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一、直接填空
1.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4.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
5.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着空中的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冷露无声湿桂花 2.不知天上宫阙 3.又恐琼楼玉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6.谁能把月饼咽下
二、理解填空
7.(2009·太原中考)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
8.《十五夜望月》中着力渲染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09·北京中考)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9.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0.“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的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牌名 小记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目的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凭借自己的想像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是由什么事物引起想像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这首词由词人抬头望月引起想像,由凄清的月宫感受到人间的美好,然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最后表达对弟弟的美好祝愿。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引起作者想像的是传说中的广寒宫(月宫),作者想到月宫清寒的景象,反而觉得人间生活美好,但人间又有“悲欢离合”难以求“全”,所以只好凭借月光向千里之外的弟弟子由遥寄自己的一腔思念。
12.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即词人在中秋望月,想到了远方的弟弟,内心苦闷无法排遣,所以“无眠”。
答案:作者此时“无眠”,是因为面对美好月光,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以睡不着。
13.“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清素洁、空明、清美的月夜意境。
14.“地白”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了哪一句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白”指月光满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请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16. “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乡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由诗中的最后两句可看出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游子的思乡之情。
18.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所表达的内容。
答案(示例):我喜欢“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两句诗用了“花香,夜暖”两个短句。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春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
19.这两首诗表现的送别季节都是春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乙】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甲】诗中“三月”和【乙】诗中“柳”点明的季节是春季。
答案: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20.【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场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___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_________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内心情感的理解能力,【甲】诗中诗人是送友人到繁花似锦的扬州,因此内心是激动的。【乙】诗中诗人是送友人到偏远的安西,因此诗人的内心是感伤的。
答案:激动向往 忧郁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