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游踪,体会本文视角独特之妙。
2. 揣摩语言,品味并发现丽江的独特神韵。
二、教学重点:体会视角独特之妙,揣摩语言,发现丽江的独特神韵。
三、教学难点: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发现丽江的独特神韵。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比较阅读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游记单元,编排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4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它们或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或记述“游览”冰塔林的经历,或以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分别写景和记录经过,或以“水”的视角串起丽江的景物、建筑、人文、地理等。通过学习,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好,感受作者游览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滴水经过丽江》解析
人文主题: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语文要素: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预习
预习:
1. 学生自读文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一滴水的“游踪”(路线、看到的景象、一滴水的生命阶段)。
2. 学生查找丽江资料,整理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以备分享之用。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我们有没有喜欢旅游又去过丽江的同学?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城市?昨天查找资料的同学有什么要和我们分享的吗?
学生活动:介绍丽江,补充分享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帮助学生对丽江形成初步印象。
体悟创新写法
教师语言:作者阿来曾在他的博客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后的故事。“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大家听,阿来在动笔写丽江前说的是“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教师板书:很不好写)同学们现在想一想,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的。
预设:
(1)丽江太美,难写出彩
(2)景点太多、有文化底蕴、民族也多,值得写的东西太多
(3)小学生喜欢读有意思的文字
教师语言:我们一起来看第 110 页的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为了让小学生们喜欢读这篇关于丽江的游记,阿来动了很多心思,让它迸发出“别具一格”的光彩,大家思考一下,都有哪些方面别具一格呢?
预设:一般的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但是在这里,作者以一滴水的踪迹为线索。
教师语言:假如大家现在还是小学生,请你再读读这篇文章,想一想阿来以一滴水的踪迹为线索来写游记,你喜欢吗?结合文章谈一谈理由,与你的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分享
教师总结:阿来以一滴水的游踪,既串起了丽江的主要景点,也串起了这座城的历史变迁、白日黑夜,更串起了古城的文化与人情。(板书:串得巧妙)既有空间维度,又有时间维度,更有文化厚度。先从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后则平地起伏,就像一般游人。
课件出示:
1. 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2. 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3. 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教师语言: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阿来笔下的一滴水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生动。
教师语言:(板书:写得生动)大家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这样写对小学生有什么吸引力呢?
预设:充满了童趣,很活泼。
补充拓展:
【东巴文介绍】我国纳西族历史上在宗教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以从事纳西族传统宗教活动者的名字“东巴”而得名。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翻译整理出版了 100 卷东巴文经书。
教师总结:丽江境内水资源丰富,玉龙雪山、落水洞、黑龙潭、玉河,无一不与水有关。城内四方街上要开闸放水,用水车引水,东巴的象形文字亦有“水”。人们要用水浇花,灌溉果园田地,连茶楼酒吧的五彩灯光都要与穿城的水流相辉映。阿来用一滴水的游踪来全方位地展现丽江风采,既巧妙又再恰当不过。而且他在这篇游记中的的语言风格也如叮咚欢跳的水流一般,生动有趣,小学生读来,自然兴味盎然。
【设计意图】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引导学生结合阿来创作游记的初衷来体悟此游记写法的创新。
比较阅读
(课件出示:
【甲】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乙】拍得累了,坐在山坡上干燥处休息,头顶的阴云正被高空风急急驱散。我发现整个丽江坝子展现在眼前。大地从此铺陈而下,隔着大片牧场,是村庄簇集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丽江城,城的尽头,又是一派青翠的隐约远山。)
教师语言:两段文字都是从高处向下望丽江坝的,一个多叙述,一个则擅长描写。大家朗读一下,说说你们更喜欢哪一段?
学生活动:朗读、讨论
教师语言:看来大家都觉得乙文写得特别好,其实这段摘自阿来的《丽江记》,这位作家明明能够写出更加精彩的句子,但在课文中为何不这样写呢?
学生活动:讨论
明确: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丽江坝并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游记需要以游踪串所见和所感。而且,文章是写给小学生看的,不需要太专业深入。
【设计意图】明确文本文体特点。
品味语言
(课件出示:关于游记的特征,作家孙犁作了精当的概括:“一、有怀古的幽思;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优美的文字。”)
教师语言:游记不仅要用优美的文字写清楚游踪(板书:所至),还要绘出所见(板书:所见),抒发所感(板书:所感)。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谈一谈你从作者笔下,感受到了丽江怎样的神韵。
学生活动:阅读、品味
预设: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古朴的文化、现代的魅力、热情的人们、诗意的生活
教师总结:丽江如水,丽江是诗。古城安宁如水,古街夜凉如水,纳西人心澄如水。文中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对阿来和我们来说,丽江就是诗和远方。 《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的正是阿来对诗和远方的流连。
课后活动
1. 阅读阿来的游记单篇《丽江记》、游记合集《大地的阶梯》。
2. 写游记,我们也可以学习阿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一滴水可以经过丽江,因为水最能彰显丽江的地貌风情,也最能让我们感悟心灵的一尘不染。如果让你给好友写一篇关于其他城市的游记,你会怎样写呢?请以某物的游踪为线索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600 字。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