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第一单元 写作《学习扩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九下第一单元 写作《学习扩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九下第一单元 《写作——学习扩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
2. 总结不同问题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应用到作文当中。
3. 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
2. 总结不同问题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应用到作文当中。
三、教学难点:总结不同问题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与九上一单元一样,都属于诗歌单元。编排有4首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 《海燕》。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充沛的情感,和理性的光芒。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写作——学习扩写 解析
人文主题:通过扩写训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写作水平。
语文要素: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应用到作文当中。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风俗通》上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仅仅几十个字就记载了女娲造人的故事,而《女娲造人》课文作者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
这种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明确本课目标。
对比阅读探索方法
教师语言:扩写要得法,我们下面就借助一些语言材料来探究扩写的方法,首先是我们最常写的记叙文。
【课件出示】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女娲造人》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扩写。
学案材料一:《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学案材料二:课文《女娲造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析扩写内容。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方法。
明确:
(1)补充情节。
补充了事件的起因——感到孤独,希望天地间蓬勃。
丰富了事件的经过——如何“抟黄土”,如何“引绳于泥中”。
增加了事件的结果——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生生不息。
(2)增加细节。
动作描写: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心理描写:如“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神态描写: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3)增加环境描写。如: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记叙文扩写方法
教师语言:请小组讨论,总结提炼扩写方法和原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记叙文扩写方法及原则。
明确:
(1)原则:忠实原文,紧紧围绕“女娲造人”,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为原文“添砖加瓦”。
(2)方法:找准扩写点。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适合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重点扩写女娲造人的过程,增加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力广大、法术无穷的英雄,她创世救世,是大地之母、万物之母、人类之母,同时又是大地、万物、人类的主宰。她是人类抗拒自然灾难战胜险恶生存环境的象征,是创造重建自然的神圣。她伟大而神奇,其形象高大的让普世的凡人只有仰视的份,给人的感觉是可敬可畏可瞻仰,亲切感却不多。而在《女娲造人》的故事里,女娲的形象则跟我们很亲近了,她仿佛是我们身边亲切慈爱的母亲和长辈。她会向着水中自己的影子微笑,会假装生气,听到小泥人叫妈妈,她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虽然有造人的神通,可也和我们一般人一样,走着走着,会感到疲倦;干了一天的活,就需要休息,疲惫不堪时,就想法提高劳动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她智慧而又慈爱地把人分为男女,又让男女结合婚配,叫他们自己结合创造后代。这样的造物主,这样的人类之母,给人们的感觉更多的是亲切亲近,更像我们时时遇到的慈爱祥和的女性长辈。这样的扩写既没有违背原文,又增加了细节,使故事更能为读者接受。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探究记叙文扩写原则及方法。
记叙文扩写练笔
请依据以上记叙文扩写原则及方法,扩写“重耳流亡”的故事。
要求:
(1)忠实原文。文段讲的是晋公子重耳和随从在逃难途中,因为 “土块”引发的由大怒到磕头致谢的故事。应围绕此内容展开扩写。
(2)找准扩写点,使其具体、重点突出。材料中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即晋公子重耳从大怒到磕头致谢的转变。
(3)发挥想象,增加必要的环境描写,以及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力求生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设计意图】扩写练笔,巩固记叙性文章扩写方法。
温故知新
教师语言:让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记叙性文章扩写的方法,欣赏一篇优秀习作。
重耳忍辱负重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一路上忍饥挨饿,穿街走巷,颠沛流离。经过卫国的城门时,重耳原以为自己一行人会受到卫文公的厚礼相待,可没想到,势利的卫文公不但将他们拒之门外,不愿伸出援手,还对重耳的遭遇不闻不问。于是重耳在城门前作了作揖就失望地离开了。
饥肠辘辘的他们行进缓慢。经过五鹿时,其中一名随从看到路边有几个乡下人,于是向重耳提议道:“公子,要不向那几位乡民讨点饭吧,再不吃点东西,我们会饿死的!”听罢,重耳心想:“我一个晋国公子,怎么能做向人讨饭这种下作的事情?别人在背后会怎么议论?”重耳颇有责怪地拒绝道。可是重耳的话音刚落,马上就传来随从们肚子里此起彼伏的叫声。有几名随从实在忍受不了了,大胆地说道:“公子,我们要活下来才能重振国家大业呀!”重耳神色凝重地看了看他的舅舅狐偃,又看了看疲惫不堪又饿得脸色发青的随从们,咬了咬牙同意了。
狐偃带着一个随从走向那几个乡下人,压低着身子说:“老乡,我们从远处来,路上粮食吃完了,不知可否请老乡们赏点吃的?”看到重耳一行人是外来的,乡下人里带头的那个不屑地在旁边吐了口唾沫,什么也没说。狐偃见状,强压住心中的怒火,依旧低头哈腰地求着:“如果老乡们可以赏口饭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时,有一个年轻一点的乡民站了起来,大声地说:“你们这么多人,饭我们是给不了了,这地上的土块多的是,拿去吧!”说完便向狐偃扔了一块土。重耳在不远处看得怒火中烧,“看我不抽死这厮!”伸手就想往那个年轻乡民甩去一鞭子。但狐偃为了顾全大局,连忙制止重耳的冲动,并劝他说:“公子,土地乃国家之根本,乡民以土块送我,这是上天的赏赐,是极好的征兆啊!”话音未落,狐偃就带头跪在地上,把土块高高地举过头顶,非常虔诚地膜拜起来。重耳知道狐偃这么傲是为了息事宁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明白自己逃难者的身份,便也跟着跪地磕头致谢,并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对比阅读
教师语言:扩写要得法,我们就记叙文扩写总结了方法和原则。举一反三,我们继续借助语言材料来探究议论文扩写的方法。
【课件出示】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扩写。
学案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学案材料二:吴晗的《谈骨气》全文。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2 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 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明确:
(1)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找到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围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找到恰当的论据。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闻一多等。
(4)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完成论证。
(5)联系现实,指出观点的现实意义。
议论文的扩写方法
教师语言:请小组讨论,总结提炼扩写方法和原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议论文扩写方法及原则。
明确:
(1)原则:忠实原文的观点,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遵循原文题材。
(2)方法:找准扩写点,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探究议论文扩写原则及方法。
议论文扩写练笔
1. 教师语言:请依据以上议论文扩写原则及方法,分析扩写下面语段的思路和方法。
课件出示语段: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2.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展开扩写。
(1)找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持之以恒。分论点一:注重平日积累。分论点二:坚持不懈。
(2)围绕论点和中心论点找恰当的论据。各组整理自己找到的论据,选择最符合中心,最方便展开论述的。
平日积累:如:欧阳修的三上,李贺写诗,诗词大会选手武亦姝等。
坚持不懈:如:王羲之与墨池、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3)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完成论证过程。
论据能够从不同的维度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可采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议论性文章扩写方法。
课后活动
对于说明性文章,扩写时要忠于原文的说明对象。可以针对事物特点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请依据说明性文章的扩写原则及方法,对下面的文段进行扩写。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提示:
1. 针对三个特点,各举一两个恰当的例子。
2. 对每个例子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现你对诗歌的认识。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训练对说明性文段的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