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22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 了解奏表的特点。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 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 ? 感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知识。感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出师表》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积累文学常识
1. ? 了解“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 221 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 223 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 227 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教师语言: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内容。
诵读课文
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圈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教师活动: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字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 阙(quē)漏 ???颓(tuí) ? ?桓(huán)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 ?夙(sù) ? ? ?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
1. ?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2. ?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 ? 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 指名串译课文。
师生共同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
1.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
2. ?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3.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词类活用】
1. ? 良实:这里指忠良诚实的人,例句:此皆良实
2. ? 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例句:有所广益
3. ? 亲、远:亲近,疏远,例句:亲贤臣,远小人
4. ? 奸凶:奸邪凶恶之徒,课文指曹魏集团,例句:攘除奸凶
5. ? 恢弘:扩大,例句:恢弘志士之气
【一词多义】
1. ? 效:(1)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2. ? 道:(1)路途:中道崩殂(2)方法:咨诹善道
3. ? 所以:(1)……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 于:(1)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2)给:欲报之于陛下也(3)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4)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 ? 以:(1)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以致:以伤先帝之明(3)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5)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古今异义】
1. ? 开张:古义:扩大,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一天第一次成交
2.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深切地憎恨
3.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品质低下、恶劣
【重点语句】
1.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须知到察纳雅言。
2.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表达了诸葛亮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之意。
3.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从那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这一充满感情的话,既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临危受命,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探究写作目的
教师语言:本文题目“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划分文章层次
教师语言:着眼于“出师”二字。重点关注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等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学生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1—5 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 6 、7 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 8 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1. ? 熟读全文。
2. ? 搜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预设: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诸葛亮的了解,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出师表》,看看他提出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教师语言: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 ? 针对此种情况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诸葛亮又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3. ?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4. ? 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5. ? 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6. ? 第 8 段前三句的内容分别对应了前文哪些内容?
7. ? 第 8 段结束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2. ? (1)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 ?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 ?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5. ? 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亲贤臣,远小人。
6. ?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三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7. ?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感悟作者情思
教师语言: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学生活动:提炼归纳诸葛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明确:
1. ? 宜开张圣听。
2. ? 昭平明之理。
3. ?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 ?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 ? 亲贤臣,远小人。
6. ?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教师语言: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 ? 广开言路;2. ? 赏罚公平;3. ? 亲贤远佞;4. ? 励精图治。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教师语言: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教师语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明确:
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设计意图】感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辈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分析文章特点
教师语言: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作者“寓情于议”“寓情于叙”,仿照示例,对“寓情于叙”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示例:“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预设:
“寓情于叙” 本表主要追述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 6 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教师语言: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文章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人,远小人”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生活,理解今天阅读《出师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