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七下《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25: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语文七下《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3. 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分析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了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如《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让我们读到伟大的探险精神和英雄气概,《带上她的眼睛》以大胆的科学幻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悬念伏笔给人巨大的阅读兴趣。《河中石兽》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通过学习,应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要掌握浏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河中石兽》解析
人文主题:体会昆明雨季寻常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
语文要素: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把握文章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照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铁齿铜牙纪晓岚》一部剧拍了 4 部,十年的光景,纪晓岚巧斗和珅,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笑,电视剧中的纪晓岚便是本文的作者纪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自其《阅微草堂笔记》的《河中石兽》吧。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作品及作者简介
教师语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学生活动:了解文学常识。
1. 作家简介。
作家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 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2.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字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梳理文言知识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
1. 组内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2. 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指名串译课文。
师生共同梳理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2)之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2)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4)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5)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特殊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概括故事
教师语言:再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教师语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圈画文中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明确: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复习巩固文中重点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明确:
(1)译文:经历了十多年,寺僧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2)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了呢?
(3)译文: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5)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设计意图】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而是在上游寻找。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探究寻石方法
教师语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文中提到的四中寻找石兽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并且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发展思维。
探究原因
教师语言:结合图片和原文内容说说前三种方法寻石兽失败,最后一种方法成功的原因。
出示冲石原理图片。
学生活动: 结合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图表和示意图探究寻找石兽方法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明确: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结合形象谈启示
教师语言: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结合人物形象,请大家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形象谈启示。
预设:
1.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2.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据理臆断” 。我们不要像讲学家一样不切实际地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老河兵:既考虑到了事物的性质,又考虑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我们要向老河兵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阅读资料谈看法
教师语言:其实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 36.5 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点拨: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教师小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设计意图】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发挥你的想象,丰富人物描写的文字,用现代文将本文扩写成一篇更为生动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