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6:03: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下《24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歌行体的特点。
2. 通过朗读及研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歌描写内容概括场景画面,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研读中把握歌行体诗歌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思考探究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三首》。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唐诗三首》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请大家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从题目中能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哪些信息呢?
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明确:茅屋点明了诗人的居所,为字在这里表示被动,秋字点明了季节,“茅屋为秋风所破”点明了诗歌涉及的主要事件,歌字指出了这首诗的体裁属于“歌行体”。
【设计意图】从分析题目导入,直接引导学生从关注题目入手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信息,同时引起学生对诗歌体裁的关注。
朗读诗歌
教师语言:请大家先集体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再个人自由朗读诗歌,朗读过程中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歌行体”体裁的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律诗绝句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在中学阶段还学过哪些歌行体的诗歌?
课件出示:顷qǐng 丧sāng 厦shà
学生活动:
1. 集体朗读,朗读过程中注意教师给出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3. 回答问题。
明确: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正如姜夔在《白石诗话》中所言:“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例如我们学过的《雁门太守行》就属于歌行体的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歌行体诗歌的特点,回顾所学。
教师语言: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歌行体中有一些超过七个字的长句,这些长句该怎样断句,读出韵味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诗歌,并说明。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明确:歌行体中的断句往往断得不会过于细碎。如: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概括诗歌画面
1. 品读诗歌画面,感受现实环境
教师语言:课本将这首诗歌分为了四个段落,我们接下来依次给每个段落所描绘的场景起一个名字,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起名。首先给出第一段场景的名称——秋风卷茅。你能结合诗歌第一段,说说诗中的秋风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抓住“怒”、“卷”、“三重”、“飞”、“撒”、“挂罥”等字词,体会秋风的猛烈、无情。
教师语言:不仅仅秋风如此无情,诗人还遭遇了什么样的打击,我们尝试再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第二段描绘的场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群童夺(抢)茅”。
教师语言:为何群童如此野蛮,要抢我一个老人被风吹散的茅草?你觉得诗歌中的群童是怎样的一群人。
教师引导:一方面儿童是淘气,调皮的;另一方面,在当时艰苦的社会情形下,有的儿童抱茅而去也可能是为了自己家用。此外还要为接下来理解诗人的“叹息”作铺垫。
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画面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追问风的特点、群童的形象,为下一步理解诗人的“叹息”作铺垫。
理解诗歌内容
2. 品读诗歌画面,理解“由己及人”。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前两段,说一说面对可谓是“天灾人祸”这种情形,诗人的心情如何,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可从“欺我”“老无力”“忍能”“唇焦口燥”“自叹息”看出诗人的无奈、无助,与焦虑、焦急。诗人叹息什么呢?仅仅是叹息自己的衰老,茅草失去不得吗?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冷”字是这一段的主调。雨夜屋漏屋,冷;布衾多年,冷;长夜沾湿,冷。
教师语言:在这一段中,有没有与“冷”不太协调的存在呢?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教师语言:为什么在这样冷的一个环境中,杜甫用了“娇儿”这样一个亲近温暖的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孩子睡相不好,胡乱蹬踹,使得这个夜晚一家人的破旧被子更是难以御寒。但诗人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看到孩子和自己一起忍受这样的环境,没有抱怨与责罚,内心更多的是不忍,是辛酸,是怜爱。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娇儿呢?回想之前杜甫对群童的态度——“呼不得”“自叹息”,其中也有不忍认真追究的意味。
明确:杜甫和大家一样,也想获得一处好房子,一处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居所。但杜甫与
大家不同的是,他不仅仅想到了自己,还想到了“天下寒士”,所以他的愿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想要“广厦千万间”,他也知道自己的愿望很奢侈很奢侈,所以愿意用自己庐破冻死来交换也在所不惜。
教师语言:所以,请大家朗读全诗,说一说文中的杜甫叹息,他究竟都叹息什么?
学生活动:
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杜甫叹息风狂雨骤,屋破衾旧;叹息群童欺我,妻儿亦然同受过;叹息雨夜难挨,丧乱不断;叹息百姓寒苦,国家动乱。
【设计意图】通过把握诗人“叹息”的内容,关注诗歌画面,联系学生自身,推己及人,感知杜甫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写作寄情
教师语言: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春望》,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假如大家能够穿越时空,与杜甫交谈。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并试以“杜老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活动:
大声、带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考、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出对诗歌的理解体悟,通过写作落实对诗人高尚人格的认知。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请大家阅读一则史料,说一说你从中看出“宫市”是一种怎样的交易存在。
课件出示: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顺宗实录·宫市》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明确:这农夫表达了宫市交易使得其父母妻儿皆无所食,唯有死路一条的情形,侧面体现出宫市交易强买强卖,不以真正价值给予被强迫卖物资的百姓,且普遍存在的社会情形。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卖炭翁》,也是基于反映宫市问题的作品,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同走进另一个也遭受“宫市”之苦的老人,请大家一起朗读《卖炭翁》一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有关宫市交易给百姓带来极大痛苦的史料,使学生对诗歌背景及诗歌所针对的社会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认知,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握诗歌情节
1. 整体阅读,把握诗歌情节。
教师语言: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围绕“炭”字,给诗歌分层,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抢炭/失炭
【设计意图】以炭字为核心,引导学生梳理诗歌主要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
2. 细节研读,把握诗中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诗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与卖炭翁有关的哪些信息,朗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活动: 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圈画思考,回答。
明确:卖炭翁劳动环境恶劣(满面尘灰),长时间烧炭极为劳苦 (烟火色,十指黑 ),饱经风霜外貌沧桑, (两鬓苍苍),生活艰难,唯靠卖炭维系生活 (身上衣裳口中食,心忧炭贱愿天寒)。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诗歌文本细节,体会诗人多角度塑造的卖炭翁作为一个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对比和想象
教师语言:诗歌中多次运用对比,请你找一找,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研读、回答。
明确:“衣正单”与“愿天寒”,将卖炭翁的衣着与心理作对比,违背常理的强烈反差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写出卖炭翁生活困窘、饥饿困苦的形象,与鲜衣怒马的宦官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作为普通劳动者与作威作福的宦官境遇的悬殊,侧面体现社会剥削压迫的严重。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突出了宫市掠夺完全不尊重劳动人民的辛苦成果,不顾人民死活的残酷。
教师语言:由卖炭翁的经历,你还能推断想象出当时社会宫市的其他情形吗?请你尝试描绘出自己想象的宫市的情形。
学生活动:思考、写作、分享。
教师引导:透过卖炭翁,我们可以想象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卖花的等等普通民众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各自身上有着各自劳苦生活的标记;我们可以想到他们在面对趾高气扬的宦官要进行强买强卖时的无奈与辛酸。
【设计意图】通过卖炭翁自身对比,卖炭翁与宦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讽刺的社会现象的残酷性,通过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卖炭翁只是众多苦于宫市民众的代表,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卖炭翁一样的普通民众遭受了残酷的剥削压迫。
课程小结
教师语言: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写出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
课件出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设计意图】补充诗歌创作背景,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进一步深化对诗歌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