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写作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游记,把握游记的文体特征。
2. 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明确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征。
二、教学重点
把握游记的问题特征,掌握游记写作需要的写作顺序。
三、教学难点
掌握游记的写法:明确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征。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游记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2. 结合例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走出游记写作的误区。
二、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在游记写作中做到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三、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落实游记写作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游记单元,编排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4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它们或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或记述“游览”冰塔林的经历,或以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分别写景和记录经过,或以“水”的视角串起丽江的景物、建筑、人文、地理等。通过学习,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好,感受作者游览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写作——学写游记 解析
人文主题:写作游记,能以新颖别致的视角进行细腻真切的描写,同时抒发性灵的思想情感。
语文要素:能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
导入法一: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游记。(教师板书:学写游记)
导人法二:
我们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一些优美的写景或游记类散文令人读来如品香茗,如饮甘露,回味无穷。诚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仅寥寥数笔,一幅古朴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如何把我们所见到的迷人风光也变为一篇优美的游记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游记的写法。(教师板书:学写游记)
【设计意图】方法一:由学生们都有过的旅游经历导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表达的欲望。方法二:由学过的名家经典美文入手,触发学生美好的回忆,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从而更好的导入新课。
七嘴八舌谈游记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几篇游记文章,说说什么是游记。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谈游记
大屏幕展示: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自己知道的名人所写的游记名篇。
总结:郦道元《水经注》
(由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大唐西域记》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陆游《入蜀记》
余秋雨《霜冷长河》
刘白羽《长江三日》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切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同时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注意细节的习惯。
掌握游记的顺序
教师语言:游记类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般的画卷,让我们在阅读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写好一篇游记,要具备以下三个“一”:一种顺序;一片美景;一种感情。
(一)游记需要有一种明确的顺序。
写游记时,要把游览的过程交代清楚,这就需要有清晰的写作顺序。一般而言,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
大屏幕展示《小石潭记》片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师提问:本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
学生自由回答:移步换景。
教师总结讲解: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另一种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景。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游记的写作顺序。
除此之外,游记中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及时的讲解,使学生对游记中要有一定顺序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描写特征的作用
抓住特征,描绘一片美景。
教师讲解:游记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所以,写作中要详略得当,用浓墨重彩突出游览地主要的特点。
大屏幕展示《岳阳楼记》片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教师讲解: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但本文却独独抓住了其中洞庭湖的景色,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抓住特征的方法
那么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组内自由讨论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最后形成本组的统一观点。
学生活动:讨论,推举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补充,形成班内统一观点。
教师总结:(大屏幕展示)
a. 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方面的特征,如有位学生这样描写家乡的迎春花:“一阵春风吹来,白的、粉的花瓣迎风飞舞,像美丽的彩蝶。”
b. 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如“登上山头,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若是仔细观察,便看到金黄中夹带着一片片红、一片片绿的。”
c. 抓住景物的数量特征,如“我们的校园里有两棵高大的洋槐树,一对像狮子般蹲着的篮球架……”
d. 抓住某种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里的特点,如有位学生这样写柳树:“春天,家乡的柳树长出了一头浓浓的秀发……夏天,它长得郁郁葱葱……秋天,老柳树的叶子变黄了……”
写景小贴士
教师讲解:此外,我们再总结一些写景方法小贴士:
(1)写景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很多,比如:从高到低,《春》一文中写春花就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先写树花,再写地上的野花。再如,由物到人,《春》中写春草时,就是由写春草,写到了人的活动。
(2)写景时调动多种感官,使所写景物丰满和真实。比如《春》一文中写春风的那幅图画,依次调动了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将春风的和悦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3)虚实结合的方法更增添了景物的情趣。比如《春》一文中的“春花图”,在写眼前的春花时,不由得想象到了秋后丰收的景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再如,《观沧海》一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由眼前的景展开了想象,将自己阔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寄予其中。
(4)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机。比如《春》一文中的“春雨图”,写到“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样的一幅图景,淅淅沥沥的小雨,密密地斜织着,人物的行动在雨中无形地罩上了一层诗意,而那些房屋的静默和那黄晕的光更是衬出了雨中的静谧与祥和。
(5)写景,更需要修辞手法的巧妙穿插。写景时,在充分的描摹景物特征的时候,修辞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比喻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一文,“树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特征鲜明,如在眼前。再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春花争相开放、生机勃勃的姿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还有,像引用、对比、设问等手法的运用也都能收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及时的讲解,使学生对游记中如何抓住特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游记写作的两种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点。
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
教师语言: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课堂活动练习:
大屏幕展示《小石潭记》片段: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问题:
a. 作者在本段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 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
教师语言: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得不赶快离开这儿了。
本段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语言:如何在游记中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怎样在文章中做到情景交融,组长作好记录。小组代表发言,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总结:
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人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作寓情于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及时的讲解,使学生对游记中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这一点理解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游记写作误区
教师讲解:最后我们再谈谈游记写作的误区
1. 有的学生认为游记只能写山水,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游记除了可以写山水以外也可以写城市、小镇等。例如《走进纽约》这篇游记就是写城市。
2. 第二个误区是,有的学生认为游记只能写名胜古迹,这也是片面的。游记的写作范围很宽,有名气的地方可以写,没有名气的小地方也可以写,只要你去过,仔细观察过,给你留下了很深印象的都可以写。
3. 有的学生认为游记就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看到的景色。游记单纯记录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穿插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比如,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或写名字的由来、传说故事,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如果你注意了以上几点,那么你一定会写出成功的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指出写作中的误区,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其对游记的全面理解。
当堂写作并交流
题目(1):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 字左右。
教师点拨:
①选择某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不要面面俱到。
②细致观察,具体介绍该处风景,不要泛泛而谈。
③描写风景时要加入一些个人感受。
题目(2):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 600 字。
教师点拨:
①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写写作提纲。
②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③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教师语言:从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列出简要提纲。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交流写作思路,并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师生点评,畅谈修改意见。
教师小结:写作游记类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同学们不要刻意在“游”上下功夫,而要用心于“记”上,要突出个人对景观的独特感受,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内心的特殊感受交融在一起。做到这些,你就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游记了。
【设计意图】通过思路点拨、编写提纲、小组交流等形式,为此次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