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我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2. 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
3.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式微》《子衿》,去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经》的独特地位并引入《式微》《子衿》的学习。
整体感知《式微》
课件展示:《式微》的内容
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走进《式微》这首诗歌的学习,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节奏和情感把握。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随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这首诗歌中的重点注释,并且记忆,相互背诵,之后自由举手发言,说出你觉得最容易读错、写错、理解错的字与词。
预设: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教师语言: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也觉得同学们提醒的字词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多多注意的。我们既然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字词,接下来我们就应该理解这首诗歌了。请同学们结合刚刚提到的对于重点字词的理解,再一次疏通文意,一会儿我找同学来发言。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彼此交流、补充、完善,随后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诗大意,课件展示: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体会《式微》情感
教师语言:诗歌以传情,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应深入去挖掘本诗的情感,请大家结合老师给出的链接材料和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思考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课件展示:链接材料: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彼此交流讨论,随后举手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明确:这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设计意图】由诵读到品味,完成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初步掌握《诗经》的作品风格与特点。
整体感知《子衿》
教师过渡语:好的,同学们,一首《式微》似乎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了。接下来,我们就怀着探寻美好的心情,走进另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子衿》,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爱情的滋味。
教师活动:播放中国诗词大会《子衿》的朗诵视频
学生活动:边看边识记每个字的读音,学习朗诵本诗的情感与技巧。
课件显示:《子衿》的内容,用红色的标记指示《子衿》中的重点字词(衿、嗣、宁、达、兮等),并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抽取同学来回答这些字词的意思。
教师语言: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对于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得很好。接下来,就由每个小组抽取两句诗歌,小组讨论,根据刚才对于重点字词的理解,翻译出抽取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完善对诗句的理解,随后班内交流分享。
教师活动:走进各小组进行指导,答疑解惑。
在学生回答与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意思理解,课件展示: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深思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深思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理解《子衿》情感
教师语言:多美好的情感表达呀,同学们!我们都说古人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内敛的、却又意蕴悠长、富有深意的。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谈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吗?还是要关注老师所给出的链接材料哦。
课件展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其明确: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含义,并且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并且选择其中一首诗歌,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200 字。
要求:符合诗歌内容、合理的想象与创造、注重情感的表达。?
【设计意图】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并且从创编的角度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
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式微》和《子衿》两首《诗经》中的经典作品。我们感受了西周时期人们的浪漫情思与独特的艺术风味。时间的车轮在不断前进,转眼之间,我们来到了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唐朝。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个朝代诗人众多,诗作繁富,其辉煌成就也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境界。如果把历代诗歌比作艺术的百花园,那么这座花园中,花儿开得最鲜艳的就是唐诗这朵奇葩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两首唐诗去感受唐诗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诗经》与唐诗各自处于诗歌历史阶段的不同。正确认识唐诗在诗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自然引入本课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唐诗学习热情,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整体感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语言:首先请同学们回答老师所展示的问题。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
课件展示:这首诗从题目上分析,是哪种题材上的诗歌?(送别诗)
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诗歌?(《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真棒!同学们的诗词积累很丰富!接下来就让我们去品味这首送别诗,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时查阅的资料与课下注释,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此诗作。在此期间,教师在小组间来回走动,帮助、引领学生正确翻译和理解。
学生活动:思考,梳理诗作大意,组内交流讨论。
课件展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
在学生进行翻译诗句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正解: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景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该诗的文意,诗以传情。王勃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写下的此诗呢?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作家及作品背景。
课件展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教师语言:每每提到送别,我们都会把悲伤、苦闷、忧郁等词语组合在一起,的确,分别总是令人泪眼朦胧的,尤其是不知何日再重复的分别,更让人痛苦不已。但是王勃作为一位豪情满怀、充满人生激情的有志青年,他的这首送别诗,是一反送别常态的,你从中读出哪些不一样的情感了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随后举手发言。
预设:读出一种大气、开朗的心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读出一丝无奈(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小结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教师语言: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味古诗这份惜字如金却又意味深长的美,请同学们齐诵该诗。
学生活动:齐诵,随后可自由朗读,通过诵读,深刻去品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艺术美、语言美、文化美!
【设计意图】从语言与情感的角度深刻品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
整体感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展示诗题
引领学生思考,提出对于题目的疑问,并猜想诗人可能会写一些什么给张丞相。
预设:求情、求官、求文、求财等。
教师语言:同学们真是脑洞大开呀!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该诗,看看孟浩然究竟要向张丞相表达什么呢?他又是怎样表达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该诗,要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标写字音。
随后教师范读该诗,课件展示诗文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注意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不要在字眼上钻牛角尖,应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在自我研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更正并补充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分享。
课件展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济:渡。撼:摇动。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整理出诗文大意: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背景
教师语言:同学们,在刚刚学习这首诗时,我们便猜想了孟浩然想拜托张丞相什么事,此刻,我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但好像依旧不能很清晰地找出孟浩然的所求,孟浩然并没有把自己的所求很明确的写出来,这也正是古代文人的高明之处,在含蓄的表达中让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来理解一下孟浩然的所求吧。
课件展示: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找同学读这一段,带领大家共同了解历史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该背景,我们便可对于本诗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了。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随后师生齐读该诗,体会孟浩然干谒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语言与情感的角度深刻品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查找资料,结合这两节课所学,谈一谈《诗经》中诗作与唐诗的区别,能简单说出异同即可。不少于?200 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受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便是积累与拓展的过程,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储备与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