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23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七下《23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七下《23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善用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 了解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结合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科幻小说特点,把握故事结构,感受文章善用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善用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浏览法 批注法 品析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了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如《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让我们读到伟大的探险精神和英雄气概,《带上她的眼睛》以大胆的科学幻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悬念伏笔给人巨大的阅读兴趣。《河中石兽》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通过学习,应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要掌握浏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带上她的眼睛》解析
人文主题:感悟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
语文要素:结合对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人类对于太空的向往,从远古的洪荒时代直到今日,从未间断过。不过当我们衣不蔽体的祖先们站立在星空下仰望时,也许最初能够感觉到的只是恐惧与神秘。当人类以其勇敢和智慧占据了整个地球以后,那种对太空世界向往己久而又难以遏止的感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征服太空。而今,这一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那么对于地层,人类在做怎样的努力呢?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将带我们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语言:相信看到文章题目“带上她的眼睛”心中一定产生了很多疑问,让我们交流一下这些问题,然后带上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阅读。
学生活动:交流疑问,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问题。
预设:
1. 谁带上谁的眼睛?2.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3.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明确:
1. “我”带上小女孩的眼睛。2.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3. 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语言:本篇小说的明线是“我”的经历见闻;暗线是“她”的故事回述。请以“我”的经历见闻为线索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我”带着一副“传感眼镜”去度假,感到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后来才明白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我”带着她的眼睛让她最后一次见到、感受到地面上的美好事物,她被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划分课文层次
教师语言: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中间插叙了“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请大家据此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高潮):“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插叙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结局):“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设计意图】浏览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文中的“我”、航天员女孩和主任,都是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语句品析。
(课件)提示:
(1)文中对“我”的性格刻画,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2)对航天员女孩的刻画,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仅仅出现两次的主任,对小说的作用如何?在结构上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
预设要点:
(1)“我”毫不介意的带上女孩的眼睛,表现出“我”豪爽的性格,却也因此缺乏耐心,而女孩却无意中成为“我”的老师,教会“我”“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让“我眼中的世界会与以前有所不同”,“我”的转变表明我的心地善良,只是一直以来被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和女孩之间的性格对比,凸显出文章的主题,呼唤人们关注生活,回归最本真的美好。
(2)女孩性格温柔,感情细腻。
①对自然无限的热爱、沉醉。“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不,别拔下她!’”,“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②细腻的感官,“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敏锐的感受,“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③无穷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感情及乐观坚强等。
(3)主任对小说的作用更多的表现在结构上,他是给“我”“她”的眼睛的人,对于“我”的好奇,他只是“脸色很阴沉”,而这些恰恰显示了“她”身份的不凡,和引出“我”的好奇。当我发疯地跑上楼,猛砸主任的门时,他“眼睛还看着屏幕”,预料到我已得知真相,和最后一锤定音的确定,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话语不多、沉着镇定、但关心下属、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为科学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
探究写作手法
教师语言:本文曾获得 1999 年度第 11 届银河奖一等奖, 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请大家找出文中的“悬念”“伏笔”及“照应”。
(课件出示)
(1)伏笔, 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 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 “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悬念其实就是使读者迷惑的情节内容,能吸引读者;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示例:
在第 2 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老师也没在意,但读到第 43 段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 50 年至 80 年, 她将在这不到 10 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这是为后文所作的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伏笔。
明确: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能带眼睛?她是谁呢?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我问她想去哪里。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她在什么地方呢?此处设置了悬念。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她在什么地方?她是谁?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设置了悬念。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 50 至 80 年,她将在这不到 10 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 6000 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 5000 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教师小结:悬念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眼球,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可读性增强。伏笔的作用: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还能营造一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感受文章善用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比较科幻小说
教师语言:同学们,《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均为以探险为主题的作品,我们把它做一下比较,看看科学幻想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比较《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发现科幻小说特点。
预设:
《太空一日》是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必须保证探险事实的客观与科学,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都应是真实的,《带上她的眼睛》作为科学幻想小说,则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
《太空一日》语言表述科学、严谨、精准,《带上她的眼睛》在很多地方是根据科学常识进行的联想与想象类型的虚构。
但二者都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真实。
教师总结: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课后活动
1. 本文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2015 年 8 月 23 日,《三体》获得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推荐大家阅读《三体》。
2. 同学们想想看,地球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透明了。地球怎么能变得透明呢?是小姑娘精神的光芒穿透了 6300 公里厚的地层,将这颗蔚蓝的星 球照耀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目前来看,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那青春的面容将被永远封闭在地心,令人心痛却又无能为力。但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经过 20 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落日 20 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为了“落日 20 号”地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续体会科幻小说的魅力,激发自我想象力和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