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下《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2.?通过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进行模拟演讲。
3.?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以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为轴心,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系。选取了《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4篇文章组成单元。通过学习,提升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
语文要素:学习演讲词,理解其观点,感受其风格,获取有益的启示,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了解演讲稿的常见技法,运用阅读所得,学习撰写演讲稿。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演讲的技巧,进行演讲实践,举办演讲比赛,在“演讲—聆听—评议”的综合活动中提高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解析
人文主题: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语文要素: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来学习演讲词。相信同学们对于演讲并不陌生,你也许参与过演讲比赛,也许观看过演讲比赛,总之,我们是有一定的演讲基础的。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为你今后的演讲增加更多的专业素养。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的。
“李约瑟难题”简介
教师过度语: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 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同学们,希望我们能在丁肇中先生的这篇演讲词中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述,思考。
课件展示:李约瑟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划分段落层次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进行圈点批画,随后小组交流讨论。
课件展示: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在学生回答,且互相争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出本文的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件展示: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 2 — 5 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 6 — 12 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 13 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确了本文的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便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本文是作者在接受《瞭望》周刊所赋予的奖项时发表的一篇演讲,作者基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这个问题,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这便是这篇演讲词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演讲词的时候,应抓住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来写作的特点,在我们自己写作演讲词时,也要学会这种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讲词鞭辟入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演讲词的写作方法。
演讲词的语言特征
教师语言:同学们,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基于这个演讲的含义,再结合对于本文的阅读体验,你们觉得:演讲词应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课件展示:演讲的含义。
学生活动:回归文本,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讨论,随后全班分享。?
预设:贴近实际,语言简洁易懂,条理清晰,富有情感,起到煽动、劝谏、动员的作用等。
教师引领得出讨论成果:1. 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
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或我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我们都有可能会进行演讲,希望大家通过这一课,可以明确演讲词的特点以及初步学会如何更专业的写作演讲词,期待你们都成为“ 超级演说家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演讲词的特点,为今后的实用性文本写作打下基础。
课后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关于丁肇中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对这篇文章进行模拟演讲。
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发表演讲的场合。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演讲,加深对于演讲的认知,并对本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的结构与特点进行了学习,此外,我们基于对文章的品读,也了解了演讲词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走进文本,对课文进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作者丁肇中的观点。首先,我们先来进行模拟演讲环节,哪位同学愿意到前边来为大家进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
学生活动:进行演讲,可只演讲部分段落。?
随后教师点评,给予鼓励,指正不足。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深入研读文本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行完成以下问题,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自主完成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要点。
课件展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随后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为补充,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在学生发言、教师引领的基础上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分享,老师觉得特别欣慰,大家的观点和想法都很准确,可见大家对于文本的研读很深入,思考也很深刻。我们说,学习一篇演讲词,一定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想法,经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我们已经掌握了丁肇中先生关于中国学生该如何学习自然科学的观点,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拥有这份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断超越自己,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实践中格物致知
教师语言:同学们,文中作者提到:“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最好是现实生活中你自己的亲身经历。
课件展示:?如何做真正的格物致知
学生活动:思考,举手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其明确:首先一点先“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这要求一个人要有良好的知识涵养,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去推敲事物本身的涵义和意义。
“致知”为第二步,如果说格物是种满知识之花的海洋,那么“致知”即为从如此庞大知识中提炼出的最精华的花蜜。总结经验,得出规律和知识,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博大精深的知识和经验。能做到这一点,那必然是某一领域的“达人”了。
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课后活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的这篇文章确是对作为青少年的你们有太多的启发了。但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作者丁肇中却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这是为什么呢?丁肇中先生在文中为我们做出的解答够不够有说服力呢?基于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该如何看待呢?请你结合今天所学并课外搜集相关资料来对此发表一下观点,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小论文。此外,老师还推荐大家去看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先生在《朗读者》这档节目中朗读《大学》的选段,同学们去好好品味一下薛先生的用心与用意。
【设计意图】运用视听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个带有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写出有深刻意义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