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从大处着眼,概括被纪念者一生的事迹的主要方面,使人获得整体性的概括的印象;也可以从小处落笔,结合个人的感受来写,以小见大。这篇文章就属于以小写大。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日常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反映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展开,分别写了几件小事,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腻,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来叙述,给人真实、亲切之感,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这节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另外,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意思。
3.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鲁迅的三句名言。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鲁迅(出示鲁迅的图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读课题,提出疑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
追悼
吊唁
咳嗽
敷药
女佣
水浒传
殡仪馆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3.词语解释。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饱经风霜:饱:充分的;经:经历;风霜:比喻困苦和挫折。形容经受了非常多的磨难和困苦。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4.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侄女。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5.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属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6.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第17—25自然段):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第26—27自然段):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三、品读课文
1.在1936年10月19日,当时周晔还很小,可是她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从此离开了她,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鲁迅先生出殡情景: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中是怎样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对于鲁迅的逝世,谁都悲痛万分,作者也不另外,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心情?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学习第一件事——《水浒传》
(1)读2.3自然段,思考:“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后感觉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3)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伯父送“我”两本书,也是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阅读,多多阅读。
5.学习第二件事——碰壁
(1)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2)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学习第三件事——笑放花筒
(1)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2)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得到表情描写。“慈祥”“愉快”“欢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7.学习四、五件事——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2)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
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他在为自己叹息!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车夫,却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自己却无能为力。
……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别人”是指哪些人?
黄包车车夫、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文章开头提到“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原因就是——对,就是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
四、总结感悟
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作。可是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们爱戴?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叫我们忘怀?
五、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六、作业布置
1.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2.选读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品。
3.完成本课对应的课时训练。(共34张PPT)
第八单元?第26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话导入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谈话导入
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作者简介
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生的侄女。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初读课文
追悼
吊唁
咳嗽
敷药
女佣
水浒传
殡仪馆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1.检查生字词
初读课文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2.词语解释
初读课文
饱经风霜:饱:充分的;经:经历;风霜:比喻困苦和挫折。形容经受了非常多的磨难和困苦。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多音字学习
号
háo
hào
号叫
哀号
号召
记号
更
gēng
gèng
更夫
更改
更加
更好
例句
字歌
夜半风怒号(háo),风号(háo)浪更高。
接头有暗号(hào),口号(hào)需记牢。
新年万象更(gēng)新,我们要抓住新的契机,加倍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gèng)加美好。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3.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侄女。
初读课文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属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4.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5.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第17—25自然段):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第26—27自然段):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品读课文
1.在1936年10月19日,当时周晔还很小,可是她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从此离开了她,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品读课文
鲁迅先生出殡情景: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品读课文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中是怎样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品读课文
3.对于鲁迅的逝世,谁都悲痛万分,作者也不另外,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心情?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品读课文
4.学习第一件事——《水浒传》。
(1)读2.3自然段,思考:“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品读课文
(2)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后感觉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品读课文
(3)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伯父送“我”两本书,也是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阅读,多多阅读。
品读课文
5.学习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1)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社会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品读课文
(2)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品读课文
6.学习第三件事——笑放花筒
(1)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品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的表情描写。“慈祥”“愉”“欢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品读课文
7.学习四、五件事——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品读课文
(2)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
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他在为自己叹息!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车夫,却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自己却无能为力。
……
品读课文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别人”是指哪些人?
黄包车车夫、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文章开头提到“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
结构图示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总结感悟
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作。可是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们爱戴?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叫我们忘怀?
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拓展延伸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作业布置
1.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2.选读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品。
3.完成本课对应的课时训练。
再见