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群问阅读《劝学 》《师说 》《赤壁赋》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群问阅读《劝学 》《师说 》《赤壁赋》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
2020年秋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①“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②“所以”的意思;③通假字的辨识。
3.背诵《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全文。
整合积累
(一)基础整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郯子之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孔子师郯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一世之雄也
小学而大遗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解析 C项均为本来。
A项同伙,一类人/随从。
B项以……为师/有技艺的人。
D项丢弃/遗弃。
A.
B.
C.
D.

1
2
3
4
5
6
7
使之然也
其声呜呜然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纵一苇之所如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圣人无常师
无贵无贱
解析 B项均为曾经。
A项赶得上/往。
C项没有/无论。
D项这样/……的样子。
A.
B.
C.
D.

1
2
3
4
5
6
7

学不可以已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以为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游于是乎始
于是饮酒乐甚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D项均为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A项同今天的“可以”/可以用。
B项把……制成……/认为。
C项从此/同今天的“于是”。
A.
B.
C.
D.

1
2
3
4
5
6
7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金就砺则利
颓然就醉
逝者如斯
斯天下之民至焉
虽有槁暴
虽一毫而莫取
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
解析 B项这/那么,则。
A项接近,到。
C项即使。
D项凭借。
A.
B.
C.
D.

1
2
3
4
5
6
7
3.下列各项中,加颜色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用心一也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A项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B项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
2
3
4
5
6
7

A.今之众人 B.凌万顷之茫然
C.驾一叶之扁舟 D.颓然就醉
解析 A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B项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D项古义:倒塌,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1
2
3
4
5
6
7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不知日之入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解析 C项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师。
A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进。
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太阳。
D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但意思不同,不及/攻下。
A.
B.
C.
D.

1
2
3
4
5
6
7

故木受绳则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风雨兴焉
生乎吾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假舟楫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D项均为“……的人”。
A项就/却。
B项代词,之/兼词,于此。
C项在/词尾,“……的样子”。
A.
B.
C.
D.

1
2
3
4
5
6
7
5.写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和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
不拘于时,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
①于
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_______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
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
介词,从;介词,比
介词,对于
介词,被;介词,向
介词,在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指示代词,那、那些
第三人称代词,他
副词,表揣度,大概、恐怕
副词,表感叹,真是(一说表反问,难道)
副词,表婉商,还是
1
2
3
4
5
6
7
6.指出下面一组句子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1
2
3
4
5
6
7
7.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要点:就;博学;“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而)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可以吃尘土,向下可以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要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用心”,古今异义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呀!(要点:身,则,耻)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不同常态的,我全都享有(游览遍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特卓立。(要点:凡是,山水有异态者,未始)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朋友也知道那江水与月亮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却始终不曾流逝;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却终究没有增减。(要点:而,卒,大意对)
1
2
3
4
5
6
7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背诵
1.《荀子·劝学》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与其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用来说明长期坚持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学不可以已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这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善假于物也
2.《师说》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们。
(4)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6)韩愈在《师说》中表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赤壁赋》
(1)《赤壁赋》中,苏轼用歌词表达自己思念君王却得不到君王垂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生命的短促和个体的渺小,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4)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即可。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事物的变化角度,强调了世间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6)《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三)文常积累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2.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为“读”。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记。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传,古代解释六经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5.壬戌之秋
壬戌:这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壬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故称“甲子”六十一循环。
6.七月既望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7.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位于北方七宿之首,由六颗星组成,位于中天偏南,形似斗杓,相对于北斗而称南斗。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8.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重点探究
(一)“而”字用法辨析
1.请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而”字的用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答案 表承接:②⑤⑥⑦。表修饰:①③④⑧。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表承接关系和表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那如何区别它们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解析 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17年天津卷第9题C项)
答案 相同
解析 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2016年浙江卷第17题D项)
答案 相同
(二)“所以”的理解
3.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的“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⑦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⑧(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
答案 ①④⑥⑦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
②③⑤中的“所以”皆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而⑧中的“所以”则是两个词,“所”,……的地方;“以”,用(火把)。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结构,有表示原因和凭借两个意思。但也有例外,如上面⑧。总之,需结合语境灵活辨析。
4.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 机:吉凶之兆。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以”是介词,把;“所以”是古今异义词,“……的地方”“……的原因”;“异乎俗”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乎”是介词,与、和。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
5.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
③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________________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
“生”同“性”
“受”同“授”
“趣”同“趋”
“冯”同“凭”
构成通假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读音相同或相近;②字形相似,有一偏旁相同。
6.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_________________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______________
③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________________
④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同“娶”
“炎”同“焰”
“陵”同“凌”
“或”同“惑”,“傥”同“倘”
随堂巩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要点:“僇”同“戮”,刑辱;恒,常常)
②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起酒杯相互劝酒。(要点:“尊”同“樽”,酒杯;属,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和“所以”一词。
①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要点:判断句;“振”同“赈”,赈济,救济)
②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要点:“罢”同“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