“这实情怎好向一个陌生人公开?”这“实情”是指什么?
23.
从第十二自然段中,寻找出“诓骗”一词的同义词。(

24.
行文结束时,“我还要尽量把花儿拎得高些,让它们更显眼些。”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我”要堂堂皇皇地显出这月季花的名贵。
  B
“我”要向人们显示我不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
  C
“我”要让大家都来欣赏月季花的艳丽。
  D
“我”要向人们显示,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我补足了月季花的差价,从而证明我在人格和精神上的高尚。
第22课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带挈(qiè)
作揖(yī)
行事(háng)
星宿(sù)
B.兀自(wù)
解元(ji?)
痴心(chī)
簇拥(cù)
C.报帖(ti?)
拙病(zhuō)
踱步(dù)
攥着(zuàn)
D.腆着(ti?n)
桑梓(z?)
侥幸(ji?o)
相公(xiàng)
【答案】D
【解析】识记并积累多音字和重点词语的读音。A.宿——xiù;B.解——jiè;C.踱——duó;故选D。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尖嘴猴腮
平起平座
千恩万谢
狗血喷头
B.万惯家私
不省人事
东张西望
淋淋漓漓
C.不三不四
痰迷心翘
昏昏沉沉
喜从天降
D.方面大耳
今非昔比
不由分说
夹七夹八
【答案】D
【解析】A.座——坐;B.惯——贯;C.翘——窍;故选D。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B.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旅费)
C.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
D.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顾虑)
【答案】C
【解析】
“火候”在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和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B.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C.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D.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答案】A
【解析】褒词贬用。
5.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屠户把银子__________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__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__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__……
A.放



B.捏



C.攥



D.攥



【答案】D
【解析】因为胡屠户视财如命。所以根据“紧紧的”可以判断一空应为“攥”,排除AB;根据“过来”一词可以判断这里应该是“舒”;根据“回去”一词,可以判断应该是“缩回去”,最后把银子“揣”在腰里,体现了他对银子的珍视。故选D。
6.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话表明胡氏对丈夫的关心。
B.“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这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这段话表现老太太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无奈心理。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句写张乡绅故意与范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答案】B
【解析】“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这句写“众邻居”曲意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态。
7.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作者分别依次是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明末清初的张岱。他们各自都有内心的坚守,范仲淹坚守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醉卧琅琊看淡宦海沉浮,坚守“与民同乐”,张岱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坚贞,遗世独立,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C.《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短篇讽刺小说集《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文章以讽刺的笔法,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至深。此篇与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均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D.“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中的青鸟是信使的代称;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的辞藻。
【答案】C
【解析】《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不是短篇。故选C。
8.学习了本文后,某班举行了一次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对联)
围绕《范进中举》一课的内容,语文课代表写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观点)
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息时报》6月3日消息:高考临近之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帖”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而中国古代名人一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①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为了培养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传授文化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社会而言。是为了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服务。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是统治者愚民、巩固统治的手段。(意近即可)
②(示例)这样做可以让大家笑一笑,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间接帮助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当然,如果真正把范进作为偶像顶礼膜拜起来,则是不可取的。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下联应与上联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横批是对对联内容的概括或补充,一般为四个字。与“忆往昔”对应的应该是“看今朝”;“无”对“有”,如“有酒有肉”“有房有地”;“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范进的亲戚、邻居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在他中举后纷纷转变态度,都来“锦上添花”。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所以横批可以为“世态炎凉”。
(2)①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来谈,观点合理即可。如: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是不一样的。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科举制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科举制度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观点。可以从赞同与不赞同两个方面来回答。赞同的理由围绕“能缓解考生压力”来阐述,不赞同的理由则可以围绕“把范进当偶像不可取”来阐述,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键,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9.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文段的主要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乙】范进还钱给胡居户。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解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和事件,可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0.
【甲】段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范进发疯的过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过程。(4分)
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
【答案】①昏厥;②疯跑;③跌倒;④疯走上集
【解析】按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层次,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如“笑”“不省人事”“飞跑”等。语言要按题目要求,简洁顺畅。
11.
【甲】段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造成他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本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意思对即可)
【解析】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据此解答问题。
12.
【甲】段选文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描写,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来,并选一处谈谈它的作用。(4分)
???????????????????????????????????????????????????????????????????????
??????????
【答案】示例:如: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解析】首先是分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掌握它们的作用。然后列举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具体分析。
13.【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胡屠户?
【答案】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前据后恭、爱钱如命、虚伪的市侩小人形象。
【解析】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所用的描写方法,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乙】段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刻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即可。
14.
请仔细揣摩范进发疯时说的“噫!好了!我中了!”中“好了”所蕴藏的深层含义。(4分)
?????????????????????????????????
???????
???????????????????????????????
????????????
【答案】“我”终于中举了,以后就会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解析】结合范进渴望中举而屡试不中的境况以及一家的困顿生活进行分析,即可知“好了”的深层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杜慎等又走到山项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全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
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将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排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全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榎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赶路的人,也买了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一种水上燃放的花炮)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选自《儒林外史》,[清]吴敵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有删改)
15.
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
我最想到______去玩,因为__________
16.
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
17
小明在阅读中疑感:“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
18.
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诗作不超过六行)
19.
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南京味儿,如,鮑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家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答案】15.
(1).
示例:清凉山
(2).
很想去看看今天的清凉山和书中的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杜少卿醉游时的绿柳掩映、竹树环合等美景。(言之成理即可)
16.
示例:“六朝烟水气”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赞美了南京人不俗的气质和品味,体现了南京人久经历史风雨后所具有的淡泊物质利益、追求心灵满足的个性特征。
17.
示例:这里的金杯是表现杜少卿名士风流的一个重要物品。反复写杜少卿当众拿着金杯,正是为了显现他不吝金钱的个性,不仅没有把他写俗,反而更突出了他卓然不群的风度。
18.
示例:在山水城林的画卷里/在六朝烟雨的迷蒙中/你/披一身暖色的夕照/温情了我的梦
19.
(1).
示例:《骆驼样子》里的北京味儿
(2).
①书里有不少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方言,如“闹慌”“要骨头”等。
②书里有不少今人垂涎的老北京美食,像糖瓜、豆汁儿、卤煮豆腐。
③展现了老北京人丰富的日常生活,如在天桥喝茶、在积水潭垂钓等。
【解析】
15.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清凉山,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鳴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因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如此之美,
吸引读者前去观赏。
16.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本: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目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平民百姓养家糊口之余仍有闲情逸致一观美景,体现了南京人不俗的气质和品味,追求心灵满足。
17.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少卿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社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全杯,大笑着,在清凉山网子上走了一里多路。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金杯乃贵重物品,是平民百姓难得之物,从而体现杜少卿是上层名士。在古代,这些风流文人往往视金钱为粪土,难得的金杯只是杜少卿的玩物。和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卓尔不凡。
18.考查语言应用。所写诗歌内容健康向上,抒发喜爱之情,符合行数要求即可。
19.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和应用。所选内容一定要精炼、具体。所列提纲要和专题名称一一对应。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一手拎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离开公园偏僻处的花圃,踏上了游区一条林间曲径。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和我交肩而过,一个个向花儿投来欣赏的目光。
嘿,两盆都是名种,怎会不具魅力:右手这“白和平”,就像和平鸽的银翎玉羽,素白无瑕;左手的“玉香”,宛若西子的凝脂粉面,尔雅娇媚。我在繁忙的的教学工作之余,喜欢养花育卉。这两个品种,我向往已久,今天靠着熟人的条子,找了花圃的主任,享受了优惠售价,终于觅求到手。
  “这月季多少钱一盆?”一位壮年游客在我面前停住。
  怎么回答呢?据花圃主任说,对外售价要五六元;我有条子,只算两元。这实情怎好向一个陌生人公开?于是我谎话脱口而出:“五六元。”但我感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凝涩,有些颤抖。
  “到底是五元还是六元?”问者似笑非笑,神情显得有些诡秘,不可捉摸。
  问得这样顶真,奇怪!讨厌!……呃,不对,这人穿戴和仪表显示的气派,像个领导干部。说不定就是这个大公园的负责人,甚至还可能是园林管理局长。万一真是,我若被追逼得吐出真情,岂不既要出自己的洋相,又可能给花圃主任添什么麻烦……我身子猛地一热,额上一下渗出了涔涔细汗。此时此刻,我真像一个受审者,但只得咬死假供:“是五元。”
  他微微一笑,两眼倏然一瞥,悠悠离去。他那目光里,分明蕴含着十分明显的生疑和轻蔑。
  难怪呵,规定的价格到底是五元还是六元,我并不清楚。这样肯定地回答是五元,不依旧可能给人留下一些可疑的痕迹?……
  我拎着花朝前踯躅,心儿在微微颤抖。
  又有三四个游客徜徉而来。他们老远就把目光投向我的月季。这一对对目光是表示的赞赏,爱慕?不,不像;像是询问,似乎还带有审鉴和疑虑的成份。也许言语查询随后就会袭来。我必须马上觅得可信的谎言准备招架。嗨,我的大脑是这样迟钝,什么话也想不出……不对,这以后一路上,这目光还会遇到多少次?我的心还要受多少次怀疑和蔑视的鞭挞?这是个值得忧虑的未知数。我不能再朝前走了,必须弄清这花每盆定价究竟是几元,必须谨慎想一想:到底该怎么办?
  我恨这盆花不能藏进衣袋,只能像小偷一样躲避着人们的目光,急匆匆溜回了花圃。我找会计查看了价目表。这两盆花,每盆应当是四元——并不是五六元。
  看我,崇拜了熟人的条子,相信了花圃的主任,受人诓骗,还去欺蒙别人,多可怜又多可笑!四十多岁的人,多年来屡见的是学生和家长尊敬的目光,从中品尝到的,总是自豪和安慰的蜜汁。而这一回,为占几元钱的便宜,在人格和精神上,却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何苦呢?
  我毅然从衣袋里掏出四元钱,重重地放到会计面前:“给我补开张发票!”……
  我带着补开的发票,拎着两盆月季,重新踏上那条林间曲径。
  “这花是多少钱一盆的?”又有人发问了。
  “四元。”我的嗓音变得特别清脆,响亮。
  投来的目光有怀疑也有相信,也许都不无道理,不管怎样,我还是巴望一路上所遇到的人都能把目光投来,都能向我发问。我还要尽量把花拎得高些,让它们更显眼些。我要堂堂皇皇地显出这名种的可贵!
20.
引号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A
表示引用,
B
表示特定称谓,C
表示强调,
D
表示否定,E
表示反语,有讽刺作用。文中“白和平”的引号属于哪一种用法?(

【答案】
B
【解析】辨析引号的作用。
21.
“怎么回答呢?据花圃主任说,对外售价要五六元;我有条子,只算两元。”试分析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的?
【答案】
间接(或侧面)
【解析】理解并熟练掌握叙述的角度,为避免叙述的单一,给读者带来乏味,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时要注意分辨和体会。
22.
“这实情怎好向一个陌生人公开?”这“实情”是指什么?
【答案】
这实情是指两盆月季花,对外售五六元;我有条子,只算两元。
【解析】要根据语境,即上下文辨明指代词的指代意义。
23.
从第十二自然段中,寻找出“诓骗”一词的同义词。(

【答案】
欺蒙
【解析】首先要理解“诓骗”一词的含义,然后据此在指定段落中寻找含义与之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24.
行文结束时,“我还要尽量把花儿拎得高些,让它们更显眼些。”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我”要堂堂皇皇地显出这月季花的名贵。
  B
“我”要向人们显示我不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
  C
“我”要让大家都来欣赏月季花的艳丽。
  D
“我”要向人们显示,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我补足了月季花的差价,从而证明我在人格和精神上的高尚。
【答案】
D
【解析】理解重点语句意思需要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懂得句不离篇的解释原则。文中记述了因为两块钱的差价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表明“我”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知识分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范进中举
目录
《儒林外史》
1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3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6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9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2
清之讽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7
文木先生传
20
《儒林外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士林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他的族兄吴檠也说:“他人入室考钟鼓,怪恶声封狼贪。”(吴檠《为敏轩三十初度作》,金榘《泰然斋集》卷二附)这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萌生了与仰仗祖业和门第过寄生生活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的念头。于是,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金两铭《和(吴檠)作》,同前)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文木山房集》卷四)在家乡亲友的讥笑和世俗舆论压力下,他在33岁时,怀着决绝的感情,变卖了在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时代思潮在他思想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六朝故都南京的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唱出了“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内家娇》)的心声,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吴敬梓的生活陷入困境,常典当度日,甚至断炊挨饿。由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他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屈服。乾隆十六年(1751),当乾隆首次南巡,在南京举行征召,许多文人迎銮献诗时,吴敬梓却没有去应试,而是像东汉狂士向栩一样“企脚高卧”。(金兆燕《寄吴文木先生》,《棕亭诗钞》卷三)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程晋芳《哭吴敏轩》,《勉行堂诗集》卷九)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吴敬梓在穷愁困苦中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传世杰作。《儒林外史》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转向学术研究。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他的主要事迹与吴敬梓基本相同,而且是按照生活中原有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如杜少卿在父亲去世后的“平居豪举”,借病不参加博学鸿词的廷试、祭泰伯祠等。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儒林外史》是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除《儒林外史》外,吴敬梓还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清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以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十馀篇。据金和、沈大成的记载,吴敬梓的儿子吴良在其父身后编定有12卷本《文木山房集》,可惜至今未发现。至于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还有“《诗说》若干卷”,可惜已失传,只能从前人的诗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语。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派生的“名士”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小说开篇第一回,就借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在标举了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榜样后,作为强烈对比,紧接着描写了两个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胡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偶然路过的举人王惠更加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身份;大吃大喝,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王惠走后,“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鲜明的对照,让周进去回味,去仔细咀嚼。后来,周进连村塾教书匠这个饭碗也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因此,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可是命运突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他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国子监司业,奚落过他的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范进考了二十馀次,到54岁还是童生。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由于周进同病相怜的赏识,考取了秀才并又中了举,脆弱的神经经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竟然发了疯,半天才清醒过来。范进中举之后,他的丈人胡屠户、乡绅张静斋以及邻里,立刻从鄙薄变为谄谀。先前胡屠户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在却说“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一向有失亲近”的张静斋也连忙送银子,赠房产。只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范进的母亲为这瞬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讶、困惑、欣喜,以至“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归天去了”。
  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以至范进当了主考官竟然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不知是何许人。同时,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鲁小姐受其父鲁编修的教育,信了父亲说的八股文做得好,“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别的“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的昏话,从小就读经书,习八股。自己不可能去参加科举,只得寄希望于丈夫,不料丈夫对八股时文却“不甚在行”,鲁小姐非常伤心,新婚燕尔却愁眉泪眼,长吁短叹,以为“误我终身”。后来又把举业梦寄托在儿子身上,4岁起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在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作者用5回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如何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洋洋得意了。这是一个造成人品堕落的社会,因而只有人品堕落的人才能在这个人生舞台上得到施展。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王惠由举人而进士,补授南昌知府,一到江西就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为了实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发财梦,他把原任衙门里的“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换成了“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戴着科举功名帽子的在乡士绅,则成了堕落无行的劣绅。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他利用自己的特权和与官府的关系,无耻地讹诈和欺压百姓。一口新生小猪误入邻家,他声称寻回来“不利市”,逼人买下,待邻家养到一百多斤了,一次错走进严家来,他又把猪关了不还,还把来讨猪的邻居打折了腿。一纸并未付款的借约当时未还,后别人来讨还,他竟索要利银。他为儿子娶媳妇雇了两只船,立契到后付船钱,他却挖空心思设计了一个圈套,剩下几片云片糕,故意丢在舵工顺手的地方,诱使舵工吃掉,上岸时诈称那是他花几百两银子买的“药”,要写帖子把舵工送到衙里打板子,船家只好求饶。他在臭骂一顿之后赖掉船钱扬长而去。
  如果说通过严贡生主要揭露利用科举功名欺压百姓的劣行,那么,王仁、王德这一对难兄难弟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当王仁、王德的妹妹病危时,妹夫严监生请他们来商议将妾赵氏扶正的问题。他们先是“把脸来丧着不则一声”,当严监生每人送一百两银子后,他们“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他们又拿了严监生的五十两银子,“义形于色地去”操办将赵氏扶正的宴席了。他们根本不顾骨肉亲情,是“忘仁忘德”、虚伪势利的小人。
  作品除了写以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八股迷,戴着科举功名帽子的士绅之外,还写了寄生于举业文事的八股选家马纯上的赤诚与愚昧。马二先生是个正派人物,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他与匡超人萍水相逢,却怜才助贫,赠送银两、衣物,让他回家侍奉父母;对蘧公孙,虽是初交,却不惜罄囊为之销赃弥祸;对骗过他的洪憨仙,仍捐资为之装殓送殡。他真诚地用毕生的精力投入举业文事。他对八股情有独钟,无怨无悔,据他自己说:“小弟补禀二十四年,蒙历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他热心地宣扬八股取士的制度,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他全身心地投入八股文的选评,希望能帮助年轻人去争取功名富贵。马二先生痴迷于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那套文思定势取消了他鉴赏美景的能力,所以游西湖时,对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浑然不觉。他的才华枯萎了,头脑里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汇了,所以游了半天西湖,搜索枯肠,才说出一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的套话。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ㄕ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已故中堂之子,现任通政之弟娄三、娄四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在京师闲得无聊,返回故里,在江湖上访士求贤,想博得战国时信陵君、春申君求贤养士的美名,于是一伙“名士”聚集在他们周围,凑成了一个莺ㄕ湖聚会,“席间八位名土,带挈杨执中的蠢儿子杨老六也在船上,共合九人之数。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作者通过聚会前后的介绍,揭示了“名士们”的滑稽丑态。杨执中是个呆子,就像他手里摩弄的炉一样是个待价而沽的“古董”。权勿用被杨执中吹捧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高人,后来杨执中的儿子偷了权勿用的钱,两人吵架,杨执中骂他是疯子。权勿用被人告发,衙役“把他一条链子锁去了”。更可笑的是“侠客”张铁臂半夜从屋檐上滚下来,提一革囊,声称是仇人的脑袋,吓得二娄心胆皆碎,骗走五百两银子,并谎称可以用药水顷刻间化人头为水,二娄信以为真,又设“人头会”,请“名士们”来欣赏。众人齐聚,张铁臂久等不到,革囊已臭了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个猪头。从此二娄“半世豪举,落得一场扫兴”,“闭门整理家务”,名士们也作鸟兽散了。
  西子湖畔聚集着一帮斗方名士。以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为首,还有冢宰后嗣胡三公子,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冒充秀才的盐商支剑峰等人,他们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攀附权贵,讨些残炙冷饭来慰藉内心对功名富贵的欲求。他们羡慕赵雪斋:“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这就道出了他们当名士的真实目的。但是,“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流露出这帮标榜“不讲八股”的名士们内心深处的悲哀。
  “莫愁湖高会”的导演是杜慎卿。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不但外表温文尔雅,而且颇有才气。他对朝政发些不同流俗的议论,赞扬永乐夺位,批评方孝孺迂阔古板。看不起萧金铉之类的斗方名士,也不屑于做假名士那些冒充风雅的“故套”,颇有点真名士的风度。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他精神的空虚无聊和虚伪做作。他顾影自怜,“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要徘徊大半日”。他一面称隔着三间屋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面却迫不及待地纳妾。他表面声称“朋友之情,更甚于男女”,实际上是酷好男风。季苇萧跟他开了个玩笑,给他介绍了个“美男”。他“次早起来,洗脸、擦肥皂,换了一套新衣服,遍身多薰了香”,兴冲冲地去拜访,结果“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一副油晃晃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这种期待中产生的反差,令读者捧腹大笑。他还想出一个不同于假名士们俗套的“希奇”办法,召集了全城一百多个做旦脚的戏子来表演,品评他们的“色艺”,“好细细看他们袅娜形容”。这次莫愁湖高会,不但满足了他的好色渴求,也为他招致了风流倜傥的美名,使“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
  如果说匡超人是中科举之毒而堕落变质的话,那么,牛浦郎就是由羡慕名士而颠狂痴迷。牛浦郎是市井小民,也没有读多少书,但是自作聪明,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他偷了店里的钱买书读,要破破“俗气”。后又偷甘露寺和尚珍藏的牛布衣的诗集,从中看到一条不费力气可以出名的路:“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于是就冒名行骗,以诗人牛布衣的身份骗取县官的信任,与官员往来,以此抬高身价,侮辱长辈,叫他的妻兄当仆人。后来他与另一个骗子牛玉圃相遇,两人互相利用,又互相算计,闹出一幕幕闹剧。他是个“自己没有功名富贵而慕人之功名富贵”的“鸡鸣狗吠之徒”。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杜少卿是作者殷情称颂的理想人物。他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杜少卿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汪盐商请王知县,要他作陪,他拒不参加,“我那得工夫替人家陆官”!王知县要会他,他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但到了王知县被罢官,赶出衙门,无处安身时,杜少卿却请他到家来住,“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
  杜少卿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他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但是,他敢于向封建权威挑战,对当时钦定的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认为《溱洧》一篇“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对《女曰鸡鸣》的解释是,提倡独立自主,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对当时盛行的看风水、迁祖坟的迷信做法,他极力反对,认为应“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他不受封建礼俗的拘束,“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他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他笃于夫妻情爱,别人劝他娶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虽然他的主张还受着封建孝道的影响,不很彻底,但在当时已是石破天惊的见解了。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沈琼枝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被盐商宋为富骗娶作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但杜少卿却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他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在名士风度中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的光彩。
  杜少卿表面上狂放不羁,但是仍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他的理想和追求并不为凡夫俗子所理解,被骂为“最没品行”的人,要子侄们在读书桌上贴一纸条,“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杜少卿在那样的社会里,只能陷入苦闷和孤独,他在送别虞博士时说:“老叔去了,小侄从今无所依归矣。”
  杜少卿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与贾宝玉同为一类人物,不过传统思想的烙印更深一些而已。
  庄绍光出身读书人家,少有才华,十一二岁就会做7000字的长赋。年近四旬,只闭门著书,不肯妄交一人。后被荐举,皇帝两度召见,有重用之意,但他深知朝廷的腐败,慨叹“看来我道不行了”,“恳求恩赐还山”。大学士太保公“欲收之门墙,以为桃李”,遭到他的拒绝。于是,太保公找借口让皇帝不要重用,只是允其还山,并把玄武湖赐给他。还乡之后,地方官吏纷纷来拜,“庄征君穿了靴又脱,脱了靴又穿”,恼怒之下,连夜搬往玄武湖,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吴敬梓的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颜元曾说:“如天下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李?恭《习斋先生年谱》卷下)《儒林外史》正是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迟衡山说:“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的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用以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庄绍光、迟衡山等真儒名贤,因“我道不行”而“处”而不出,但是,他们没有忘记社会责任,渴望能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
  他们倡议集资修建泰伯祠,以礼让天下的泰伯作为道德典范,借此习学礼乐,“成就些人才”,“助一助政教”。于是由大儒虞博士主祭,演出了一场鼓乐喧天的祭祀大典。接着又写了文武兼备的戍边将领萧云仙在青枫城带领农民垦田植树,兴修水利,开办学堂,开启民智,具体实施“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
  吴敬梓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但是却披着古代“礼乐兵农”的外衣。他的社会理想是走托古改制的路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基础,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曾几何时,传闻天下的泰伯祠就墙倒殿斜,乐器祭器尘封冷落,“贤人君子,风流云散”。萧云仙武功文治,轰轰烈烈,到头来却被工部核算追赔,破产还债,他的“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在探求理想的同时,对封建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王玉辉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迂拙夫子。当了30年秀才,考不上举人,进不了官场,却立志要写三部“嘉惠来学”的书,宣传封建礼教和礼仪。他不仅不惜以残年之力进行说教,而且身体力行。当女儿提出要以死殉节时,他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大加鼓励:“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当他得知女儿从夫自尽的噩耗时,还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这里,没有坏人引诱,也没有法律规定,却是顽固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使王玉辉的女儿自觉从容地绝食而亡,使王玉辉不自觉地成为“以理杀人”的帮凶。
  真儒名贤的教化不能挽救日下的世风,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五河县追名逐利、奉承谄媚的恶俗,汤公子和陈木南嫖妓的丑态,妓女聘娘官太太的迷梦,假中书的闹剧等等,充分揭露了社会的乌烟瘴气、卑鄙龌龊。
  作者既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他又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写出一群远离科举名利场,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
  当真儒名贤“都已渐渐消磨了”的时候,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季遐年,既以写字为生,又以写字自娱;王太是围棋高手,又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小贩;开茶馆的盖宽,画一手好画,但不攀附权贵;做裁缝的荆元,弹一手好琴,以此自遣。他们自食其力,多才多艺,安贫乐道,高雅脱俗,过着“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自在的日子。这“四大奇人”,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是,幻影终归是幻影,因为“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荆元悠扬的琴声“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婉转”,令人“凄然泪下”。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它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很难设想它还有可能以一个家庭、或几个主要人物构成首尾连贯的故事,完成作者的审美命题。如果那样,就有可能把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种种行为集中在几个人身上,造成某种箭垛式的笑料集锦。《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的独特形式。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致使有人感到“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三回末总评)。
  《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地写去。写他对湖光山色全无领略;肚子饿了,没有选择地“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见到书店就问自己的八股文选本的销路如何;看到御书楼连忙把扇子当笏板,扬尘舞蹈,拜了五拜;遇到丁仙祠里扶乩,就想问功名富贵;洪憨仙引他抄近路,他以为神仙有缩地腾云之法。这平淡无奇的描写却把这个八股选家的愚昧、迂腐的性格写活了。写匡超人回家,“他娘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通过这样平常的细节,把母亲对他的爱以“摹神之笔”刻骨铭心地写了出来。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严监生是个有十多万银子的财主,临死前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拿出十多两银子平息官司;为了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不得不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王玉辉劝女殉节,写出他内心的波澜:先是一次关于青史留名的侃侃而谈,接着是两次仰天大笑,后又写他三次触景生情,伤心落泪。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层层宕开,写出王玉辉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又如第一回多层次地揭示了时知县的内心世界。他先是在危素面前夸口,心想官长见百姓有何难处,谁知王冕居然将请帖退回,不予理睬。他便想:可能是翟买办恐吓了王冕,因此不敢来。于是决定亲自出马。可是他这一念头被另一种想法推翻,认为堂堂县令屈尊去拜见一个乡民,会惹人笑话。但又想到“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于是“当下定了主意”。这里,种种复杂心理不断转折、变幻,心态在纵向中曲线延伸,让人看到他那灵魂深处的活动。
  《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匡超人从朴实的青年到人品堕落,写出他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关系而改变的性格,在他性格变化中又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子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通过这一简洁的白描,夏总甲的身份、教养、性格跃然纸上。
  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第四十一回,杜少卿留朋友在河房看月,“那新月已从河底下斜挂一钩,渐渐的照过桥来”。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的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式,骄人欺人,较少对人物作内心剖白,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的言谈举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又如作者只写“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并没有剖白周进内心活动,人们却可以想象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如西湖边假名士的聚会,主要通过匡超人这个“外来者”的新鲜感受,看到这些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风雅的丑态。
  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繁的天然形态的艺术。《儒林外史》叙事的新特点与作者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吴敬梓怀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使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先生豁达人,哺糟而啜ㄤ,小事聊糊涂,大度乃滑稽”。(金兆燕《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吴敬梓是中国极其优秀的讽刺文学的古典作家,他的儒林外史,不仅是十八世纪中国小说界的杰出作,而且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不朽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国的白话小说,是在唐、宋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广大市民阶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由艺人的口头创作,演成话本,再由话本进为章回小说。到了明朝,章回小说在艺术上得到了高度的成就,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这些巨大的古典作品。明代末年,由於李卓吾、袁宏道、冯梦龙这些人对於小说的鼓吹与提倡,大大地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价值。到了十八世纪,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另一种新的面貌和精神。三国演义、水浒一类的古典巨著,无论故事内容和语言方面,大都是在几百年来人民创作的基础上,在民间流传的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再由某一个作家或是前后几个作家予以创造性的加工,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步一步提高起来的。因此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表现了相当浓厚的群众性与集体性。对於这样的作品,我们还只能认识它们的整体价值。十八世纪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产生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些作品中,表现了一个作家完整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表现出一个作家巨大的独创精神。他们写出了他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社会,以及自己的生活特征与思想面貌。一个作家的创作力量与创作态度,非常明确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作家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血肉联系。我们都知道,儒林外史、红楼梦的内容,不是在民间流传过组织过的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而是吴敬梓、曹雪芹独创出来的;它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是逐步提高的。而是吴敬梓、曹雪芹个人的天才的创造。就在语言的铸与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也呈现出他们特有的风格。在这些地方,说明了十八世纪的小说比起以前的作品来,有显著不同的特色和精神。
  
  △一
吴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他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出身於大官僚地主家庭,到了后期同样遭受极其穷困的境遇。吴敬梓的高祖吴沛,是一位理学大家,为东南学者宗师。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由编修做到侍读。祖父吴旦死得很早,但其伯叔祖吴?、吴晟,一为榜眼、一为进士。他父亲吴霖起是一个拔贡,做过赣榆县的教谕,人品高尚,对於富贵功名看惯了,不以为奇,一心一意要在学问上安身立命。做教谕诗,捐资兴学,教育子弟,后来不得意,辞官回家,不久便死了。吴敬梓自己说:“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夸马粪”(移家赋),“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儒林外史中语)。吴敬梓就在这样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就在这样一个八股世家里教养出来的。但是他不仅有很高的智慧,并且刻苦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对於学问辞章都有了深厚的基础。程晋芳说他“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文木先生傅)在文木山房集里,我们还可看到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后来他的学问愈广博,对那些浅薄无聊的八股文,更是看得一钱不值;思想愈深闳,对那些封建时代的进士翰林的科举功名,更觉得虚伪无味。於是他便从煊赫一时的八股世家里解放出来,从那大官僚地主家庭里解放出来;自二十岁中秀才后,就不去考举人进士,不去求民求名,一心一意地研究学问,一心一意地从事文学创作,追求他自己理想的生活,正如他所说“要求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祖上傅下来的田地银子,他在短期内都花得精光,生活陷入极端的穷困。他有钱的时候,有人利用他,欺骗他;等他一旦穷了,都来责骂他,嘲笑他,使他在家庭中社会上遭到极大的冷待。他在儒林外史里,借着高老先生的口,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把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三十四回)
这里的天长杜仪,正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他这样真实的写出自己“像讨饭的一般”的面影来,不仅没有半点惭羞之色,在字里行间,还对这种面影洋溢着喜爱和欣赏的感情,在这里正表现出这一位世家子弟思想的解放和人生观的转变。那位高老先生算是痛快地骂了他一顿,然而他的特色,他的人生价值,?正在这里。所以迟衡山听了,就对别人说道:“方才高老生这些话,分明是骂少卿(杜仪),不想倒替少卿添了许多身分。众位先生,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其实吴敬梓并不是什麽奇怪的人,而只是一个封建家庭的逆子,科举制度的版徒而已。在封建社会里,像迟衡山一类能认识他的人自然是少数,多的是高老先生一类的假道学,臧三爷、张俊民、王胡子、伊昭一类的骗子。所以吴敬梓说:“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减字木兰花)他处在那样一个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社会里,给他的报酬,必然是饥饿与贫穷,必然是世俗的无耻的诬蔑。吴敬梓开始痛恨他本县的风俗浇薄,人心不正,於是迁家到南京去,不料南京的社会一样使他失望。伊昭骂他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三十六回)这是当日知识分子给吴敬梓的侮辱。其实,扯谎骗钱的最没有品行的并不是吴敬梓,恰懊是伊昭自己。后来他的生活愈来愈穷困,冬天没有火,同朋友们在城外跑路,谓之“暖足”;卖了旧书去买米,有时候弄不到钱,就两天饿着不吃饭。但是他仍然刻苦读书,从事创作。“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穷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方秋,霖潦三四日,族祖告诸子曰:‘比日城中米奇贵,不知敏轩作何状,可持米三斗、钱二千、往视之。’至,则不食二日矣。”(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这一段文字,把吴敬梓晚年的穷困,写得极其真实动人,今日读了,还感着无限的同情与感慨。一位这样大的作家,社会上对他冷淡无情,结果是穷死在扬州,连殡殓的费用,还靠穷朋友来料理,这是封建社会的罪恶。在金兆燕甲戍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於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的长诗里,哀痛地写出了这位天才文人最悲惨的结局。其中有云:“踉跄至君前,瞪目无一词。左右为余言,顷刻事太奇:流澌,圭匕不及投,撒手在片时。幼子哭床头,痛苦遭鞭笞。作书与两兄,血泪纷淋漓。......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一笑看凌,横江天四垂。”从这里,使我们看到了吴敬梓在逝世之前,还是不脱那种豪逸洒脱的性格,也使我们看到他在客地凄惊、与世长逝时的惨淡情状。金兆燕是第一个刻儒林外史的人,他另有一首寄吴文木先生七古,对吴氏晚年的思想与生活也写得很详尽。
吴敬梓毕竟是一个非常的人,他绝不因穷困而改变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向科举投降,向旧社会屈服。他能在帝人不能忍受的穷困里,丝毫不怨恨不后悔,反面更坚强更稳固起来,把握自己的生命与精力,发挥创作的热情,挥舞着他那锋利无比的讽刺的刀剑,刻划他经历过的人生道路和观察到的丑恶社会,在那艰苦的生活的搏斗中,完成了他的杰作儒林外史。在两百多年前,在那八股社会里,吴敬梓选择了白话小说的体裁,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形式,作为向旧社会斗争的武器,正显出他的文学思想的进步。他对於白话文学价值的重视,绝非当代那些正统派的文学家和卫道派的理学家所能了解所能想像的。连他的好朋友程晋芳尚且感慨地说:“外史纪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怀人诗)在封建时代以小说传名,本来是被人看不起的。但到了今天,人人都知道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同水浒、红楼一样,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二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是巧妙地运用了讽刺文学的手法,向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与吃人的礼教,作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在古国古代儒家所鼓吹的温柔敦厚的文学思想传统里,讽刺文学是比较不容易发展的。诸子的寓言中,唐代的传奇中,元、明的戏曲中,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及其他作品中,虽说也流露出一点讽刺的光辉,但那光辉比较淡薄。到了儒林外史,吴敬梓才以嘻笑怒骂淋漓酣畅的文笔,以其观察社会的锐利透彻的眼光,向旧时代的道德,向旧时代不合理的制度以及种醉心利禄虚伪无耻的人们,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嘲笑与鞭打。在中国文学史上,初次树立起来古典讽刺文学的丰碑。
吴敬梓的时代,是清帝国的封建统治最巩固的时代,也是科举力量最厉害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开始是运用大屠杀和文字狱来残酷地压迫汉人,后来又利用科举功名来引诱汉人。这双管斋下的政策,对於封建统治政权的巩固,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到了吴敬梓时代,汉人的反清斗争,如狂风扫过了海面一样,已入了静止的状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大师们所传播的民族思想的影子,是愈来愈淡薄了。新起的知识分子,忘了前一辈血腥的馀痛,都把科举功名看作唯一的出路,把他们有用的生命,全部埋葬在八股文里面。所谓“十年窗下,一举成名”,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座右铭与安眠药。不管你怎样,只要你一旦进了学中了举,“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着背子斗米来的,也有促两只鸡来的”,甚至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第三回)所以胡屠户说:举人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再进一步就做大官发大财,便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所谓“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正是这些人做官发财的哲学。
  这种不要真才实学的考试制度,实际是巩固封建统治势力的重要基石。吴敬梓出身於八股世家,想要走科举功名的路,真是探囊取材,易如反掌,然而吴敬梓绝不这样做。他认识到八股文,决不是考选人才的办法,只是皇帝的愚民政策,是困死人才的毒计,是统制思想的武器。但几百年来,科举制度不仅是封建王朝的盛典,社会上都把它看作是无上的光荣,在广大人民中造成根深蒂固的虚荣的心理。只有进学、中举、点翰林,才是人生的理想,才是升官发财显亲扬名的道路。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马二先生的口,以半认真半嘲笑的态度说: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斋、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
这段文字,表面是推崇举业,其实?是讽刺举业,这便是吴敬梓讽世文学的技巧。他因为痛恨这种恶制度,因此他决心不从科举里求功名,决心要摧毁那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朋友中愈是会做八股文的他就愈加讨厌。程晋芳说他:
“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封建明代的知识分子自然很难了解他这种进步的思想。也就因为无人了解他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更觉得高超可贵,必然成为黑暗王国的一点光辉。所以他说:“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他把周进、范进的形象写得那麽鲜明,不仅充满着恨,同时也充满着怜悯。他的目的是要青年们研究真学问,造就真人才。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他借着王冕的口批评八股文说:“这个法?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读书人不讲学问不讲品格,两眼只望着功名利禄,自然什麽寡廉鲜耻的事都会做得出来。顾炎武说秀才们“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和字书偏旁”,又说八股文的毒害,过於秦始皇的焚书,这并不是夸张之辞。
吴敬梓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生长在那样的时代,对於科举社会的种种丑态与罪恶,见得多看得透,正如鲁迅所说:“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他在儒林外史中用辛辣讽刺的戈矛,生动而又真实地涂出了无数颜色鲜明的漫画,在那些画面上,交织着秀才、贡生、举人、翰林、斗方名士、八股选家、扬州监商、官吏乡绅各种人物的脸谱,这些丑态百出的人物,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成为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图卷。这些人物,彼此之间互相联系,错综复杂,构成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巩固封建统治势力的核心。吴敬梓的勇敢与进步,就在於他发挥了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的精神,向八股文宣战,向封建社会的核心进攻,并且得到一定的战绩。
讽刺文学的任务。要通过典型的形象和特点,深刻而无情地抓住并揭露现实中一切反面的现象,予以高度的概括。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创造出许多鲜明的典型形象,对腐旧、虚伪、落后的事物,进行了讽刺和批判,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凡是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能体会到周进、范进、汤知县、严贡生、胡屠户、王举人、张乡绅、牛布衣、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这一群人物的形象是刻划得多麽鲜明生动。通过这些形象,真的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对於封建社会,对於一切旧的虚伪的落后的事物,采取憎恨的不调和的态度。吴敬梓的爱与憎,在儒林外史里表现得非常分明。他处处同情那些弱者和穷苦的受压迫的下层人物,大官僚、假名士、大监商以及科举老爷们,都成为他憎恨的讽刺的对象。由於他能明确地认清自己的笔锋所指的对象,所以他的讽刺文学的锋芒,才能深入地刺进那些卑鄙无耻之徒的灵魂深处,才能把那些丑恶的讽刺对象,毫无隐瞒地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就在这里闪动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和笔力的犀利。讽刺作家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描写得愈真实愈深刻,他作品的效果和教育意义就愈有力量。摧毁垂死的腐朽的东西,发扬新的生机,新的力量,是讽刺作家的主要任务。
吴敬梓不仅刻划了许多鲜明概括的反面典型,也表露出一些正面形象。由於历史的限制,这些正面形象没有在儒林外史中占到主要的地位。但他也写出了王冕、沈琼枝、倪老爹、荆元、于老者这些自食其力不畏强暴的有品格有志气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今天自然不能符合我们的理想,但在二百多年前的旧时代,都是被人轻视践踏的,然而?是可敬可爱的人物。吴敬梓给他们以无限的敬意与同情,使读者体会到讽刺的创作者的人生理想。在闲斋老人的序文里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体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不仅说明了吴敬梓的写作态度,同时也说明了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吴敬梓不仅无情地鞭打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全面地嘲笑了那些不学无术的装模作样的知识分子,并且对於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与吃人的礼教,也作了尖锐的讽刺。第四回写范进中举以后,死了母亲,到汤知县那里去打秋风,那言谈举动,真实得细腻绝伦。第五回写王秀才议立偏旁,因为得了二百银子,就抬出三纲五常一大套道理来骗人。第四十八回写王三姑娘的殉节,更是深刻地描绘出礼教权威与内心苦痛的矛盾。在这些有笑有泪的文字里,各种人物的性情心术,一一活跃纸上,如见其肺腑。吴敬梓在这里把那些旧礼教旧道德的表皮一层一层地剥开,让那些丑恶的渣子显露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明了封建文化的本质,加强我们对於旧礼教旧道德的愤恨。
  
  △三
其次,吴敬梓对於妇女的见解,也值得我们重视。沈琼枝是一个独断独行的女子,因为不愿作妾,逃到南京去卖文为生。旧社会对她的观念,必然是轻视她。
迟衡山说:“这个明明借此勾引人,他能做不能做,不必管他。”武书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不带淫气;若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又不带贱气。”沈琼枝自己哀痛地说:“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封建社会男人眼里的女子,就是这样可怜的地位。但是吴敬梓?完全不同,他借着少卿的口说:“监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四十一回)这不仅骂了监商,提高了沈琼枝的身价,更重要提还从侧面击中了热中功名的士大夫的要害。以监商起家的宋为富,娶妾是娶惯了的,这次碰见了沈琼枝不肯屈服,他愤怒地红着脸道:“我们富商人家,一年至少要娶七八个妾,都像这麽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这种无赖的口吻,是多麽卑鄙无耻。在那哀哀无告的旧社会里,敬重和支援沈琼枝的就只有吴敬梓一人,在这里所表现的不是人情,而是正义、而是对旧制度恶势力的强烈的反抗。因此吴敬梓坚决地主张一夫一妻制,他觉得夫妇的和爱,便是人生的幸福,快乐的家庭。
季苇萧劝少卿娶妾时,少卿回答说:“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第三十四回)
吴敬梓的妻子虽死得很早,但也俩的感情是非常纯厚的。
吴敬梓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有科学的冷静的头脑,在儒林外史里,一扫过去小说中那些神鬼的荒诞,玄虚缥缈的奇谈以及因果轮回的迷信。他所描写的所表现的全是现实的事件,贯通全书的脉胳,无一不是我们耳闻目见的实际的日常生活。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超人的奇迹。如洪道士的炼金,张铁臂的欺世,在作者的笔下都露出了原形,加以无情的谴责。对於风水的邪说,作者尤为痛恨。在第四十四回里,写到“讲风水迁坟墓”的事,他发表了“那要迁坟的,就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的激烈议论。在这一方面所表现的,中国古代其他的小说都是比不上它。
吴敬梓的反科举、反礼教、反迷信,并且从各个角度上,批判上封建社会文化的虚伪和腐朽,都表现出他进步的思想内容。正因为他具有这样进步的思想基础,才能使他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而取得了讽刺文学的巨大成就。但儒林外史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他把希望寄?於古代的“纯儒”,眼光向往着几千年的空中楼阁,不是革新,而是恋旧。读书中的第三十七回,令人感到陈腐不堪,就在这里又表现出他思想中保守、落后的一面。
儒林外史的语言,基本上是普遍的口语,修辞造句,简炼纯净,而又时杂冷隽,更有助于它的表达能力,而有时又表现出富於机智、幽默的特色。他有时候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文言语等等,在刻划人物的性格上,都是恰到好处的。
钱玄同说:“水浒是方言的文学,儒林外史?是国语的文学,可以列为现在中等学校的模范的国语读本之一。”
作为长篇小说来看儒林外史,结构似不严密。正如鲁迅所说:“惟全书无主?,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过去通行的版本都是五十六回本,但据金和跋云:“先生著书皆奇数。是书原本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书画四士既毕,即接沁园春一词;何时何人妾增‘幽榜’一卷,其诏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骈语襞积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还其旧。”可见五十六回这一回是后人妄加的了。至于同治年间的六十一的后五回,那更是不可靠的了。
清之讽刺小说
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
若较胜之作,描写时亦刻深,讥刺之切,或逾锋刃,而《西游补》之外,每似集中于一人或一家,则又疑私怀怨毒,乃逞恶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击矣。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则有《钟馗捉鬼传》[1]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已同嫚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然不善治生,性又豪,不数年挥旧产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乙卯,安徽巡抚赵国麟举以应博学鸿词科,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而家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乾隆十九年卒于客中,年五十四(一七○一——一七五四)。所著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2]诗七卷,皆不甚传(详见新标点本《儒林外史》卷首)。
吴敬梓著作皆奇数,故《儒林外史》亦一例,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著者方侨居于金陵也。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敬梓又爱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程晋芳所作传云)故书中攻难制艺及以制艺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选家马二先生自述制艺之所以可贵云: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详见本书上元金和跋)。此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3],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后面都跟着自己的子,……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象些村庄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去,遇着一个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于是又往前走。……
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著琉璃瓦,……
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金字直匾,上写“敕赐净慈禅寺”;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那些富贵人家女客,成群结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觉得倦了,直着脚跑进清波门;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多走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第十四回)
至叙范进家本寒微,以乡试中式暴发,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两人(张静斋及范进)进来,先是静斋谒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
“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此外刻划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其述王玉辉之女既殉夫,玉辉大喜,而当入祠建坊之际,“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后又自言“在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则描写良心与礼教之冲突,殊极刻深(详见本书钱玄同序);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内,而能心有依违,托稗说以寄慨,殆亦深有会于此矣。以言君子,尚亦有人,杜少卿为作者自况,更有杜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吴蒙泉),有庄尚志(程绵庄),[4]皆贞士;其盛举则极于祭先贤。迨南京名士渐已销磨,先贤祠亦荒废;而奇人幸未绝于市井,一为“会写字的”,一为“卖火纸筒子的”,一为“开茶馆的”,一为“做裁缝的”。末一尤恬淡,居三山街,曰荆元,能弹琴赋诗,缝纫之暇,往往以此自遣;间亦访其同人。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这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督率着他五个儿子灌园。
……这日,荆元步了进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一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城西不比你们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元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携琴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候。……
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第五十五回)
然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至于此后有无贤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则作者但存疑问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传钞,后刊木于扬州,[5]已而刻本非一。
尝有人排列全书人物,作“幽榜”,谓神宗以水旱偏灾,流民载道,冀“旌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赐进士及第,并遣礼官就国子监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语,襞积之以造诏表(金和跋云),统为一回缀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伦,语复猥陋,而亦杂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故一本又有六十回[6]。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1]
《钟馗捉鬼传》 又题《斩鬼传》,旧刊本题“阳直樵云山人编次”。徐昆《柳崖外编》谓撰者系清初刘璋。
  [2]
《诗说》 已佚。从《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及金和跋文所引片断材料,可知此书是解说《诗经》的。《文木山房集》,《全椒志》著录十二卷,文五卷,诗七卷。今存有四卷本,即赋一卷,诗二卷,词一卷。
  [3]
冯粹中 名祚泰,清全椒(今属安徽)人,曾任正白旗官学教习。
  [4]
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吴檠(1696—1750),字青然,清全椒人。吴敬梓族兄,曾官刑部主事。下文虞育德的原型吴蒙泉,名培源,字岵瞻,清无锡(今属江苏)人。曾官上元县教谕、遂安县知县。
庄尚志的原型程绵庄(1691—1767),名廷祚,字启生,清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撰有《青溪文集》。
[5]
关于《儒林外史》扬州初刻本的年代,据金和《儒林外史》跋:“是书为全椒棕亭先生官扬州府教授时梓以行世,自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金棕亭于乾隆戊子至己亥(1768—1779)间任扬州府教授,故可推知该书刻于乾隆己亥年(1779)以前。
[6]
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即卧闲草堂本,刊行于嘉庆八年(1803),为今见最早刻本。金和跋载:“是书原本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书画四士既毕,即接《沁园春》一词;何时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诏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骈语襞积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还其旧。”六十回本《儒林外史》,即增补齐省堂本,刊行于光绪十四年(1888),有东武惜红生序。其中增补之四回,叙沈琼枝嫁宋为富的故事。
文木先生传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方秋,霖潦三四日,族祖告诸子曰:“比日城中米奇贵,不知敏轩作何状。可持米三斗,钱二千,往视之。”至,则不食二日矣。然先生得钱,则饮酒歌呶,未尝为来日计。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裒囊中余钱,召友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祇合扬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异哉!
先是,先生子烺已官内阁中书舍人,其同年王又曾毂原适客扬,告转运使卢公,殓而归其殡于江宁。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子三人,长即烺也,今官宁武府同知。
论曰:余平生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共4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吴敬梓
第六单元
第22课
范进中举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的性格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中举是喜事,范进却发疯,这究竟是为什么?品析文章的范进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合作探究
1、范进在中举前后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的性格也随之改变了,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变化具体有哪些?完成下表。
范进
中举前
中举后



地位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 送酒
背米 捉鸡
胡屠户送肉
茅草棚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50两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出身低微,地位低下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合作探究
2、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说说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合作探究
(1)中举之前
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语言描写)
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反抗,逆来顺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
合作探究
性格形成的原因:
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困顿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他的性格才会如此扭曲。
(2)中举之后
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合作探究
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好!我中了!”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合作探究
④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语言描写)
⑤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语言描写)
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语言描写)
性格:世故圆滑。
合作探究
小结:归纳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中举前:迂腐无能,逆来顺受,猥琐懦弱。
中举后:攀附乡绅,高居人上,圆滑世故。
——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3、对范进刻画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发疯”一段。朗读并思考。
合作探究
(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加以梳理。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层: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写狂喜的心情。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合作探究
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老太太慌了”侧面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侧面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合作探究
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合作探究
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疯走集上
合作探究
(2)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
合作探究
①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就往门外飞跑……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婉曲,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范进可笑而又可怜的腐儒形象如在眼前。
②侧面烘托。“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大眼望小眼……”有力地烘托出范进发疯的丑陋与可怕。
(3)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合作探究
家庭地位提高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以及给范进的贺礼的变化,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的变化,胡屠户的心理的变化。
邻里关系改善了——中举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热闹。
社会地位尊贵了——张乡绅送来了银子和房子。
物质生活丰富了——从此不缺银子。
(4)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本来是人生美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却喜极发疯,分析其发疯的原因?
合作探究
①.范进太贫穷
②.范进过于热衷功名利禄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科举制度严重毒害了范进导致他发疯。
个人原因: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可以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之前穷困潦倒,中举之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改变,使他惊喜发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合作探究
(5).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内心
扬眉吐气,拍手大笑
夙愿实现,疯跑集上
外形
胜利者
失败者
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落汤鸡。


合作探究
4、范进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合作探究
通过对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说明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5、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作者痛感封建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6、学完课文后,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社会地位
可怜:
中举前:
中举后:
①考了20多次,到54岁才考进秀才;
②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③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
④向胡屠户借盘费,遭辱骂;
⑤胡屠户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
喜极发疯。
经济地位
合作探究
①面对尖刻的训骂,只
“唯唯连声”;
②“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
③“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④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
⑤偷偷赴试,对功名疯狂追求。
可悲:
合作探究
可笑:
①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
②胡屠户的言行
③张静斋送钱送房子
⑤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
④张静斋称兄道弟




合作探究
可气: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可见,范进,绝不是个老实人,或者说,本来是个老实人,后来不老实了。
合作探究
可叹: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合作探究
7、你觉得范进中举却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1)是喜剧:因为范进苦读了多年,终于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2)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①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②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③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3)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分析,这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①因为范进以及周围这些人因为科举制度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做人的本性;②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③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社会的悲剧。
7、你觉得范进中举却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②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③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合作探究
8、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9、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夸张手法: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表现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凸显人物的丑态,强化了讽刺效果。
合作探究
9、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对比手法。
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②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文章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的那些巴结奉承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1.语言描写,凸显人物。
写作特色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2.对比、夸张,讽刺性强。
写作特色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拓展延伸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多角度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腐蚀和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文章主旨
1.?对《范进中举》写作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周围的各种人物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将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B.?文中多次使用肖像描写,如“方面大耳”“尖嘴猴腮”,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范进发疯的情节,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用众人的反应,烘托范进的疯狂,把范进发疯的丑态表现得十分充分。??????????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句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胡屠户的恭敬殷勤,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C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B.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C.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菌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概率有效降低。
C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B.?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C.?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B
课堂检测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排比
增强语势,强调范进中举后众邻居都来献殷勤,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不良世风。
课堂检测
5.阅读《范进中举》第5-6段,回答后面文题。
(1)、选文第五段除了从

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
描写。
动作

语言
外貌
侧面
课堂检测
(2)、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动作是
,表情是
,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手

以生动的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疯癫的状态
答: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课堂检测
(3)、第六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中举前他们对范进的遭遇漠不关心,而中举后邻居们纷纷前来巴结,纷纷送酒送米,送鸡送,做饭,出主意。对比之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课堂检测
(4)、范进中举后众邻居的表现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揭露科举制度毒害、社会黑暗,讽刺世态炎凉
中举前
中举后
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周旋自如,势利虚伪
范进中举
多角度
细节描写
挨饿挨骂,甘受侮辱
追求功名,不顾一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