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九下《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42: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语文九下《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劝学”的主旨,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激励马生求学的目的。
3.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劝学”的主旨,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激励马生求学的目的。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有偏于论辩或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古代论学名篇,有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四首词作。学习本单元要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本单元所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论证或叙述的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了解本单元所选词的风格,在与诗的比较中,体会词独特的形式特点和抒情方式;理解词作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书法的情感。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对比、对偶、衬托、反问等,体会这些方式在表现作品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
人文主题:体会宋濂用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的情真意切。
语文要素: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宋濂是如何化苦难为自己成功的垫脚石的。下面请阅读宋濂及“序”的相关知识,记录要点。
1.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牵扯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 介绍“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及重点实词。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活动: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字音:
嗜(shì)、叩(kòu)、叱(chì)、咄(duō)、俟(sì)、箧(qiè)、
曳(yè)、屣(xǐ)、皲(jūn)、媵(yìng)、衾(qīn)、被(pī)绮绣、
容臭(xiù)、裘(qiú)、遗(wèi)问、烨(yè)然、缊(yùn)袍、
敝(bì)衣
梳理文言知识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
1.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
1. 四支僵劲(“支”通“肢”)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3.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
【词性活用】
1.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2.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作动词)
3.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
4.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1.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热水  今:菜汤
2. 走送之
走:古:跑 今:行走
3.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趋势
4.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或者
5. 卒获有所闻
卒:古:最终 今:士兵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一词多义】
1. 和:(1)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2)言和而色夷 谦和
2. 冠:(1)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2)既加冠 男子 20 岁成年
3. 请:(1)战则请从 请让我 (2)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4. 再:(1)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2)日再食 两次
5. 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2)无冻馁之患矣 忧患
【特殊句式】
1.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怠”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 撰长书以(之)为贽(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
3. 岂他人之过哉?(岂……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复述求学经历
教师语言:反复朗读课文,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能克服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作者的求学经历。
学生活动:反复朗读课文,复述作者求学经历。
预设:
我青少年时代,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曾经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我外出求学期间生活条艰苦,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饭食每天也只有两顿,和我同住的人衣服华美,可我却从来不同他们攀比。由于我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设计意图】理清故事的脉络,感知故事梗概,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可以适当添加情节。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领悟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了解求学经历
教师语言: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 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学生活动:概括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完成表格。(课件出示)

教师语言:文中太学生和“我”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条件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就此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教师语言:作者“现身说法”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并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求学现状相比,其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作者的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激励马生求学的目。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语言: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是作者写给马君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1. 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 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3.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明确:
1.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论证,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刻苦求学故事
教师语言: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能说出哪些呢?
学生活动:自由交流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预设: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1. 囊萤映雪
2. 悬梁刺股
3. 凿壁偷光
4. 画荻教子
……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请以“我读《送东阳马生序》”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抒写感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