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6: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22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弗、是故、反”等文言字词和“是马也”等文言句式。
3. 通过对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学习类比说理的妙处。
3. 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义,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学习类比说理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 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
3. 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激发自我社会理想的建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激发自我社会理想的建构。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二首》。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礼记>二则》解析
人文主题: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语文要素: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哪几部书吗?(“诗、书、礼、易、春秋”)我们都学过哪几部书?(《诗经》),今天我们来学习《礼记》,谁知道《礼记》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大家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内容,导入课题。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一个学生展示一下,教师订正或范读。
(课件提示:读 3 遍课文:自读课文、一生试读、教师范读或订正字音后齐读)
学生活动: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借助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组内讨论。
教师活动:组织班级交流,就重点字词和句子加以强调或讲解。
(课件出示)重点词的词意:
虽:即使 弗:不 旨:味美
至:最好 是故:因此 困:困惑
反:自我反思 强:勉励 故:所以
长:增长、促进
(课件出示)重点句及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诵读课文,体会类比
教师语言: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再读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学生活动:完成作者写作思路的梳理。
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对比,继而引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终结“教学相长也”这个结论。
教师语言:类比说理,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接下来让我们在反复的朗诵中来体会作者类比手法的运用。
学生活动:朗读,小组讨论,划分文章节奏。
明确:
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
第二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三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第四句: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五句:《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生活动:男女生对读句子,体会对称性强的句子。
【设计意图】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学习类比说理的妙处。
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教师语言:关于文章内容,有两个问题,需大家共同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
1.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2.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1.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设计意图】解决疑难,理解文意,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拓展延伸,表达理解
教师语言:你对这一观点是怎样理解的,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来谈一谈。
学生活动:自由表达对“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提示:学生可能会站在自己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谈自己的认识。教师顺势询问学生有没有“教”的经验,让他们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做介绍。
【设计意图】初步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请你再摘录 5 则出自《礼记》的名言并结合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谈谈自己的感悟。
预设:
1.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礼记
2.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
3. 量入以为出。——礼记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6.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7.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8. 仁者义之本也。——礼记
9.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我的感悟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把“金玉当宝贝”而是把“忠信”当作宝贝。这句话强调了“忠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信守承诺,忠于职守才能自立于世。
【设计意图】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以致用,增进对《礼记》一书的了解。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有这样几句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疏通文意,分类归纳
1. 一读,按照老师范读,对照课件字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 二读,把握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学生活动:
1.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2.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 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抽生串译课文。
5. 分类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明确: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设计意图】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研读内容,理解思想
教师语言:儒家学者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他们是从几个层次阐述他们的构想的?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教师语言:在“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也就是理想社会的总说中提到了“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三个概念,它们都是指什么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教师语言:这里所谓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社会”,那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交流。
明确:“大同社会”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
拓展延伸,构建蓝图
教师语言:同学们在之后的许多朝代和时期这种理想社会总被反复提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战乱的频繁东晋的陶渊明,他用故事描绘出的“世外桃源”便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你们知道后来还有谁提起过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自由回答。
明确: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等。
教师语言:现时期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概念跟之前的儒家“大同社会”、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后,自由回答。
明确:“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与之前理想社会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语言:相信现在在你的心目中也有了理想社会的蓝图,请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激发自我社会理想的建构。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抒写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设计意图】言语实践,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深化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