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54: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二、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两首散曲。通过对这两首散曲讽叹要旨的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首散曲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时学习目的。
初步诵读
诵读,解决生字词。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两首散曲的意思,并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体会讽刺手法
教师语言:大家感受到这两首散曲手法的共同点吗?是的——讽刺手法。
【课件】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常在创作者对实际情形有所不满时使用,讽刺手法能够更好地揭露事实真相,针砭时弊,引发读者的共鸣。而讽刺的运用,往往和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一起,让我们能够更为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反思。
诗歌中的抒情往往多隐曲表达,但在散曲中,则往往用叹咏怀感直接抒情,直指要旨。因此,把握散曲中的讽刺与叹咏怀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曲内容,从而理解曲子的现实意义。
教师语言:请大家再诵读两首散曲,圈出重点词句,体会讽刺的作用。
基于现实场景的讽刺
《朝天子?咏喇叭》一曲中,作者用“喇叭”来喻指宦官,牢牢抓住“曲儿小腔儿大”这一共同点。一“小”一“大”对比间,突出宦官身份地位不高,但却虚张声势,耀武扬威的小人气焰。这是基于当时明代宦官专权,常常扰民的实际社会情形。讽刺基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传递深刻而值得反思的社会现实。作者抓住生活中一个真实场景——运河沿岸的船运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抓住了三类人的表现:官、军、民。
官——船只来往乱如麻
军——愁
民——怕
很明显,这些宦官站在了官的一方,“抬声价”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官船“乱如麻”,船多尽载民脂民膏,船乱尽显各方攀比搜刮。而军愁民怕的具体情形,作者一个“吹翻”“吹伤”,直到“水尽鹅飞”形象生动,以货运载官船之水变化至“尽”,暗指百姓负担极重,民穷财尽的绝望境况。
《山坡羊?骊山怀古》一曲,作者也同样牢牢把握生动形象的场景对比,在虚实之间引人反思。曲子开头虚写回想当时骊山阿房宫的奢侈情形,实写眼前“草萧疏,水萦纡,烟树”的场景。而荒草萋萋、流水曲绕、烟雾绕树的凄迷现实场景,更让人觉历朝纷争中百姓付出巨大代价为统治者种种挥霍的现实之残酷。而无论胜负属何人,无论多么华美奢侈的宫殿形迹,都成为眼前的荒凉景象,颇具讽刺,发人反省。
【设计意图】具体分析两首散曲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为理解情感服务。
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语言:那么,在这种讽刺手法之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态度?请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品读分析。
学生活动:圈画词句,分析讨论。
明确:散曲相较诗词,内容更为直白,咏叹也更为直接。《朝天子?咏喇叭》一曲中,最后一句作者以“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直接抒发这种形势下的最终结局。“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慨叹宦官如此作威作福之下,整个社会剥削越来越重,趋于崩溃的现实。《山坡羊?骊山怀古》曲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更是直言一切历史形迹,无论当时多么辉煌或惨痛,都归于尘土的无奈事实。而这背后,更是无数百姓辛酸血泪的湮没无闻。不禁让人想起张养浩另一首散曲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咏叹,在怀古中慨叹出历史与现实的残酷真相。
小试牛刀
明确:这两首曲子的咏叹怀感都基于普遍现实,非个人独特经历产生的一时情绪,所以是直面现实而生的抒情。正因如此,作者直接抒情,咏叹怀感之处,也就是作者最想向我们传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要旨所在。
教师语言:基于以上讲解,我们可以尝试完成下列两道题目:
(1)面对社会上少数依仗权力在手,作威作福的官员,他们一发声,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使用《朝天子?咏喇叭》中的语句填写)
(2)当我们旅行时,看到曾经辉煌的古代建筑已荡然无存,面前只有一片荒凉景象时,我们可以使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_____________语句表达自己感慨历代盛衰的看法。
教师语言:我想基于本课学习,大家都肯定已经作出了正确回答。问题一应该填写“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问题二应该填写“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设计意图】体会两首散曲直言其情,应实而生的咏叹怀感。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鉴曲知今,“怀”“咏”伤情,我们理解了《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中的讽叹要旨。
基于两首散曲所呈现的讽刺场景,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寻找类似加以联系,如个别贪婪奢侈,讲排场好攀比,作威作福的官员;中外曾经辉煌一时,但如今萧疏的众多历史遗址。我们在读作品时,需从作者讽刺的现实与叹咏怀感之处入手,结合生活。这两首曲子,无论对于我们理解晚明宦官专权,百姓负担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还是明晰历代兴亡中的历史规律与教训,都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请找到两首同类型及主题的散曲,熟读成诵,分析手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南安军》《别云间》这两首诗歌。我们将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与揣摩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更好地理解两首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时学习目的。
了解创作背景
教师语言:《南安军》《别云间》两首诗歌分别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和晚明诗人夏完淳所作。南宋与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统治,虽经坚持斗争,但最终致亡国的时期,因此,这两个时期涌现出大量爱国诗作。《南安军》《别云间》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首。两诗均创作于诗人身处险境,时日不多之际。
中国文学素有“家国情怀”的传统。两首诗歌的内容不仅有爱国主题,还涉及到了乡情。在诗歌中将爱国与乡情相结合这两首诗歌也不是个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中既有爱国情怀,又有思亲思家的乡情表达呢?例如杜甫的《春望》一诗。且《南安军》中“山河千古在”亦有借鉴“国破山河在”之意。在国家沦丧之时思念家乡及亲人乃是人之常情。但这两首诗又有与一般思乡念亲诗歌不同之处,我们在后文会详细分析。
分析表达特点
教师语言: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两首诗歌都展现出诗人坚持斗争的决心、甘愿献身的牺牲精神和坚定高亢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直言“饿死真吾志”,为国宁死不屈;夏完淳疾呼“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誓言掷地有声。两首诗歌所表露的爱国情怀声壮气显,令人奋发感怀。
【设计意图】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家国情怀”的文学传统,分析两首诗歌爱国主题的表达特点。
乡情表达特点
教师语言:乡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在国家沦丧,人生即将走向终结之时,两位诗人又不约而同地在爱国诗篇中吐露乡情。当乡情遇到爱国,理解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就成为理解诗歌爱国主题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本课这两首诗却不同以往。两诗乡情句就全诗而言有以下特点:
1. 占全诗篇幅比重小
两首诗中直写乡情均仅为一句,《南安军》中是 “归乡如此归!”一句,《别云间》中是“欲别故乡难”一句。就全诗而言,诗人对乡情着墨不多,都占据了相对较少的篇幅。
2. 用语委婉、隐曲
两首诗就乡情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和意思鲜明的用语。
《南安军》中重点在“如此”一词。文天祥是江西吉州庐陵人,在元军的押解下进入江西。“归乡如此归!”一句,诗人万千情感,都在“如此”二字中。数年抗元的艰辛,同行人飘零不再的哀痛,失败成囚的屈辱,自杀不得的苦楚……凡此种种,都到诗人心头。古人云“近乡情更怯”,更何况眼见抗敌失败,故乡沦丧,国家风雨飘摇。但“如此”二字将一切哀痛隐括了。
《别云间》中重点在“难”一字。诗歌题目“云间”,即诗人故乡上海松江的古称。诗歌题目意即别故乡,但全诗只有一句“欲别故乡难”直写故乡。而这一句的重点,则在一个“难”字上。为何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故乡有老母,有孕妻。在敌人面前坚毅,在死亡面前从容的诗人,想到故乡亲人,难掩悲伤。但这份悲伤诗人不想渲染,不想在敌人面前展示自己内心的柔软,也不想冲淡自己慷慨赴死,就义献国的豪情,仅仅一“难”字,欲言即止,无限悲楚,尽悉掩去。
分析乡情
  《南安军》一诗中,乡情成为诗人虽怀满腔爱国热情,但面对现实的悲愤、无奈、哀痛、屈辱等情感的隐言。诗人用“如此”二字隐括了复杂的情感,乡情中隐含了诗人国破家亡、身陷囹圄的沉痛,更积蓄了诗人坚持斗争,为国牺牲的精神力量。在故乡面前,人有时是脆弱的,但有故乡在心中,人又有了精神的底气,爱国的支点。“听其言而观其行”,文天祥也一如自己诗歌所言,绝食八天,“归乡如此归”的“如此”,在我们今天读来,又多了一份悲壮与决绝。
  再看《别云间》一诗,诗人年少即立志反清复明,投身复国大业。诗人此次被捕时曾言“我得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足见夏完淳身为复国之士死生置之度外的慷慨从容。但面对故乡,诗人却着一“难”字。这首诗与其说是一首别故乡之作,不如说是与敌人抗争到底,与故国依稀作别,与死亡坦然握手的爱国诗篇。但在这首爱国诗篇的背后,我们仍然能从那一“难”字一窥诗人乡情背后作为一个人的真实脆弱,而这份真实脆弱,更显其为国奔走,慷慨赴死的壮烈精神。乡情在这首诗中给予我们更为丰满的诗人形象,在对比中我们愈发能感知诗人爱国精神的伟大。
【设计意图】感受两首诗歌乡情表达的特点,体会乡情与爱国情怀在两诗中的关系。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言乡情趋隐,论国声尤壮。无论是《南安军》还是《别云间》一诗,两诗的主旋律都是国破之时高亢不屈的爱国情怀,但两诗又都有乡情的叙写。乡情的叙写在两诗中都趋于隐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把握这份“隐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理解诗歌所呈现的爱国主题。请找到两首同主题的诗歌,熟读成诵,体会其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