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语文八下《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梳理文章结构。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2.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3.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壶口瀑布特点。
2. 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如何营造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三、教学难点:
1. 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2. 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朗读、比较阅读。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游记单元,编排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4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它们或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或记述“游览”冰塔林的经历,或以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分别写景和记录经过,或以“水”的视角串起丽江的景物、建筑、人文、地理等。通过学习,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好,感受作者游览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壶口瀑布》解析
人文主题: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文章,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自我提问。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我们在七年级曾经学过光未然的《黄河颂》,大家现在还能背诵吗?在这首诗中,光未然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给了我们极大震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黄河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看一看梁衡笔下的黄河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壶口瀑布视频)
【设计意图】勾连知识,视频展示,用直观的影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到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
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语言: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雨季,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预设:
(1)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
(2)危险恐怖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交流探讨
教师语言:作者在雨季来到壶口瀑布时,为瀑布可怕的气势所威吓,“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后便胆战心惊地离开了。到了枯水期时,才有机会认真欣赏。我们现在也将目光聚焦在枯水期的壶口瀑布上,思考一下这时作者眼中壶口瀑布的特点,谈一谈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预设: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柔中有刚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3)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4)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5)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6)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7)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设计意图】《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最直接的特点是细致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所写景物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谈一谈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这一主问题指导学生聚焦到本文的写景语言中,进行交流探讨。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反复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精彩描写的语句,写批注。
【设计意图】《壶口瀑布》的作者梁衡是语言大家,品味语言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品味语言
教师语言:我从上节课同学们选择的语句中,摘取了一些,进行了改写,请大家对比品读,谈一谈是原文好还是改文好。
(课件出示: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流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不断冲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碰到石壁,排排黄浪霎时变成堆堆白雪。)
学生活动:
1. 品读思考。
2. 自由发言。
明确: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应该苦心探索,非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梁衡在动词的运用上,可谓精锤细炼,用了一些拟人化的、力度比较强、动作幅度比较大、频率比较高的动词,生动展现了黄河水的磅礴。
(板书:锤炼动词。)
(课件出示: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学生活动:
1. 品读思考。
2. 自由发言。
明确: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体会到,叠词的节奏感比较强,叠词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突出了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气势。
(板书: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不断互相拥挤推搡着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学生活动:
1. 品读思考。
2. 自由发言。
明确:梁衡善于运用整句。所谓整句,就是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相对整齐,甚至在音韵方面也呈现出和谐的特点。与之相对的则是散句,即句式灵活、富于变化的句子。整句可以加强语势,散句则可以舒缓语气。实际上,整句是散句的有意变形,梁衡大量运用整句是在刻意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展现黄河仿佛千军万马在黄土高坡上奔腾,兽脊踊跃、横冲直撞的状态。
(板书:整散结合。)
(课件出示: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浪花霎时碎成水沫。)
学生活动:
1. 品读思考。
2. 自由发言。
明确: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在言语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作者依在龙槽边沿一块大石头向上游看,所见之景就是河水朝自己涌来,用“千军万马”进行比喻,非常贴切。同时,将浪花比作白雪,突出碎浪的颜色,与河水的黄色相对比,这两种颜色所表现出的视觉冲击,给人震撼。
(板书:修辞手法,颜色对比。)
教师语言:文章还有没有其他语句,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运用之妙,请你读一读,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
1. 品读感受。
2. 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从广义上讲,包括文法、章句、句法、词法等,而对文章的理解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的解读来落实。这一环节通过对比品味,搭建品读语言的支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理解文章。
理解情感
(课件展示: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教师语言:这句话写出了河水的什么特点,会不会冲淡瀑布的气势?
预设:不会,因为后文写到“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由此可以看出壶口瀑布有柔中带刚的特点。
教师语言:原来只要奋力抗争,日夜不止,柔和的水也能够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梁衡走近壶口瀑布,为黄河磅礴浑厚、刚柔并济的力量震撼之余,写下了这篇游记散文,正是为了抒发心中所感所想。大家可以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明确:作者借写黄河来写人,人要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总结:
1. 黄河最伟大的魅力只有在遇见地势突然收束、断裂的壶口时才能显现出来。
2. 黄河水在高崖坠落时迸发了生命的凝重与猛烈。
3. 黄河水在石壁阻拦下展现了生命最醉人的形态与色彩。
4. 黄河水有水的柔也有涛的怒,这两种极端的性格汇聚在一起,能够将龙槽寸寸切断,这种力量,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
5. 而黄河,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黄河的性格正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课件展示: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学生活动:齐读。
课后活动
1. 反复阅读课文第 3、4 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2. 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