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景物特点,学习本文写景的表现手法;?
2.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写作主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类型:公开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背诵《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默写课下注释。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导思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导思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 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导思
第三自然段写了小石潭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导思
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教师讲解?
1、赏析写作技巧:
移步换景
? 移步换景法是一种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点出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写作中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2、赏析写作技巧:
侧面描写
? 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链接材料】
赏析几个句子的妙处,明确正面侧面写景的方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3、赏析写作技巧: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链接材料】
? 赏析几个句子的妙处,感受动静相生的妙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4、赏析写作技巧:
形象比喻
?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
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链接材料】
? 赏析几个句子的妙处,理解比喻修辞的作用。庭下如积水空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四、精读品味??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链接材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方法解密?????
?结合背景分析情感法。??????
阅读古文,理解作者情感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而后解文。本文写于作者改革失败被贬之时,心境孤凄悲凉。
五、课文主旨
?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六、结 束 语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石潭,来感受一下文人们那亦喜亦忧的情怀和难以言说的愁绪吧!
七、布置作业
? 借鉴本文在写景上的写作手法,写一篇 描写呼中自然景色的文章。
八、教学后记
?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景的名篇,是古代描写山水的佳作。我在教读本文时,重点抓住写作技巧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品读美文中学习写作,陶冶情操之余学以致用。我觉得我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并联系以前所学习过的课文的知识点,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我语速过快,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还应该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