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必修4《拿来主义》“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基于必修4《拿来主义》“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5: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必修4《拿来主义》“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0年发生的诸多国际事件,如一面镜子,再次照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近代已降,国人的文化心态经历了若干次的重大嬗变,中西文化的碰撞经历了比较、冲突、交流与交融的起伏后,今天已逐渐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如何能让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初步了解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变迁,以批判思维读懂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铁路中学校的郭茜茜老师,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为“1”,构建了一堂精彩的1+X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勾画词句、圈写批注、交流分享”等方法阅读文章。
2.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和分享,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会理解和运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间的连接,在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基础上,与时代结合,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文化交流的“礼尚往来”,树立与时俱进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本间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理解和运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间的连接,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文化交流的“礼尚往来”,树立与时俱进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学讲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前置阅读
必修4《拿来主义》
A.《群文阅读高中读本》高二(下)P69:季羡林《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拓展阅读:王岳川《中国连一个文化学术名词都没喊出来》
C.《群文阅读高中读本》高二(下)P56:移星《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1.利用晨读课前通读文本,勾画圈注关键词句、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本思路,抓取作者观点。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文本的写作背景、回顾已学过的《拿来主义》总结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比对多文本间的连接。
3.小组讨论交流,搜集文化交流中“拿来”“送去”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
二、导入新课,议题回顾
1.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距离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已经过去85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频繁且必然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本土文化的输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篇文章,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议题回顾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回顾《拿来主义》当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1)几种主义?(2)几个比喻?(3)哪种独特修辞(用语)?
?
(同学回答,PPT展示小结)
?
?
?
【明确:鲁迅先生认为在文化交流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化交流需“拿来”!】
三、群文共读
1.前置阅读检测,请学生展示了解到的几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 勾画圈注(词、句、段—关系),筛选整合(论点、论据、论证—结构)
四、疑义与析
1.疑
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大组,分别阅读文章A、B、C,并在每个大组中再分出A、B、C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对应的问题:
A.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 中国连一个学术名词都没喊出来
C.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针对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基于“拿来主义”的提法,从各位作者观点中找寻答案。问题:
(1)现在,拿还是送?为什么?
(2)送什么?
(3)怎么送?
2.析
请A、B、C小组自由发言,答案不完全或有疑异的部分,由本组内同学进行补充和提出。(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分享交流)
教师总结:
?
3.再疑
请A、B、C小组讨论,并选派各组代表来回答。问题:
(1)三篇文章观点基本相似,但与鲁迅先生强调“拿来”不同,为什么?
(2)三篇文章都提倡送,但为什么送的理由不尽相同,为什么?
(学生代表陈述)
教师小结:三篇文章针对文化交流,均赞成拿来的同时要送去,即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礼尚往来”。立足点相同,但A、B、C三篇文章各有侧重。
A.1996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针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认为过去拿来,仍可拿来,但目前应把送去作为重点,并提出“只有东方文化能救世界”,显示出文化自信与对世界文化格局的一种判断。
B.2010年,大学教授王岳川针对暨南大学师生做的一次演讲,基于各种调查数据,强调拿来太多,应该送出去,青年必须要创新。
C.2018年,学术论文从好莱坞大片频繁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获取商业利益的现象分析,中国是时候全面展示自己的文化。
原因:大国崛起,送去可能;时代不同,国家利益诉求相同。
送的时候需注意: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五、议题拓展、读写结合
师:根据《拿来主义》及三篇文章,我们发现所有的作者都提到文化交流不是单边的,这印证了《礼记》中“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而且作者们都提到文化交流中的“送去”,最终由谁来完成?(学生:青年)那么今天我们在探讨文化交流中的礼尚往来有何价值?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
展示学生在前置阅读时搜集准备文化交流中“拿来”“送去”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的PPT三张:
议题拓展1. 送来VS送去
日本人送来的“伤疤”
二战时,日本在上海采石挖坑,留下深80米,直径280米,5个足球场大小的深坑。
中国人回馈世界的“钻石”
上海世贸深坑酒店,海拔负88米,创建筑史41项专利,我国唯一与迪拜帆船酒店入选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的超星级酒店。
议题拓展2. 拿来VS送去
BBC认为屠呦呦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图灵并列20世纪最传奇的科学家。
东晋医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带给了屠呦呦灵感。她经过191次实验成功将青蒿素提取出来,并以身试药,最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疗法,全球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疟疾导致的死亡。
议题拓展3. 送来—拿来—送去
开拓科幻类型片
你用熊猫谈功夫,我用地球谈文化认同、大国担当。
作家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读写结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本堂课相关问题的思考或收获。(交流展示,五名同学)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明确了今天再议文化交流中的礼尚往来的意义,那就是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崛起,更是文化崛起,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不同文化的共同推进。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努力学习、了解自己的文化,既能从别的文化中拿来,又能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
借用《流浪地球》的话送给大家:曾经仰望星空,如今你是最耀眼的星辰。感谢每一位点燃希望,运送火石的您!
板书设计
?
七、布置作业
以“文化交流 礼尚往来”为话题,对今天我们课上讨论的问题作一个总结,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八、教学反思
1.预设较多,应把课堂时间更多交还给学生;
2.课堂时间有限,完成教学容量较大,分组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群文阅读的前置阅读任务应该再细化;
4.课堂上出现了重复学生回答要点这一情况,学生本人觉得打断了他的思路的情况,如何协调课堂时间有限与学生表达欲望过强的矛盾,值得自己反省;
5.原教学设计中有涉及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写作风格,考虑到课堂上抵达的目标不可过多,进行了删减,仅保留每篇文章的观点和价值观,以及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并基本达成,学生小练笔也有一些精彩呈现。如果有机会,应该可形成系列课。
6.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平时精读课,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