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解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诗词是作者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的议论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而创作的诗词。
标题特点:
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字,或在古迹、古人后加“咏怀”“怀古”等。
结构特点: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往事
抒己志
常表之情: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作者生平简介
苏轼官运起伏得离奇,他这一生共在 14 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贬到黄州(湖北),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贬到惠州(广东),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食荔枝》
贬到儋州(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美食家
历史治水名人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一生,成也写诗,败也写诗。他是一饿就写诗,一饱就写诗,一言不合就写诗,坐牢是因为写诗,出狱后的第一件事还是写诗。苏轼 43 岁的时候,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这事本来就吊诡得很。当时苏轼调任湖州当官,到任后给皇帝写信谢恩。原本只是例行公事,却因为信中有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措辞,被嫉妒他的人拿去大做文章,说他“愚弄朝廷,谤讪新政”“讽刺政府,莽撞无礼”......总之是罪孽深重,死不足惜。一时间,朝堂上下一片沸腾,要求皇帝明正刑赏。
背景介绍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说这是在讥讽皇帝没有能力教导、监督臣属。
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新党藉此指控苏轼“大逆不道”,非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背景介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明·杨慎《临江仙》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
大家最喜欢哪一位英雄呢?
为何独爱周瑜?
学习目标
1.读“豪放之词”
(读准、读懂、读美)
2.品“雄浑之景”、析 “豪迈之人(品形象、品炼字、品手法技巧)
3.悟“旷达之情”
读
1.欣赏范读,感知感情基调。
2.个性朗读,把握重音、节奏、
语速、语调。
3.齐读,领略诗词魅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长江向东流去,波涛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奔流而逝。陈旧的营垒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的时候,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曹操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学会直解本词: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千古风流人物。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卷起千堆雪。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故国神游。
6、一樽还酹江月。
1、优秀、杰出
2、人们说,那里是
3、浪花
4、战船
5、在想象游历
6、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整体感知
1.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赤壁雄奇景色。
下阕:英雄周郎颂,旷达酹江情。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题目中的”怀古“。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而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探
1. 词的上阕都写了哪些景?
2. 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3.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品
1.品一个字
2.品一种修辞或
表现手法
3.品一幅画
乱:岩石奇形险峻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汹涌澎湃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波涛气势之大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奇壮阔,气势磅礴,惊心动魄
大江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雪:水色纯白如雪
形
声
色
作用: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为下阕英雄周瑜的
出场做铺垫,同时烘托英雄形象。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激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雪”写出白色浪花的壮美,这几句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描画面
析手法
明情感
(明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过渡。“江山如画”承上,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与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析
1.下阕从哪些方面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2.插入“小乔出嫁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苏轼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儒雅
谈笑间
_______
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从哪些方面塑造周瑜形象?为何要插入“小乔出嫁了”的细节?
从容破敌
怀古
(1)借小乔初嫁的事实,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2)以美女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2.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目的:二者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壮志难酬。词人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功名未就、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周瑜:
年龄:年轻有为34
婚姻:小乔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你怎么看?
讨论:
难点释疑
悟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年轻有为、名垂青史。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
雄姿英发
谈笑克敌
我:
早生华发
结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比
照应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