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42: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语文八下《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关雎》一诗中四言句的特点,体会重章叠句的句式音韵美感与对诗歌内容表达起到的作用。
2.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关雎》中的比、兴手法,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讨论中体会《关雎》一诗句式、手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研读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体会《蒹葭》一诗的重章叠句带来的音乐美感,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把握诗歌精妙的用词。
2. 通过景、人、情三者关系的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会《蒹葭》一诗的重章叠句带来的音乐美感,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把握诗歌精妙的用词。
三、教学难点:通过景、人、情三者关系的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的情感。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思考探究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诗经>二首》解析
人文主题: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语文要素: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哪位同学能就自己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诗经》?
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雎》一诗,就是这部作品集的第一篇。能在三百余篇中位列第一,它一定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有“过人之处”,那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诗经》的第一篇《关雎》。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诗歌,积累文学常识。
体会诗歌音韵美及形式特点
教师语言:首先,请大家集体朗读《关雎》一诗,再个人自由朗读诗歌,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学过的如《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等诗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活动:
1. 集体朗读,朗读后教师提示易错字读音。
2. 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3. 回答问题。
明确:《关雎》一诗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一首四言诗,与五七言诗二/三或二/二/一等停顿节奏不同的是,四言诗主要是二/二的停顿形式。教师可请学生再次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与形式特点,为接下来分析诗歌作铺垫。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 品读诗歌画面,明确比兴手法。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先自己思考回答,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围绕这个内容你读出了诗歌描绘的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学生活动:
1. ?默读诗歌,概括内容、画面。
2. ?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明确:诗歌主要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教师引导:可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概括为“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等画面,并对其展开描述。
教师语言:大家看一看我们概括的几个画面,哪一个似乎和诗歌的主要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诗歌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这里“雎鸠和鸣”这一画面与诗歌的主要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没有提及诗歌的主人公。但诗歌开篇又描绘了“关关”鸣叫的雎鸠,是使用了比兴的手法。所谓比兴,通俗地讲,“比”可以看作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那么我们也会发现,诗人所描写的“雎鸠和鸣”的画面,鸟儿之间和谐地鸣叫应答,和后文所写的男主人公想要与窈窕淑女“琴瑟和鸣”是可以类比的。而先写这样一幅画面,为引出下文作了铺垫。
课件出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概括、画面描绘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思维碰撞,整合信息,体会诗歌描绘出的画面美感。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面中的特例,引导学生体会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品读诗歌内容,感受重章之美。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刚才我们概括的几幅画面有没有一幅贯穿诗歌?诗歌中描写这样画面的句子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诗歌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组描写采摘荇菜的句子句式很相似,每组句子只替换了很少的字。这种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叫重章叠句。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找一找,这首诗中还有哪几句也有这个特点。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教师语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流”“采” “芼”这三个动词的变化,“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这样就能更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采荇时认真的情形,有层次感、画面感。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再分析一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体会诗歌情感
教师语言: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学习了《关雎》一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感受到诗歌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美丽画面,感受到这首诗声、文、义的佳处。那么有关这首诗的主旨——情,它所写的是男女爱情,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说说你体会到它与一般吟咏爱情的诗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大声、带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关雎》不仅仅是简单的歌咏男女爱情,而且对爱情的追求是有质量的,是追求琴瑟和鸣、情投意合,男子君子,女子淑女的美好感情。
小结
教师语言:请大家根据本课所学,用原诗句填空。
课件出示:
《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 ”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小结,既考察学生本课的掌握情况,又小结全篇。
第二课时课程导入
教师语言:请大家聆听一首歌曲,听完说一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歌曲《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学生活动:聆听,回答。
明确:这首动人的歌曲给予了大家许多感受,它略带感伤,有一种朦胧美感。它的创作就源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名作《蒹葭》。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蒹葭》一诗的情感特点。
比较景物变化,体会音韵美感
1. 明起兴,把握诗歌大背景
教师语言:我们通过上次课学习《关雎》一诗,了解了《诗经》中的诗歌多用比兴的手法,请大家朗读《蒹葭》一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中的哪一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蒹葭》一诗主要采用了“起兴”的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为诗歌开头,以秋景起笔,勾勒了一幅芦苇荡漾,露水集结的秋日图景。渲染了萧瑟凄凉的环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氛围。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引入诗歌的“大背景”,奠定学习全诗的感情基调。
2. 辨重章,理解诗歌景之变
教师语言:重章叠句也是《诗经》的艺术特点之一,请大家集体朗读诗歌再自由朗读诗歌,找一找重章叠句之处,说一说和“起兴”部分的景相比,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变化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圈画思考,回答。
明确:蒹葭从“苍苍”到“萋萋”“采采”;白露从“为霜”到“未晞”“未已”。芦苇越来越盛,越来越清晰,而露水却渐渐蒸发减少,可见时间的推移,诗人寻找“伊人”之久。而叠词的使用更让人觉环境的凄迷朦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景物变化,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音韵美感,初步感知主人公的追寻之久,为下一步分析景中人作铺垫。
把握主人公、“伊人”形象
1. 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语言:我们在分析诗歌所写的景致过程中涉及到了诗歌的主人公,他是一位追寻者,追寻“伊人”,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个词概括诗歌主人公的追寻之旅,而你觉得这位追寻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我们能看出主人公的追寻之旅并不顺利,他遇到了不少前行过程中的阻碍。通过三个“溯洄”“溯游”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锲而不舍,执着追寻的精神。
教师语言:在这个并不顺遂的追寻过程中,有一个字在诗歌中出现最为频繁,它就是——“从”字。你从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一个反复出现的“从”字,既体现了诗歌主人公反复寻觅,不肯歇止的执着,也体现出主人公依从自己的内心,跟从伊人的决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活动过程、分析关键字,把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人物精神。
2. 把握伊人形象
教师语言:主人公如此执着追求伊人,伊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歌,然后说一说你觉得诗中的伊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在水一方,隔水而居,诗歌并未清楚交代伊人的具体情形。但从其所在来看,伊人一定是一个美丽而又端庄,值得主人公追寻的对象。
深入探究“伊人”形象
教师语言:如此执着的主人公,如此朦胧梦幻的伊人,如果你是《蒹葭》中的主人公,那你的伊人又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语言:“伊人”可以是心中倾慕的恋人,伊人可以是鼓瑟听琴的知音;伊人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伊人可以是大家前进的目标;伊人是冬日难遇的暖阳,伊人是秋暮将逝的蝉鸣,伊人是……诗中的伊人,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诗外的伊人,也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联想。请大家阅读下列词句,结合本课的伊人,为你心中的伊人,写一首小诗。(可以作为课后活动完成)
课件出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伊人形象,联系现实,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