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说明的层次,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引导学生积累。?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说明的层次,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引导学生积累。?
三、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探究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涵盖物候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通过学习,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科学小品朴素优美的语言特点。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习本单元,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学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时间的脚印》解析
人文主题: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教师语言: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解读题目的出处,明确这个题目的表达效果。
思考问题(一)
教师语言:现在我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呈现问题一】
本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从作者的思路来看,这是一段插说。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思考问题(二)
【课件呈现问题二】
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划分层次
教师语言:请给文章划分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作用。
明确: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分析梳理总结,明确说明文的内在层次的逻辑关系。
品析语言
教师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将科学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请研读文章,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自主圈点勾划,分析语言特点。
明确: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在事理说明文中出现类似这样的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本文语言轻松活泼的特点。
收获总结
教师语言: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明确:(1)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本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会体会梳理、概括及总结的方法。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了本课之后,请对比本文的拟人写法与《大雁归来》有哪些异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深入理解课文的拟人写法主要是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大雁归来》的拟人写法,除了生动形象外,还寓有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